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书法基础不好,就学不好国画”这样的观点?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如何看待书法基础不好,就学不好国画这种观点”?首先,这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文化含量的。当然,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
我们还是从两个方面来看看。
中国画要不要学书法?这是自古就肯定的一个事实。我国最早的美术理论著作《历代名画记》里就早已提出这个问题了。例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中就说:“书画用笔同矣”。“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旭既号张颠,吴亦为画圣”。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从东晋六朝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以及唐代吴道子这些顶级绘画大师的绘画成就分析,认为:此从汉代书法家张芝、崔瑗、杜度创造完善练草书,接着王献之又创造了一笔书,然后陆探微又创造了一笔画,所以“书画用笔同法”。
李可染有书法题跋的人物画作品张彦远这个“书画用笔同法”的绘画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是非常大的,一直到清代还进一步提出了“书画同源”的思想,这些美术理论思想,至今仍然有很深刻的艺术理论价值。
所以,学习中国画的,没有人不承认“书法基础不好,就学不好中国画”这个说法。而且,这个说法,也不是仅仅限于理论价值。对于绘画是实践价值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无论从实践还是从理论来说,你要学习中国画,书法的基础是非常主要的。从绘画的最高艺术境界而言,这个道理也是非常清楚的。
清代石涛的绘画作品例如,我们现代中国画画家,只要是纯粹学习中国画的,没有一个是不学习书法,当然,也有一些主要学油画,后来有想画中国画,这些画家他们对书法没有深入学习过,所以,书法的基础就不是很好,最典型的就是吴冠中先生了。
吴冠中先生是一个有创新有想法的画家,但是他主要学习的是油画,而且还到法国留学,完全是学油画的,但是,他在晚年画了一些中国画,这些中国画是有一定新意的,也是有鲜明的中国画韵味的,但是,就是因为他缺乏对中国画的深刻理解,更缺乏对书法的研究,所以,他的绘画作品的意境就上升不了跟高的层次,而流于清浅的表面形式上了。
中国画是需要优美的形式与深刻的意境完美统一的。想象书法,就可以训练我们对书法意境的体验。
吴冠中的写意中国画作品过去在谈到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时,主要说书法可以训练线条,这其实是非常肤浅的层面。书法起初是笔法,但是,比笔法更高的境界是书法的意境。如果写不出书法的意境,这样的书法,即使笔法完整优美,又有何益?
中国画与书法的工具是完全一样的,毛笔,纸张都是一样的。中国最早的绘画是画在绢帛上的,书法也是写在绢帛上的。
北魏《司马金龙墓画》中的作品,应该属于工匠绘画作品,但是,绘画线条仍然可以看到隶书笔意都味道魏晋六朝纸张的使用普及,但是,绘画作品比较珍贵,仍然是在绢帛上创作的。一直到唐代和北宋时代,绘画作品仍然以绢帛为主要的材质。
所以,绘画的用笔就不可能不受到书法的影响。这里面的理由是:第一,所以画家学习绘画之前,首先是学习书法的,这并不是因为要为绘画打基础,而是天然的首先训练了使用毛笔的本领。
那么,在他们学习绘画的时候,自然对毛笔的用笔就比较适应。
书法学习,首先也是要学习如何使用毛笔的,这就是中锋用笔和笔画书写的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
刘旦宅的宋人词意画,作者发挥了书法文学的才华,给作品增添了欣赏价值在书法用笔学习中,由于不是所有的笔画都能“中锋用笔”,所以,就有一个“调锋”和“提按”的问题。古代和现代的理论工作者,对书法的“调锋”和“提按”是混为一谈的。事实上,看起来“调锋”和“提按”可以混为一谈。实际上,这就把用笔的改变方向与笔画的粗细变化混为一谈了。所以,调锋绝对不能在理论上与提按混为一谈。提按在书法中,都是在正常的的“中锋”状态,所以,提按是书法的“行笔”状态。而“调锋”主要在书法的起笔和收笔状态,目的不是为了笔画的粗细,而是为了调整和改变用笔的方向。
