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在以色列的统治下,以色列籍的阿拉伯公民是如何生活的?

问:在以色列的统治下,以色列籍的阿拉伯公民是如何生活的?

客观看,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均为闪族后裔,属于血缘上非常近的兄弟民族,这方面,圣经里面也有明确的“线索”。在以色列的统治下,以色列籍的阿拉伯公民是如何生活的?

因此,阿拉伯人是个人种的概念,并不等同于穆斯林的范畴,以色列国籍的阿拉伯人中,也不乏一些基督教信徒甚至是无神论者。

也就是说,以色列公民不全是犹太人,阿拉伯人也不全是穆斯林。以色列虽然号称是单一的犹太民族国家,但实际上,其社会同样是多元化的,除了主体民族犹太人(约为75%),和占五分之一人口的阿拉伯人,还分布着一定规模的亚美尼亚人(天主教徒为主)、切尔克斯人(突厥血统的高加索人,多为穆斯林)。

(切尔克斯人传统服饰,很具奥斯曼风情)在以色列的统治下,以色列籍的阿拉伯公民是如何生活的?

目前,以色列籍的阿拉伯人在议会中,拥有自己的政党和议员,也能担任各种政府职位(当然,摩萨德等敏感部门除外)。而且,就算是犹太人或者阿拉伯穆斯林,大部分也都属于比较世俗的老百姓,没有特别极端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情绪。

毕竟,大多数的以色列人都是主要考虑“穿衣吃饭”的普通人。尤其是普通穆斯林,并不是咱们想象中的,一听到“圣战”就如同打了鸡血一样,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疯子。

当今的阿拉伯人族裔以色列公民有180万人左右,约占以色列总人口的20%,法律上和犹太人一样,受以色列安全部队的保护,享受以色列公民的社保、医保和各种福利,也拥有广泛意义上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是在现实中,他们还是要面对一定的“鄙视链”——犹太人>德鲁兹人>切尔克斯人>亚美尼亚人/大于非穆斯林的阿拉伯人>阿拉伯穆斯林

按顺序,先说这个德鲁兹人。

实际上,德鲁兹人属于阿拉伯人的一个分支,也信伊斯兰教。只是在生活方式和对宗教的理解上,非常特立独行,保留了较多的波斯拜火教习俗,跟一般的穆斯林区别很大——不缴纳天课,不封斋,不行割礼、不朝圣,还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因此,德鲁兹人一直被阿拉伯主流社会排斥、打压,视作“异端”,甚至遭遇过多次险些灭族的大屠杀。

讲真,按咱们的眼光看,这个德鲁兹族堪称中东最正常的信教者,结果呢,千年来,竟然一直被定义成“异端”,整天被围攻。在以色列的统治下,以色列籍的阿拉伯公民是如何生活的?

看来,中东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言——异端比异教徒更应该被“消灭”,还真的很说明问题。

那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犹太人与德鲁兹人都因宗教问题历史上饱受压迫,相同的经历和“有民无国”的凄凉让他们对主流阿拉伯林世界有了同仇敌忾的感觉。而且,在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早期,德鲁兹人也曾给过他们很多帮助,两个民族没有什么历史包袱,还有互相扶持的佳话,合作相处的还算愉快。

德鲁兹族本身非常世俗,没有狂热的宗教情结,加上以色列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诸多的优惠政策,德鲁兹人对以色列的国家认同感比其他族裔人群要明显高得多。而且,德鲁兹人也是唯一一个同犹太人一样,适用全民义务兵制度的阿拉伯族裔(德鲁兹人的兵役义务只适用于男性成员,跟犹太人的男女必须服役还有些区别)。

(2013年,德鲁兹人军官加桑·埃利安被任命为以色列最精锐的王牌军—戈兰旅旅长(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曾任该旅旅长,这个职位,可以说是通向权力的捷径)在以色列的统治下,以色列籍的阿拉伯公民是如何生活的?

以色列政府的德鲁兹高官。在以色列的统治下,以色列籍的阿拉伯公民是如何生活的?

德鲁兹人跟犹太人正式并肩作战的历史,开始于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此时,以色列又一次面临着“战败即亡国”的危险。当年的以色列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他们不缺装备,更不缺经费(全球犹太人积极募捐),唯独缺少兵源。

这时,德鲁兹人雪中送炭般的主动向国会递交申请,要求全民义务兵制度适用于德鲁兹青年。之后的数次中东战争表明,德鲁兹人的国家忠诚度极高,战斗力强悍,在许多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此,德鲁兹人通过主动服兵役,成了融入以色列最为顺利的少数族裔。

(高举以色列国旗的德鲁兹穆斯林教士——他们在向以色列政府和平抗议——2018年,以色列通过法案,把自己定义为犹太人的国家,这自然让国家认同强烈的德鲁兹人深感受到了冒犯)。在以色列的统治下,以色列籍的阿拉伯公民是如何生活的?

在以色列,德鲁兹人和犹太人享有同等的军事权力和义务。

大家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义务”。要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权力,一种基于信任而产生的权力。而且还是以后升学、就业、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通行证。

只是,德鲁兹男性的服役的“特权”也给该族群带来了两性上的不平等。

在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备战的以色列,军队这个大熔炉成了其团结和同化人口的主要途径。通过服役,德鲁兹男性受到了主流文化的影响,享受到了平等的公民待遇,而德鲁兹女性则继续被孤立于主流社会之外。加之,以色列把曾经服役与否,当作发放福利的一大标准,这让鲜有服役经历的德鲁兹女性在经济和受教育水平上面,都跟男性差距非常大,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状态。

还有源自高加索,带有突厥血统的切尔克斯人。他们和德鲁兹人一样,虽然多为穆斯林出身,但主动要求服兵役,整体倾向于往以色列主流社会靠拢,对以色列有较强的国家认同感。

再看,亚美尼亚人。

现在以色列境内的亚美尼亚人,多是一战时土耳其大屠杀幸存者的后裔。他们主要从事商业活动,自成一体,聚集在亚美尼亚社区,人口规模也不大,多信仰天主教,不强制服兵役,但可以自愿申请入伍,跟犹太人没什么冲突,只是关系比较疏远。

(以色列境内的亚美尼亚自治社区,他们几乎不和犹太人通婚,也不喜欢产生什么交集)在以色列的统治下,以色列籍的阿拉伯公民是如何生活的?

这鄙视链,再往后,就是基督徒阿拉伯人了。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阿拉伯裔穆斯林,还可以选择进入以色列的阿拉伯营当“志愿军”,享受服役后的各种福利待遇。但阿拉伯人的身份,又始终让其难以真正融入主流社会。正如他们所说——征兵时,叫我们“以色列同胞”,享受待遇时,我们又被看成了“他们”阿拉伯人。

最后,底层的就是阿拉伯裔穆斯林了。在以色列,穆斯林人失业率为12%,是所有族群中最高的。

他们往往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职业,因为没有服役的经历,很难享受到“全套”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福利待遇,进而又限制了他们和其后代进行自我提升的空间,这导致,该群体往往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

因此,阿拉伯裔穆斯林总是在抱怨,自己被压榨成了四等公民。然而,尽管如此,他们也几乎未曾打算过放弃以色列国籍,去“回归”周边的阿拉伯国家。

很显然,这里的所谓“贫困”,那也是相对的,看跟谁比,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对此,以色列政府还曾沾沾自喜的宣称——“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公民是整个中东地区最富裕和享受民主权利最多的阿拉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