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何攻不下长沙?
太平军攻长沙之战,双方打得都很不错。
此战中,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左宗棠等人都表现得不错;袭击战、伏击战、地道战、攻城战、撤退战更是打得精彩纷呈。
太平军几次好机会没把握住,加之一些战术尚未殝成熟,最终未能拿下长沙。
防御薄弱的长沙城当时的长沙城防,非常薄弱。
由于承平日久,长沙城池多年不修,加之1839年的大洪水,城墙已多处坍塌。“草潮门已无门,洞城不能关,城垛全无”。
同时,长沙也正处于人事变动的空档期。
新巡抚张亮基还未到任,已经要被调离的骆秉章虽仍在长沙,但已不便多问军务。由于太平军进犯的风险急剧加大,大清遂临时把正在湖南老家的前湖北巡抚罗绕典帮办湖南军务。
可是,罗绕典初来乍到,做事顾虑颇多。
比如:罗绕典发现南门外有许多高屋民房,这些民房是攻城方的天然掩护,必须拆除。
可是,由于高屋民房的业主非富即贵,在他们的强烈反对下,罗绕典也不敢“强拆”。
长沙城防设施破败,罗绕典不敢完全依赖城墙,遂企图建立外围防线。
可是,当时的长沙的兵力只有“兵3000,勇3000”,欲扩大防御纵深,谈何容易?
阴沟翻船,错失第一次良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长沙烂城,一攻即破”,湖南天地会的兄弟把消息告诉了洪秀全。
正在桂林城下一筹莫展的洪秀全眼前一亮,遂定计奔袭长沙。
1852年5月,太平军攻占全州后,走水路,沿湘江北上,直扑湖南。
当时,正值夏季,水涨,船速快,而从全州沿河北上,沿途的永州、衡州、长沙均防御薄弱,太平军一旦“跑起来”,将迅速兵临长沙,而当时的长沙很难抵抗。
可是,信心满满的太平军出家门没几步,就阴沟翻船了。
蓑衣渡,江忠源设伏,大败太平军。
太平军损失惨重:冯云山牺牲,太平军被打得“兵不满万”,并损失了所有的船只。
其实,江忠源的伏兵只有千人,而蓑衣渡这种“急转弯”的地形又是非常明显的伏击地形,以太平军兵力之盛,杨秀清用兵之能,如果太平军稍微谨慎一点,不是不可能避免这样的挫折。
阴沟翻船,太平军只得暂时放弃取长沙的念头,从陆路转入湘南,再图发展。
如此,清军得到了宝贵的时间,得以抓紧时间修缮城墙,调动军队。
基本正确却有瑕疵的分兵进入湘南后,太平军发展势头不错。
洪秀全再次确认了长沙防御薄弱的消息,而郴州地区的天地会众也自告奋勇,愿为向导,洪秀全遂再次起意攻长沙。
洪秀全、杨秀清留在郴州,继续主持扩军事宜,以萧朝贵率3000精锐急袭长沙。
当时,郴州地区的群众踊跃参军,太平军扩军形势非常好。而且,郴、桂地区的矿工,擅长地道、爆破,是非常稀缺的工兵资源。
同时,长沙城防虽依然薄弱,但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太平军要取长沙,就要尽快。
因此,分兵,同时照顾了扩军和袭长沙两个需求,是基本合理的。
可是,分兵的配置,颇有问题。
既然太平军希望袭取长沙,当然是要争取一鼓而破!
长沙城防再破,毕竟也是长沙,3000人,能一鼓而破吗?
萧朝贵的奔袭:精彩绝伦+空门不进,错失第二次良机。萧朝贵,真的差点做到了!
在太平军攻占郴州后的第三天,萧朝贵即领军出征。
萧朝贵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政治、组织才能。
仅20天时间,太平军即连克永兴、安仁、攸县、醴陵,完成了从郴州到长沙长达600里的长距离奔袭。
而且,萧朝贵在快速进军中,不忘发展队伍,他从所克地区,获取了大量的红药(火药)、粮秣,并吸纳了天地会等武装力量,兵力增加到近万人。
萧朝贵的表演还没有结束!
