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孟姜女哭倒的长城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吗?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流传最久也是最广的民间故事之一,在许多文艺形式中都有保留,戏剧中有《孟姜女》(《哭长城》、《万里寻夫》、《杞梁妻》),传统说部中有《孟姜仙女宝卷》、《长城记》等传奇,民间的口头传说则更多。关于孟姜女的出生地,就有长清、安肃、同官、沣州、务州、乍浦、华亭、江宁……等多种记载。不少地区保留着孟姜女遗迹,姜女坟也非止一处,姜女祠则有山海关、古北口、潞安等多处。其中山海关附近的一系列姜女遗迹,向来被认为是正流的遗留,那里有不少封建仕宦文人以至帝王的碑楹题记,如传为文天祥撰的楹联曾这样写道: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心
其实,孟姜女的故事,仅仅是传说而已,不但今天山海关一带的长城根本不是秦长城,而是明朝修建的,就是秦时辽东部分的长城,也大部分是战国时期燕国修建的土城,秦不过是在统一全国后,把它与赵的长城连接起来。
孟姜女的故事虽然指的是秦朝的事,但它却是由春秋时齐国“杞梁妻”的故事演变而来。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见于《礼记》、《孟子》、《左传》等书中。《孟子》记杞梁妻“善哭其夫”、《礼记》记杞梁妻“知礼”。《左传》中的记载传到汉刘问所著《列女传》时,已经是个相当完整的故事了。《列女传》载,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殖)隨齐庄公与莒国作战,不幸战死,他的妻子痛不欲生,抚夫尸哭于城下,诚感上天,十日而城崩倒,杞梁妻逐投淄水而死。这是发生在秦修长城数百年以前的事,这个杞梁殖也不是累死的役人,而是个战死的大夫,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宣扬杞梁妻的殉夫知礼。这个故事在晋人崔豹所著《古今注》中还没有什公变化,到后唐马缟著的《中华古今注》中,杞梁妻哭倒的城虽已指为长城,但也不是秦长城而是齐长城(在今山东境内)。总之从《左传》到《中华古今注》,都还认为杞粱妻是春秋时齐国人,而且不知其名。
大约在唐时,另一个杞梁妻,即秦时的孟姜女的故事,也在成形了。传世《敦煌变文》中,已经有了孟姜女药名子和她的故事。其中记道:
谁为忽遭槌槌祸,
魂销命尽寒垣亡。
当别已(以)后到长城,
当作之官相苦剋。
命尽便被筑城中,
……
妇人决列(烈)感山河,
大哭即得长城倒。
唐代诗歌中也有了相应的故事,僧贯休《赋杞梁妻》云: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
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
杞梁贞妇啼乌乌。
这里已经明指杞梁是秦时人,因筑万里长城致死,他的妻子孟姜愤而哭倒长城。至于与后来流传的孟姜女故事相近的记载,大约至迟在宋代已终形成。据《琱玉集•感应篇》引《同贤记》所载,杞良因为逃役,误入孟起家的后园,正值孟起女儿仲姿在池中沐浴,孟起不得不将女儿嫁与杞良,后来杞良被征服徭役去修长城,遭主典官打死,尸体被筑于城墙之内。仲姿千里寻夫,哭倒长城,滴血认骨,携遗骨回里归葬。以后有关孟姜女的故事,基本与此相同,R是杞良的名字有时写成范杞良或范喜良。金以后,有关的戏剧也陆续出现,金院本有《孟姜女》,元杂剧有郑廷玉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明《永东大典》中也保存了《孟姜女送寒衣》的戏文。至于孟姜女庙,在宋代便已有记载。南宋周燀撰的《北辕录》记:“八月过雍丘县(今河南杞南),次范郎庙,其地名孟庄,庙塑孟姜女。”
由上可见,孟姜女的故事,是广大群众千百年来不断加工塑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它虽然是由齐国杞梁妻的故事演变而来,可是它却扬弃了前者的封建伦理说教。虽然历史上沒有孟姜女这个人,但故事却真实地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现实,它实际是在封建专制主义暴政的存在积劳动人民反暴政斗争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地主阶级国家,除了强迎农民缴纳赋税外,还要强廹农民从事无偿的徭役劳动,去修建仅仅是供少数统治者需要的宫殿、园林、陵墓、城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把这种“最浪费不过地使用人工”现象,看作是东方专制的特点。这种徭役,成为整个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经常性的灾难。劳动人民除了通过起义斗争——如秦未陈胜吴广起义那十年,还要通过文艺形式,进行反遥役亦即反专制暴政的斗争。早在汉代便出现了有关长城的歌谣,如《东府•饮马长城窟行》写道:
生男慎无举,
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
尸骸相撑柱。
守道敢极其尖锐地揭露出,秦的长城是无数农民的尸骸堆起来的。秦的暴政中最害民的是频烦的徭役,修长城虽有国防意义,但它所加之于人民的负担,都是人民难以承受的,所以人民以文艺形式对秦的暴政进行鞭挞,便绝非偶熟了。后人以此为基础,附会了齐国杞梁妻的故事,最后终于导致出孟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