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问:《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话乍一听,像是在咒骂老人年纪大了不死就是害人。其实,这话出自孔夫子之口,所表达的意思也并非如此。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老子这句名言,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文简短,但故事就说来话长了。

文中的“原壤”,是个人名。原壤与孔子是同乡老友,但他们的性格却大不相同,孔子谦逊有礼,原壤则散漫随性。

有一年,原壤的母亲病逝了,作为老朋友,孔子第一时间带着弟子前去吊唁。

然而,当孔子怀着悲痛的心情踏入原壤的家门时,他却被眼前的景象气坏了。

只见原壤家的厅堂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杂物,桌椅上蒙着厚厚一层灰尘,各种垃圾让人无处下脚。

孔子一向儒雅清流,见老友将家里弄得如此脏乱混浊,他心里无名火蹭蹭地窜。

孔子本想发作,但转念一想,或许是因为原壤沉浸在失去母亲的悲痛中,才没有心思注意周边卫生的。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于是,孔子在门口长舒一口气,便踏进原壤的家中,他在客厅环顾了一圈,都没有看到原壤母亲的棺椁。

按说,此时原壤应该是身穿孝服,在灵堂前跪守母亲的棺椁才对。可屋内不仅看不到棺椁,就连原壤这个大活人也没出现。

此时的孔子再次怒火上头,他四处寻找原壤,打算一问究竟。

最终,孔夫子在房间里找到了原壤。只见原壤歪着靠在床头,两条腿四仰八叉地伸展着,那姿势类似于现在网络流行的“葛优躺”,除了不够雅观之外,别提有多舒服自在了。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现代人在家中偶尔放松一下倒也无伤大雅,但原壤身在古代,那时候的人对各种礼仪十分讲究,无论是坐姿、站姿甚至是走路的姿态,都有相应的要求。

就比如说,古人坐下来的时候,一般都会采用“正坐”的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双膝着地,把臀部压在脚跟上,两脚脚背朝下,同时保持上身的正直,安坐而如钟。

“正坐”也称为“匡坐”,是古代最合乎礼仪的标准坐姿。毕竟,正坐给人的感觉就是将身体的“正”和内心的“中”完美呼应,体现君子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他的言行举止也是时刻贯彻着这种精神。就连他在垂暮将死之时,他还坚持着“当户而坐”,以示礼度自守。

话说回来,原壤看到老朋友孔子到访,他并没有立刻收敛自己的坐姿,依旧一副吊儿郎的样子对着孔子打招呼。

凭着两人多年的交情,孔子对原壤的习性他早已见怪不怪,尽管平日里孔子对他苦口婆心各种规劝,但原壤依旧保持自我。

孔子也很理智,自己是来吊唁来帮忙的,此时对着原壤生气发飙毫无意义,于是,孔子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口问道:“老母亲的棺椁在哪里?”

原壤给他指了指,孔子朝他手指的方向一看,当场直呼了无数个“好家伙”!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只见原壤母亲的棺椁上,同样布满了灰尘和各种污渍,还堆放了不少乱七八糟的东西。

孔子气得话不多说,便开始自己动手,清洗原壤母亲的棺椁上的灰垢。

然而,原壤接下来的的一个举动,直接让孔子无语凝噎了。

孔子开始劳动,原壤也就从床上爬起来,他走到了他母亲的棺椁旁边,用手将棺敲得“噔噔”作响,随后说了句话:“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

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说:我好久都没有唱歌了。

紧接着,原壤就开始了他的表演,他深情唱道:“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歌词翻译:狸猫的脑袋上有好看的斑纹,摸起来十分柔软,那感觉,与摸着一个女子的小手是一样一样的。)

也不知道原壤是怎么想的,竟然在母亲的棺椁旁边唱起小狸猫的柔软来了。

可想而知,在场的弟子们无一不震惊,但碍于孔夫子在场,他们也不好给出反应,都表现出一副耳聋眼瞎的样子。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估计当时孔子的内心不仅无语并且崩溃,甚至还有当场把这个故交弄死的想法。

但孔夫子是个文化人呐,更何况还有弟子在场,他仿佛没有听见原壤的歌声,继续清洗着原壤母亲的棺椁。

当时在场的一个弟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悄悄地问孔子:“老师,您能不能和这样的人绝交呢?”

孔子沉默了片刻,然后才缓缓说道:还是算了吧,亲人终归是亲人,故友也终归还是故友。

料理完丧事后,孔子和原壤坐在一起。他忍了许久,终于可以好好和老友交流交流了。

这次,孔子放弃了苦口婆心的劝说,而是直接掏出随身携带的拐杖,敲打原壤的小腿。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孔子一边敲打着原壤,一边严肃对他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意思是说:你(原壤)年少的时候张狂不懂事,长大之后又一无所成、碌碌无为,你这样的人,将来老了也是个很坏的榜样,是个祸害社会的人。

身为老朋友,孔子却像原壤的家长一样,为他操碎了心,甚至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劝诫朋友,如果一直这样没品没德地活着,对家庭和社会无所助益,还经常“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祸害,就算活到老也是烂人一个。

孔子的这番语录和思想,放到当今社会也不过时。

当今社会也一直大力弘扬“敬老、爱老”的正能量,但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普遍性,出现了一些倚老卖老、博取同情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一度屡见不鲜,也让善良的人士在伸出援手的时候开始迟疑。他们甚至发问:现在的老人都这么坏了吗?

其实,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就像孔子说的,一个没品德的人,到老了也只会做出为老不尊的事情。

《论语》里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详解是什么?

孔子的本意,也是为了劝诫人们,要有有品德、知廉耻、讲荣辱。发挥一个老人该有的标榜作用,为年轻人多做一些正能量的榜样。

不过呢,随着后来的众口纷传,以及不少人的断章取义,孔子这句正能量的话话就被传得只剩下半句,也就是这后半句“老而不死是为贼”。

甚至还有不少年轻人,标榜这是孔夫子说的“真理”,用来辱骂老年人,把帽子扣到了孔子的头上。

孔夫子若是知道他这句话被曲解为伤害老人的恶语,他估计都要掀翻棺盖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