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二百年没有列强入侵是因为明朝余威吗?
摘要:这观点很明显是有异议的。
首先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政权开始到1644年崇祯帝吊死煤山这276年之间。其和西方列强交战过的主要有葡萄牙和荷兰。虽然明朝都获胜了,但要么是西方列强侵略重心不在中国,例如1521年8月发生的明葡屯门之战,葡萄牙才出动700到800兵员。这点兵力,说明葡萄牙根本没有诚意染指东方。要么是海军还不如明末东南亚最大的海盗集团——郑芝龙的水师强大。例如1633年7月发生的明荷料罗湾海战。明军以绝对优势大败荷兰海军。从这两场战役来看,表面上明军是打败了西方列强,其中料罗湾海战,还发生在明朝将要灭亡之际。但如此就判定明军的余威让清朝前二百年没有列强从海上入侵,未免太过于武断,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论点作一番浅析。
接下来就聊一聊清朝建立后的近两百年内,也就是1644年到1840年之间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发展情况:
一:中华传统制度的延续
明朝末年深受宦官专权、东林党争、道德沦落、税负加重、人口暴增,土地兼并等问题的困扰。这意味着中国历史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因此,中华大地爆发了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而乘着明朝衰败和混乱之际,东北边陲的女真部落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通告明朝《七大恨》,挑战明的中央政权,并入主中原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国号为清,意思是清为水,明为火,水克火之意。为了新王朝的长治久安以及防止汉人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清廷决意与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秩序打成一片。因此保留了明朝的政体和社会制度。比如科举,兵制,赋税,法律等制度基本上和明朝无异。
二:西方文明的不断崛起
在近代以前,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基本上是土生土长地,自行发展的,而且孤立于其它一些重大的文明之外。虽然汉朝开始和外国文明有一些零星的接触。比如通过丝绸之路的作用和罗马帝国有交接,中国人称其为大秦。唐朝建立后和阿拉伯人亦有来往,中国人唤之为大食。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游历。但直到明朝初年,这些接触对中华文明影响都甚微。并没有改变中国传统超稳定的秩序。
然而,随着联系东西方交流的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后,欧洲人对航海技术的革新,以海洋为主导的新航路开辟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来临,一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出现了。在公元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探险家和使节开始经新航路抵达中国的华南地区,商人和传教士也一一到来。他们带来了西方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西学逐步东渐,打开了中国悠久的孤立局面,开启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接触。但是这些接触也只是局限于士大夫阶层,对天朝的农民百姓生活依然没有多大的影响。
而且纵观16世纪初期到18世纪末期的西方列强。如开辟新航路先驱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日不落帝国英国。和满清的军事力量对比。论武器,相差不大,都一样装备有葡式红夷大炮,枪支用的是滑膛式火绳枪或工艺较差的燧发枪。而满清方面却拥有人力物力上的优势,并且还处于康乾隆盛世时期下传统富强的封建王朝。
因此,英国东印度公司只好"敢怒而不敢言"地在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但满清社会自给自足占主体的经济,对英国商品无过多需求。相反英国却要忍受贸易逆差,向中国花大量白银购买茶叶,瓷器,丝绸等。
三、抛开海上想入侵中华的列强,从满清北部陆上入侵黑龙江的沙俄,结果又是如何呢?
俄罗斯人在17世纪中叶跨越西伯利亚到达满洲边境。并且野心勃勃在黑龙江附近安营扎寨。对此,在没有平定三藩叛乱以前,清廷没有出手作出有效的干预。
时间节点到了1685年,清廷派彭春将军率10000士兵、5000水手和200门火炮从齐齐哈尔出发。用如此优势的兵力在雅克萨打败了沙俄军队,最终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这时期的沙俄显然没捞到多大好处。
直到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到19世纪40年代完成机械化生产的英国,显得比以往更加强盛了。值得一提的是,对武器的制造技术方面遥遥领先当时的清朝。
而此时中华帝国已处于乾隆中后期了。事实上王朝经过长期的稳定,导致人口自康熙初年到乾隆末年,从一亿多人暴增到三亿多人。人口和耕地的矛盾,愈演愈烈,从而引发了乾隆末年的白莲教起义。王朝的各种衰落迹象逐渐显现。而这时期的西方国家政府却从拿破仑战争中解脱出来后。且因工业革命而实力大增,不再接受与中华帝国贸易的霸王条款了。终于,以林则徐禁止鸦片,虎门销烟为导火索,英国远征军用船坚利炮在中国沿海打开了商品市场。
结语:要想征服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必须比这个文明古国更具备压倒性技术和力量。显然,通过以上的阐述,西方列强在没有完成工业革命以前,无论是海上入侵,还是陆地入侵中华。都缺乏压倒性对抗天朝上国的实力。了解更多历史知识,请关注鹏城布衣说史,欢迎拍砖,点赞和转发。
我看到有人说清朝前二百年没有列强从海上入侵,是因为明朝把列强打怕了,这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