北魏的书法《瘗鹤铭》那么,书法的这种“调锋”和“提按”用笔方法,也是绘画的基本用笔方法。但是,从书法的用笔美学和艺术质量来说,也不是仅仅能处理好“调锋”和“提按”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书法之所以是一种艺术,除了写字要符合基本笔法之外,还有墨法和章法,而书法的这些抽象的墨法和章法,也是与中国画的绘画质感和艺术境界高度融合一致的。所以,书法基础好,就包括了笔法、墨法和章法这些美学价值。
一些人,牵强附会地非要说什么文字来源于图画,所以,书画同源,这是理论上没有逻辑的。
北魏绘画作品《司马金龙墓漆画》,线条很有立体造型感,笔法质感柔和从纯粹的绘画来说,西方也有绘画,但是没有书法,也不依赖于书法对很好的影响,这又怎么解释书法来源于书画同源?中国画之所以与西画有很大的绘画原理之不同,就在于,中国画的质感更抽象,而西画的质感是更具象的质感。
例如,中国画就不存在“非常真实”的问题,对中国画的“真实感”需要墨法质感和意境感去再次想象中创造。而西画的“真实感”是非常直观的。
中国画的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也不是直接就建立起来的,而是有一个逐步自觉的过程。例如,魏晋时代,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还不是自觉的,唐代也不是自觉的。
因为在宋代以前,写意画还不是中国画的主流,绘画的主要形式还是“工笔画”,也就是勾勒填色的绘画。但是宋代以后,写意画逐步成为绘画的主流之后,书法与绘画的必要关系越来越突出。
北魏漆画《司马金龙墓画》中的绘画与书法这是因为,写意画都是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他们本身首先是文人,然后才是画家,他们把文学引入绘画,给绘画增添了题诗和跋文的内容,让中国画成为有阅读有观赏价值的艺术,这是只有中国画才能做到的艺术。这种习惯到明清时代,达到高了,中国画演变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一种艺术。其中的核心就是绘画与书法,而书法不是像绘画一样抽象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学篆刻为一体的。
中国画这种高质量的艺术,学习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例如,想象中国画,就不是单纯学习画画,而是文学(主要是读书)、书法、篆刻也要学习。其中,难度较大的是文学和书法。因此,自古就有人品即书品画品的说法,说明读书做人是学习绘画第一位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书法基础不好,就真的学不好中国画吗?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中国画虽然传统上要求画家要有书法基础,而且要善于用书法和诗词题画。但是,这不等于说每一幅画都要题诗做跋。不但写意画是这样,工笔画也是这样。
齐白石的书法所以,我们说,中国画的题诗是中国画形式美的组成部分,并不代表必须要在画上题诗签名或者加印。没有题诗和印鉴的中国画,古代和现代都有。
但是,为了批评中国古代一些画画恶习,就认为应该取消在绘画上题诗,这就是一种极端了。徐悲鸿、吴冠中都是对中国画的题诗持批评态度的。
但是,一个实践的差别是,吴冠中就没有书法造诣,所以,他不在绘画作品上做题跋,而徐悲鸿是善于书法的,而且他自己在绘画作品的题诗的情况很多,但是极力反对装腔作势的在绘画作品上题跋。而且还说,我能做书法,但是绝不题跋。
徐悲鸿和吴冠中都是以一个艺术家的个人观点谈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的,他们两个人的实践也不完全一样。但是,给中国画全面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
中国画发展到今天,美院派画家的绘画作品,越来越没有中国画味道和气派,画家的文化素质越来越差。我们应该看到不学习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书法对中国画而言,不仅仅是写字问题,书法的核心不是绘画,而是文学,如果我们原理书法,不但绘画艺术要西化到“素描加线条”的简单程式化,而且,画家的文化素质也会越来越差的,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国画的伟大复兴,就是一句空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