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

问: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

太平军悲歌悍将:心存希望,血战到底,拒不投降,受凌迟而死。弹尽粮绝,无路可退,也能从容赴死,自尽而亡,可歌可泣。

一、林凤祥、李开芳:心存希望,血战到底

对待太平军俘虏,清朝几乎都是凌迟,割千刀,很残酷。林凤祥、李开芳等十几位北伐军将领,都在燕京遭受凌迟,这是太平军兴起以来,首批被凌迟的将士。

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

太平天国早期,论作战勇猛程度,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当仁不让,他们是西王萧朝贵麾下悍将,充当前锋,所向披靡,令清军闻风丧胆。

1850年“耕牛事件”,林凤祥帮朋友照看耕牛,地主率十几人来索要。林凤祥二话不说,一人单挑十几人,将地主打跑。接着,地主增加人数,数十人包围林凤祥家,李凤祥主动出击,跟几个朋友杀出来,地主再次逃走。

第三次,地主纠集两百余人,林凤祥率二十几人在街道两边埋伏,将地主武装暴打一顿。可以说,林凤祥不但勇猛善战,还很有谋略,是大将之才,也难怪“天兄”萧朝贵赏识他。

1852年10月,萧朝贵率2千人奔袭长沙,中弹身亡。此时,长沙城内清军,以及前来增援的向荣、和春、江忠源部清兵,总计3万余人,局势对太平军不利。

林凤祥、李开芳临危不乱,一边组织太平军攻城,一边派人去郴州报信。区区2千太平军,既要攻城,又要阻止清军增援,压力可想而知。但是,林凤祥指挥得当,清军居然不敢轻易出击。

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相继夺取武昌、南京、镇江、扬州,旋即授命率2万太平军北伐中原,攻取燕京。此次北伐,路途遥远,困难重重,但林凤祥依然所向披靡。

半年时间不到,林凤祥、李开芳杀到了天津城下,咸丰皇帝惶恐不安,打算逃回东北,躲避太平军兵锋。可惜,太平军后勤补给跟不上,已经是强弩之末,获胜希望渺茫。

林凤祥、李开芳从天津城下撤退,僧格林沁、胜保率领6万兵马追击,也不敢轻易出战,而是采取围困战术。如果能果断撤退南下,林凤祥、李开芳即便损失惨重,也能保存骨干力量,但杨秀清遥控指挥,前线将领不能自作主张,坑死了这些兵马。

阜城、连镇、高唐、冯官屯,太平军相继退守这些要地,苦苦等待援军,然后继续北伐。林凤祥、李开芳撤兵,不是为了保命,是为了补充军力,继续执行杨秀清既定的“直取燕京”战略,错过了逃生时间。

冯官屯,区区400太平军防守,李开芳还能硬刚僧格林沁的2万清军,如果不是叛徒出卖,也不至于被俘虏。可以说,太平军心存希望,不轻易放弃北伐,才导致灾难。

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

林凤祥是第一个被凌迟处死的太平军高级将领。两个月后,李开芳等十几位将士被僧格林沁俘虏,押送到燕京凌迟。临死前,黄懿端还踹死两个刽子手,踢伤两人,也是够猛。

二、陈玉成、陈坤书:前途渺茫,也要放手一搏

1856年9月,天京事变爆发,“首义五王”时代结束,一批新生代崛起。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护王陈坤书、慕王谭绍光是代表,即便前途渺茫,他们也要放手一搏。

陈玉成,骁勇善战,还非常讲义气,朋友遇到困难,可以两肋插刀。1858年11月,陈玉成取得“三河大捷”,全歼湘军6千精兵,悍将李续宾阵亡,这是太平军兴起以来,杀伤湘军最多的一次战役。

“三河大捷”后不久,太平军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太平天国一度出现了中兴局面,前途一片大好。但是,“山头主义”林立,诸侯王拥兵自重,太平天国在内耗中走向灭亡。

1861年9月,湘军攻克安庆,陈玉成麾下精兵悍将损失殆尽,被迫退守庐州孤城。此时,湘军大举进攻安徽,李秀成又率兵东征,陈玉成想守住庐州,难于上青天。

前途渺茫,但陈玉成并未放弃,他在庐州分兵出击,一度远征到陕西、甘肃、汉中地区,招兵买马,试图东山再起。庐州受困,陈玉成率兵突围,想寻找苗沛霖合作,不幸落入叛徒之手,受凌迟而死。

