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问:“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谢邀。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儒学在宋朝到达了一个高峰期,个中翘楚就是以“二程一朱”为代表的“理学”,而“存天理,灭人欲”普遍认为是理学提出,“存天理”的“理”就是“理学”的“理”。

但实际上这个概念并非“理学”首创。早在《礼记·乐记》中就已经提到: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程颐、程颢提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朱熹则指出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实际上也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为什么“天理”和“人欲”不能共存?到底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何为“天理”,何为“人欲”?天理

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我们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儒家由于经学没落,逐渐成为旁学,而宋儒在改造儒家学术中从佛家、道家吸收部分观点和思维方式,进入形而上的范畴。特别是在道家思维里获取营养,理学已经完全取代了早期的玄学,所以才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利用道家思维为儒学打下宇宙观这个哲学底子。同时“二程一朱”在思辨上走得更远,终于将经世致用的儒学变成了一门哲学。

说简单些,这个“天理”,不就是老子的“道”么?只不过经过了千年演变,“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通过这种类逻辑思维,理学家们终于将“道”落实到“做人的道理”,完成或者说纂改了孔子“仁”治天下的本意:“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天理”从“道”大而化之,成为“仁爱”之心。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何为“天理”,何为“人欲”?人欲

人欲——人的欲望。可人有欲望也是“天理”啊?怎么能够为了“天理”灭掉另外一种“天理”呢?

这就是望文生义的误解,“人欲”并不是指人的欲望。“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可你餐餐要吃满汉全席就是“人欲”。“天理”与 “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要灭的“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修炼心性,无非就是安守大道,不过分要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切顺其自然。这是不是又绕回了老子的“安贫乐道”?

“食色性也”,这是天理,可你一个人要娶好多老婆,天天淫乱,这就是“人欲”,理该灭之。

而实际上“人欲”这种“过度的欲求”,怎么算“过度”,理学家们并没有给出答案。但从儒家的一贯学说理念来看,应该是承认与时俱进的变化。也就是说,当时可能是“人欲”,到了咱们这个时候可能就是“天理”了。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以满足人类各种欲望、追求懒惰为动力的,这种追求,其实是最大的“天理”。

谁说理学家是老古董?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何为“天理”,何为“人欲”?存灭

儒家在先秦即开始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分歧,代表是孟子和荀子。而跟随者荀子脚步的李斯、韩非子则成为了法家,以严法来规范、阻止“性恶”的发展。

到了宋儒理学家这里,儒生们觉得该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依靠法家。如何解决呢?从道家、儒家借来修心的法门。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

一个儒者,应该通过修心彻底地去掉人欲,心中全是天理,就能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何为“天理”,何为“人欲”?儒家变化

朱熹继承发挥了二程的观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其实也就是儒家对人的天性不再用善恶论来定性,更多地强调后天的教育以及心性修炼。

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性”、“道”还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而到了“天理”、“人欲”就已经原来越接近“心学”,带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这是儒家在对抗佛教而进行的自救式的改良过程中吸收了佛教、道家的一些思维方式,把先秦儒学哲学化、宗教化了。

所以理学家就不单纯讲“性”,而上升到“天理”的概念,同时承认人是有正常的欲望的,这也是“天理”,只要不让欲望冲昏了向善的心,就是正常的存在。

千万不要误解为理学家们连正常的欲望都要灭杀,那他们怎么传宗接代呢?

“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