还记得罗绕典设置的三道防线吗?
萧朝贵的速度太快了。清军设在跳马涧的第一道防线还未完工,萧朝贵即已突破!
罗绕典的第二道防线,在石马铺——金盆岭。
驻扎于此的陕军没有与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既未修防御,也未做充分准备。
萧朝贵以轻兵诱敌,以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歼灭了城外清军!
萧朝贵风驰电掣的袭击,很快为自己迎来了一次“打空门”的机会!
由于清军准备不足,当时太平军攻过来时,南门尚未关闭,大门洞开!
可惜,太平军将士居然认错了门···他们把一座高楼认为城门,打了过去,耽误了时间。
一来一去间,门关上了。
空门不进,萧朝贵只得重新组织,转入攻坚。
不久,萧朝贵不幸中弹牺牲,攻城战陷入低潮。
土攻经验不足,错失第三次良机。萧朝贵死后,洪秀全、杨秀清亲率大军抵达战场。
同样,外围清军也跟了过来。
而大清的新巡抚张亮基终于到了。他和幕僚左宗棠等人缒城而上。
此时,长沙内外,太平军大约3万多,清军大约5万(大部分在城外),太平军以兵力弱的一方围攻长沙,形势已不利。
同时,或许因为萧朝贵突然死去给先头部队指挥系统带来的混乱,太平军主力抵达后未得到充分引导,未抢占要地蔡公坟。
由于未能抢占蔡公坟,太平军只能被局限于城南一带作战,兵力不易展开,对攻城带来了不利影响。
不过,洪秀全、杨秀清并不慌张,他们把以前罗绕典那些未用上的工事拿来用,抵抗外围清军;同时,石达开以一波风骚的跑位,控制橘子洲等地,渡过湘江,为太平军获取粮草、退路。
随后,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地道上!
太平军的工程兵还真不是盖的,很快,连续组织了3次地道攻势。他们炸开了口子,使太平军获得了极佳的破城机会。
可是,此时太平军虽有了工程兵队伍,但土攻组织的经验不足。
他们在完成爆破,炸开口子后,往往只是一窝蜂往狭窄的突破口里涌,其他方向都没有进攻。
如此,清军得以集中力量于狭窄的口子与太平军作战,击退太平军。
与此同时,左宗棠的谋略,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1、左宗棠在风水堪舆、阴阳地势方面颇有研究。
他在各个方位放置水缸,并召集城中盲人(听力好),“听”地道,以提前判断、破坏太平军的地道,降低太平军的穴地效率。
2、急智。
当太平军爆破成功后,左宗棠颁令:“市民只要朝口子扔一块砖头,不管砸没砸着人,都有重赏”!
因此,突破口的太平军往往遭到清军反击,市民砖头双重攻击,很难得手。
如此,太平军三次土攻全部失败!
转移前有坚城难克,后有清军陆续增强,太平军被迫转移。
太平军使人诈降,诈称太平军已经挖地道到了天心阁,引起清军紧张。
随后,就在清军将领将注意力集中于排查城内地道时,太平军顺利转移。
直到太平军转移后数日,清军才恍然大悟!
如此,在最后阶段,太平军以他们出色的谋略,在数万清军眼皮底下顺利“消失”了。
总的来说,长沙之战,太平军不乏亮点。
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军政才能和谋略。
从入湖南时的兵不满万到围攻长沙81日,这本身就表明了当时太平军的勃勃生机。
可是,太平军在战略、战术上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
分兵袭长沙,本无可厚非,但只分兵3000,颇有轻敌之嫌。
向导使用制度未健全。这使太平军未能抓住南门未关的机遇破城,后又未抢占蔡公坟,使攻城受限。
土攻经验不足。这使太平军虽然3次完成爆破,但均无法破城。
后来太平军吸取了部分教训。杨秀清整理了完善、细致的向导制度,而太平军的土攻战术也在不断总结、学习中进一步成熟,在后来打武昌、南京时均立下奇功。
同样,对面的长沙守军,也表现出独特的霸蛮气质;而左宗棠等人也因其谋略、担当,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
以湖南为基地的清军,与太平军之间,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拉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