陈坤书,李秀成麾下第一悍将,是开路先锋。1862年,陈坤书镇压苏州官绅反抗,李秀成迁怒,陈坤书惶恐不安,跑到常州镇守。

洪秀全为了分割李秀成权力,抓住这次机会,册封陈坤书为“护王”,率领常州兵马,作为领地。对此,李秀成非常不满,却也无可见奈何,他不想跟洪秀全闹翻。

安庆陷落后,曾国藩三路出兵,同时开辟天京、江苏、浙江三个战场。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进攻江苏,攻打李秀成的大本营。左宗棠“楚军”,攻打浙江的李世贤。曾国荃率“吉字营”,攻打南京。

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

东西两线作战,李秀成来回奔波,太平军疲惫不堪,“三江五湖”籍的太平军将领纷纷投降。1863年12月,谭绍光被郜永宽刺死,苏州陷落,4万太平军被淮军屠杀,无一幸存。

苏州陷落,常州危急,陈坤书据城死守,拒绝投降李鸿章。弹尽粮绝,淮军杀入城内,陈坤书率兵巷战,击杀敌军千余人,全身都是伤。街道失守后,陈坤书退入王府,垒砌石块,继续抵抗,力竭被俘虏,被凌迟处死。

三、石达开、李秀成:到了绝路,还谋求东山再起

自古英雄出少年,石达开19岁就能统帅千军万马,战功赫赫。天京事变后,石达开意气用事,不甘心受洪秀全掣肘,率十万大军外出单干,独自创业。

单干后的石达开,判若两人,屡战屡败,没有赢得像样的胜利。但是,石达开并不服输,只要有机会,就一定想办法东山再起,继续抗清,精神可嘉。

1859年,宝庆之战惨败,石达开退守广西,回到老家。童容海、汪海洋等七十多位将领率20多位裹挟而来的“杂牌军”北上南京,投奔洪秀全,石达开差点成了孤家寡人。

局势万分不利,石达开苦苦支撑,在赖裕新支持下,很快就拉起一支6万人的队伍,继续杀入四川。清军沿途封锁,围追堵截,太平军血战拼杀两年,终于进入四川,看到了一丝希望。

也许是上天不佑,石达开从云南分兵进入四川时,前锋大将赖裕新在山谷中滚木砸死,导致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孤立无援,陷入了绝境。如果赖裕新活着,北路大军增援大渡河,石达开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大渡河畔,洪水暴涨,太平军没有水师,石达开穷途末路。此时,石达开打算主动“请降”,希望骆秉章能赦免6千太平军将士,自己甘愿受凌迟。

骆秉章解除6千将士武装,其中2千精壮男子被杀,4千老弱遣返,石达开算是全军覆没了。两天后,赖裕新余部抵达大渡河,洪水退去,太平军从这里渡河北上,进入汉中,归顺陈得才。

忠王李秀成,与英王陈玉成并列,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安庆之战,陈玉成的精兵损失殆尽,长江上游注定守不住,为了延续太平天国,李秀成出兵东征江浙,开拓基地。

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

李秀成文武双全,能带兵打仗,也能治理一方。东征不到一年,李秀成就夺取了江浙地区,给太平天国注入活力,有续命两年多。没有李秀成的努力,太平天国熬不到1864年。

1861年,清朝联合欧洲列强,“借师助剿”,一起镇压太平天国,从东线、西线同时发起进攻。1862年6月,陈玉成被俘虏,安徽基地全部丢失,李秀成的处境更加苦难。

局势不利,但李秀成并未放弃。李秀成在东线、西线之间来回奔波,与八旗、湘军、英法联军、洋枪队、淮军、楚军死磕,不轻易人数。天京之战后期,李秀成还剩下3千兵马,还主动出击,迎战10万湘军,勇气可嘉。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写下数万言《自述书》中。行文中,李秀成还希望曾国藩能承担起“大义”,与清朝抗争,却未能如愿。可以说,到了绝路,李秀成都不轻易放弃。

四、赖文光、谭体元:一丝希望尚存,就不会放弃

1864年,天京陷落,李秀成被俘虏,但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而出,太平天国尚有一丝希望。此时,各地太平军数量众多,还有几十万人,实力不容小觑。

1864年8月,幼天王被俘虏,押送到南昌凌迟,年仅16岁。12月,陈得才军团在湖北覆没,十几万“杂牌军”投降,陈得才服毒自尽。

没了幼天王,陈得才军也团覆没,太平军士气低迷,尤其是北方的将领,他们找不到一面“旗帜”,不知何去何从。但是,遵王赖文光并未放弃,他还剩下3千兵马,继续扛起抗清大清,纵横中原。

