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问: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操为何总亲征?

有人说他缺帅才,有人说他军事本领强,这都对,但这都是表面原因,其根本原因曹操本人曾经说过。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表面原因一:军中缺帅才

曹操最倚重的一批将领,首先肯定是宗亲大将们,毕竟血脉相连,荣枯与共,不是外人能比的。

创业初期,这批人主要包括五位: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曹洪。(第二代宗亲将领曹真等人还太小)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带兵打仗能力。

1、夏侯惇

夏侯惇堪称曹魏军方第一人,官至大将军,经常坐镇后方,发展农田水利,维护后勤。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疑惑,军方第一人怎么经常在后方呢?

诸如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徐达这些历朝军神,哪一个也不是长年镇守后方,而成的军方第一人啊?

诶,曹操这里的军方第一人就是很特殊,个人武力还行,但他确实不擅长领兵打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常败将军。

在抵御吕布偷袭兖州时,夏侯惇轻军冒进,濮阳失守;后面又受骗被俘,还是靠部将韩浩稳定发挥,才堪堪挽回了局面。

后来反攻吕布时,又被流矢射伤左眼,从此落下了残疾,时人称为“盲夏侯”。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夏侯惇

吕布占据徐州后,曹操派夏侯惇去小沛,以支援被吕布围攻的刘备,结果夏侯惇被高顺带领的偏师击败,小沛被破,刘备逃亡。

刘备驻军新野时,受刘表指派北伐,夏侯惇率军抵御。刘备后撤诱敌,夏侯惇不顾李典劝阻前往追击,结果中伏败退。

由这些正史记录的战例可知,夏侯惇独领一军的作战能力差强人意,但他也有很多宝贵的优点,比如极为忠诚、身先士卒、大公无私、资历高、声望高等,所以曹操重用夏侯惇,一是绝对放心,二是树立表率。

根据这样的特点,曹操也知道夏侯惇不适合独立出征,但很适合留后守家。

2、夏侯渊

夏侯渊是曹操的连襟,擅长千里奔袭的骑兵作战,作风勇猛,身经百战,在打西凉兵马时格外的战功显赫。

按说夏侯渊的战绩比夏侯惇强得多,但在曹操眼里还是差得远。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夏侯渊

曹操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将军,固然要以勇猛为根本,但是不能只靠勇猛,还要具备智计、懂得变通,一味逞凶斗勇的将军,是不合格的,那是匹夫才有的水平。

曹操: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夏侯渊就有这方面的缺陷,曹操因此一直劝他多动脑、少逞能,争取摆脱“匹夫”的境界。

可惜,夏侯渊一直也没能达到曹操的期许,最后因为“匹夫之勇”死在了定军山,成全了黄忠。曹操闻听死讯,还气愤地叹息夏侯渊不听他的劝。

3、曹仁

曹仁算是宗亲将领中战绩最稳定的一个,能攻能守,可独当一面,所以曹操对他多有倚重,派他打了不少硬仗。但曹仁的军事水平,也只能达到优秀将才的水准,难以胜任为帅。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仁

这就好比,指挥一千人、一万人、五万人,十万人,方法都是不一样的,难度越来越大,不是一句骁勇善战就敢说有帅才素质的,比如周瑜、陆逊这样的儒将,虽然个人武力一般,但是“腹中藏有百万兵”,打起仗来有几个敢称是他们对手?

说白了,帅才是在将才的基础上,还要具备高远的战略眼光、机变的战术素养、坚毅的心理素质和过人的机智头脑,缺一不可。

4、曹纯

曹纯是曹仁的亲弟弟,我认为他是宗亲将领中最有潜力的一位,可惜他死得较早,没有完全展露出他的能力。

曹纯年少便独立门户,勤奋向学,纲纪治家,才名远播,十八岁便入朝担任黄门侍郎,在夏侯、曹两家年轻一辈中,也是佼佼者。

曹操因而对曹纯最是看重,把军中最精锐的虎豹骑,交由曹纯督领。而曹纯领军后,深得军心,在一系列的南征北战中,屡放光彩。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纯

可惜在210年,也就是在赤壁之战的几年后,曹纯早早病世,享年41岁。

曹纯逝去,曹操极为悲痛,说道:“像曹纯这样的优秀人才不是再能得到的,虎豹骑的督帅无人再能担当,难道我不能直接统领虎豹骑吗?”

