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
孔子说的“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问:孔子说的“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
孔子求学及治学的悟道之路异常艰难辛苦,孔子直到七十岁以后才真正悟出了人的一生,要从心所欲,就要“不逾矩”。
所谓矩,规矩是也。故而才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孔子的所谓“不逾矩”,即不逾规矩,也即是要遵守规矩或规则。
孔子到七十岁回首往事,他感悟道直到孔子三十岁才悟出了三十年而立,而同时代的人,可能二十岁时,早就成家立业了。到了四十的时候,孔子才悟出了或坚持不被外界迷惑、蛊惑、诱惑等,即孔子四十岁时候已不再被外界事物所困惑所疑惑了,也专心致志的开始他的授业解惑传道的教学与治学之路。孔子到五十岁才悟出他的天命。他的所谓五十知天命,是孔子经过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从政之路已不可能实现了,所以也就一门心思广收学生进行教学和求学及治学了。
孔子到了六十或才悟出的耳顺的道,即学生提出了自己不知道不再感觉不顺耳,因为他悟出了学生以为老师什么都知道,才向老师提出了自己比较疑惑的问题,以期望老师给予学生知识以解心中的疑惑。故而孔子悟道于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后来儒家弟子进一步解读了这个问题,即“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到了七十以后,对自己的人生“悟道”经历,作一个哲理的回顾。而“儒道”的核心要素,还是要坚持“仁者爱人”“不逾矩”。孔子或深刻感受到当年在鲁国为相,不意气用事诛杀持不同政见学者少正卯,那么孔子学富五车推行仁政的从政之路,也就会从善如流从心所欲有所作为了。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就成为了历代儒家弟子及天下读书人,在做人做事等诸多方面,如何正确做到做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人生每种经历中的必答核心命题。
@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网选@全国人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军号@中国军网@人民武警@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