赖文光,洪秀全的堂妹夫,赖莲英的堂弟,骁勇善战。天京陷落后,赖文光从湖北突围而出,去两淮寻找“捻军”合作,与张宗禹、任化邦搞好关系,重新组建太平军,以“复国”为己任。

赖文光、任化邦重新组建的军队,史称“新太平军”或“新捻军”,以骑兵为作战力量,机动性、冲击力都很强悍。八旗马队、湘军、淮军都吃过亏,损失惨重。

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

1865年,张宗禹、任化邦、赖文光在山东菏泽高楼寨设伏,全歼7千八旗马队,僧格林沁被打死,让清朝胆寒。僧格林沁,清朝满蒙阵营中少有的名将,这7千精兵,也是清朝的家底,此时被全歼,损失惨重。

僧格林沁败亡,八旗精兵所剩无几,曾国藩、李鸿章相继北上督师,湘军、淮军的势力延伸到中原。1868年,赖文光在扬州战败被俘,拒绝投降,受凌迟处死。

北方有赖文光,南方则是谭体元,与清军战斗到最后一刻。谭体元,广西“老兄弟”,作战意志坚定,曾追随石达开远征。1861年,谭体元从广西返回,重新投奔洪秀全,隶属李世贤麾下。

天京陷落后,李世贤节制南方太平军,但汪海洋不配合,还刺杀李世贤,夺取了他的兵马。1866年,汪海洋率兵坚守嘉应州,在一次战斗中被枪支击中,不治身亡,谭体元成为全军主帅。

谭体元不放弃突围打算,制定了严密计划,且亲自断后,掩护主力。可惜,叛徒黄十四出卖军情,左宗棠掌握太平军的行动路线,半路设下埋伏,谭体元以少击众,身受重伤,纵马跳入下山崖。

也许是战马充当缓冲,谭体元摔伤,却没有死,他躲在山林中。一个月后,谭体元认为清军早已撤退,便从山林里走出来,想去召集旧部,继续抗清。半路遇到叛徒黄少春,谭体元被俘虏,拒绝投降,凌迟处死。

五、曾立昌、陈得才:陷入重围,自尽而亡

1854年,6万清军围攻扬州,曾立昌严加防守,屡次击败清军。不久,杨秀清派主力增援,曾立昌率4千将士突围,回到天京,保存了有生力量。

曾立昌突围后,杨秀清交个他一项任务:率7千兵马增援北伐,救回林凤祥、李开芳。4月,曾立昌从浦口出兵,快速北上,从商丘渡过黄河,进入山东。

太平军所向披靡,连战连捷,与据守连镇的林凤祥距离只有两百里,只要加一把力,他们就能顺利会师。可惜,曾立昌缺乏谋略,非要去攻打临清,想夺取里面的物资,补给军粮。

临清是运河的枢纽,经济发达,曾立昌强攻十四天,破城而入。但是,清军早已焚烧粮食,城内一片火海,太平军一无所得,还损失了不少人马,更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太平天国石达开等名将为何宁肯被俘凌迟也不自尽?

清军反包围,临清城内没有粮食,曾立昌血战突围。但是,许宗扬、陈仕保等将领不服从主帅命令,擅自行动,往南撤退,引起全军混乱。曾立昌战败,不愿被俘虏,也不想回京,他连人带马,直接跳进黄河。

陈得才,陈玉成麾下悍将,骁勇善战。1862年,陈玉成困守庐州,让陈得才率兵攻打河南、陕西、山西,去招兵买马,然后回来救援安徽。

陈得才离开没多久,陈玉成被俘虏,受凌迟而死,陈得才改隶李秀成,却独自领军,只是名义上的部下。陈得才、李秀成约定:“2年后回京,解除京师之围。”

告别李秀成,陈得才继续西征,在汉中所向披靡,还招募了20万大军,虽说不是很精锐,但声势浩大。1864年初,陈得才恪守诺言,率兵南下,攻打湘军腹地湖北,试图迫使曾国藩撤兵。

陈得才在湖北进展较顺利,但天京战局进展,他转而率兵东征。陈得才还没出湖北,天京已经陷落,他还是继续东征,并未放弃希望。可惜,军心动摇,人心思变,十几万人纷纷投降,陈得才服毒自尽而亡。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