由此可见,在曹操心中,曹纯无可取代,虎豹骑也由曹操亲领多年,直到曹真成长起来后,才交给曹真统领,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有人说曹纯也没优秀到无人能及吧?五子良将等人不都是好手吗?

虎豹骑这种精锐宿卫,怎么能交给外人呢,曹操晚上能睡着吗?只有宗亲才敢托付如此重任,所以详细点说,其实是在宗亲将领中,再也挑不出曹纯这样文武双全的优秀人才了。

5、曹洪

曹洪是曹操的族弟,战绩只比夏侯惇强,打仗能力明显不如曹仁、曹纯、夏侯渊,而且论名望、德行他也是垫底的。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洪

连前几位宗亲大将都难称帅才,曹洪就更不行了。

在曹操的军事体系中,可以信任并委托兵权的只有宗亲大将。

实际操作中,如果曹操不是亲征,那大多就是派一位宗亲将领坐镇,再派一员战将负责主攻,比如曹仁带史涣平灭眭固,夏侯渊带徐晃平灭商曜,夏侯渊带张辽平定昌豨等等。

所以,五子良将等曹魏其他将领都不用讨论了,他们再能打也很难独立为帅,总领大军。(也就一人特殊些,后面讲)

表面原因二:军事本领强

曹操的打仗本领确实很强,在三国时期一众君主中,稳坐第一把交椅,几乎把所有的君主吊打了一圈。

就是放到整个古代历史来看,曹操也堪称一流统帅,这毋庸置疑。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曹操

既然没有哪个臣属比他能打,那创业打仗这么危险的事,当然是成功率越高越好,不自己带队谁带?

实际情况中,曹操也不愿意事事亲为,比如各地的小规模叛军,曹操也都是派一路偏师就给平了;再比如救援小沛的刘备,一开始就是派的夏侯惇,奈何夏侯惇不给力,只好亲自出马收拾吕布。

但等到大规模的战役,比如官渡之战、河北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曹操亲自操刀都是险象环生,哪还敢托付给宗亲将领们,他们几斤几两曹操心里太清楚了。

根本原因:缺乏安全感

其实曹操的性格很猜忌、多疑,十分缺乏安全感。

但我觉得这跟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有关,并不难理解。

史书上写出的凶险不及当时发生的万分之一,隔着纸墨我们无法切身感受到政治的凶险和战乱的恐怖。

我们看看曹操在他的《十二月己亥令》一文中,说了哪些心里话。

曹操:“孤始举孝廉,年少……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最后一段是曹操缺乏安全感的集中体现,他说自己虽然功成名就,但如果交出兵权还政汉室,那恐怕很快就会大祸临头、全家遭殃,而他一死,国家又会重陷混乱。

这个逻辑是显然的,曹操这种人仇家太多,没权了一定遭报复。所以对于曹操而言,兵权绝对不能放,那么亲征就是不二之选。

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像张辽、徐晃、张郃等人,因为多是降将,哪怕再优秀也只能赋予有限的兵权,这还是在这些人经受了许多考验之后,至于独立征伐,那是想也别想。

这里唯一特殊一点的就是于禁,曹操拿他当半个宗亲将领对待,那是因为于禁可不是降将,他曾是鲍信的部将,而鲍信是曹操的好友,还为了救曹操而阵亡,这层关系就亲近了不少。可惜,于禁后来被关羽击败,晚节不保。

结语

综上,曹操总是亲征,表面看有缺乏帅才和自身擅军事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安全感,一刻不敢放松兵权。

这样的军事制度下,曹操对军队确实把控得很牢,但也因此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

原创不易,欢迎关注点赞,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