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抗联战斗十年退入苏联,东北野战军4年就解放全东北?
低估二战日军的单兵素养和综合战斗力,基本属于军盲的行为,如果关注了笔者之前的一篇专答,结论就是1946年杜聿明首批带到东北的七个军(53军暂不计入),在大部美械装备的条件下,与1937年的12万关东军(四个师团)战斗力才基本是半斤八两。可是你知道抗联余部被迫撤入苏联的1941年,关东军有多少兵力吗?整整十三个精锐师团另附独立部队总兵力近70万人!
(杨靖宇剧照)
简单点说,1941年日本人在东北的军事实力是七七事变前后的六倍,在如此庞大的军力下,假如时空可以穿越,即便杜聿明率领的24万多精锐国军,也无力跟这么多鬼子死磕,正面对抗必败无疑。然而就是这七个军24万余人,在解放战争初期曾经一度迫使林彪放弃锦州、沈阳、四平和长春,一路退到了松花江北才形成对峙,三段式的推论结果一定很清晰了吧?
现在也肯定理解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卓绝,因为实力太悬殊了,在日伪的疯狂围剿下,截至1938年冬天,东北抗联中我党直接领导的队伍只剩下5000余人,其他杂色抗日武装已经全部瓦解或投敌,而再到1940年冬天,东北抗日联军的全部力量只剩下不到1000人,这还不足日军一个满编大队的兵力,可是敌人却是有十多个师团、一堆独立混成旅团和大批伪军呢。
所以东北抗联的实力、环境和对手,跟后来的东北野战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在东北的作战结果当然也就不同,原因大致可以归拢为以下几点:
一、东北野战军是以正规军为基础组建的。
抗战胜利后,延安调动山东、苏北、陕北、冀中的大批精锐部队出关,仅第一批接到命令的就有11万部队和2万干部,这些都是身经百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部队,也是后来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含东野)的基干力量。有了这样的基础,林彪才可以在三年多时间里发展到103万大军,其中野战军就达70余人万,许多都还是老红军的底子呢。
东北抗联却是从“东北抗日义勇军”浓缩出来的,“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全境的义勇军数量最高峰时有30万人,然而成分却非常复杂:原东北军、地主武装、游击武装甚至是土匪,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在不到10万日军的攻击下纷纷溃散,其中还算是正规军的原东北军部队,基本都投敌成为了“伪满国军”,而游杂武装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我党直接掌握的抗联武装,仅是这30万人中很少的一部分坚定者,但是军事素养和作战经验又明显不足。
1937年底,东北抗日联军共编成十一个军,人数却只有25000到30000人,其中我党领导的只有七个军不到20000人,队伍上只有少数从关内派来的军事干部,战士多为东北当地农民、工人和学生出身。
(赵一曼剧照)
二、东北野战军具备发展壮大的良好条件。
八路军和新四军进入东北的1945年秋,东三省是权力真空状态,不仅募兵容易,关东军遗弃的大批武器弹药也使扩军并不困难,延安炮校光“拣洋落”搜集而来的大小口径火炮就有700多门。更重要的是,四平战役之后双方形成战线对峙,我方保有南满和北满两块根据地,尤其是北满根据地涵盖黑龙江大部和吉林一部,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可以逐渐壮大自己。
东北抗联可没有这个条件了,由于日军迅速占领了大中城市和交通线,抗联的主要活动地区是东北的东部山区,武器弹药、粮食给养和其他物资完全依靠自筹,尤其是冬季更为困难,再加上日军严密的封锁、不断的围剿,所以部队越打越少。1932年伪满成立以后,各省各县都成立了伪政权和伪军,抗联的生存环境极端恶劣,能够坚持下来的意志坚定者,真的是极少数。
没有武器来源没有弹药补充,抗联的装备普遍较差,有两门迫击炮的部队都很少见。
(赵尚志剧照)
三、东北野战军的周边政治环境也是不错。
有人形容林彪部队的环境是坐着个“大沙发”,背靠苏联,右边是蒙古左边是朝鲜,都是支持我们的政治力量,苏方和朝方都提供了一些武器装备(不是主流啊),东野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尽管前述三家不会公开支援东野,但是暗中施以援手是很正常的,比如南满军区在最困难的时期,伤员家属都可以撤入朝鲜,甚至在辽东还有个情况特殊的大连,蒋军作战也要投鼠忌器。
东北抗联当年则完全是“孤悬敌后”,北方的苏联为了不跟日本爆发直接冲突,基本是不帮忙的,边境被苏日双方封锁,朝鲜也是日占,而抗联向西、向南的通道完全被日伪隔绝,也无法与关内的抗日力量取得联系。为此,杨靖宇将军还组织了西征,就是想打通与关内的联系,可惜失败了,所以抗联处在了敌人四面包围之中,得不到任何补充和增援,当然就是牺牲一个少一个。
尤其是苏联的态度很冷漠,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1939年以后只怕跟关东军冲突,但是1945年以后则截然不同。
四、东北野战军的对手远不如关东军。
以辽沈战役打响之前为例,东北蒋军有四个兵团14个军55万余人,不仅兵力不如1941年前后的关东军,整体的军事素质、指挥能力、战斗意志和战术协同,也远远低于二战日军,这不是部分美械装备就可以弥补的差距。比如1948年1月的公主屯战役,东野仅用三天就全歼美械装备的新编第5军20000多人,其中俘虏17000余人,生俘中将军长陈林达,遍翻抗日战史,几十万中国军队能够全歼日军一个20000人的师团吗?
整个辽沈战役期间,在东北野战军消灭的47万多敌人中,毙伤数量仅为56800人,俘虏却高达32万多人,其中仅少将以上高级军官就有186名,蒋军这样的战斗意志,是没办法跟鬼子比较的,全面抗战八年当中,国共双方加一起俘虏的日军也不过几千人,俘虏的少将以上军官为零!即便是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时,若非一周后日本宣布投降,苏军也不可能俘虏那么多鬼子兵。
消灭47万蒋军,东北野战军付出的代价是伤亡69000人,如果想消灭70万关东军,且不说伤亡多少,个人意见是根本不现实。
(伪军也不少)
五、东北抗日联军坚持的意义特别重大。
从1931年坚持到1941年,东北抗联最后的数百人已经面临绝境,如果不撤入苏境,在日军疯狂的围攻下结果只能是全军覆灭,这是毫无疑问的,日本人的二杆子精神和手段之残酷,远超组织力纪律性差极的蒋军。1941年也是关内抗日战场的深水区,抗联是得不到一点点支援的,冰天雪地,林海雪原,抗联的作战环境之恶劣,甚至超过红军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苏联人更不用提了,越境的抗联官兵,第一时间被全部缴械。
然而东北抗联用艰苦的游击战争和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是拖住了关东军大批精锐,仅1937年用于围剿抗联的日军就有50000多人,因为日本人把东北看得很重,千方百计要维持这里的“治安”,所以尽管关内战场四处缺兵,关东军的兵力在1942年之前却一直在增长(对苏戒备也是原因)。如果不是抗联战斗在敌人统治的腹心区,哪怕是数万或者十几万鬼子南调,到关内任何一个战场都将带来巨大的威胁。
啥也别说了,唯有深深致敬东北抗联的将士们,是他们的浴血坚持和重大牺牲,减轻了关内抗日战场的压力,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