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问: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甲午战争的海战和陆战是同时进行的。而且陆战比海战更重要。清政府就是因为陆战打不下去了,才最终决定求和。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1894年7月25日,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朝军舰“济远”号、“广乙”号,丰岛海战爆发。

这一事件,被视为甲午战争的开端。

同一天,日本陆军第九混成旅,约四千人由汉城出发,进犯牙山附近的成欢驿。

四天后,清军与日军交火,甲午战争第一场陆战——成欢之战爆发。

说起成欢之战,很多人并不了解。但其实这场战役很具有代表性。

因为从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了解清朝陆军为什么打不过日本陆军。

当时,清军也有近四千人,主将有两人,分别是叶志超和聂士成。

叶、聂二人在听说丰岛海战后,都预料到日军下一步必然要来攻牙山。所以他们都立刻部署所部在成欢驿一带就地布防。

事情到这里,都还算正常。但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就是活见鬼了。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首先,战斗还没打响,就有探子来报:“倭队聚梁川、水原,众约三万”。

清军侦查人员低下的情报收集能力,硬是把日军兵力足足夸大了七倍!

叶、聂二人都不相信日军真有三万人。但他们又不敢不相信情报。故而,在错误情报的影响下。战斗还没开打,驻守成欢驿的清军就丧失了坚守的决心。

紧接着,日军进入战场,战斗打响。

清军因为早有准备,提前派三百人在日军必经之处设下埋伏,所以战斗打响初期,清军占了上风,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当日军后续大部队赶到后,清军的增援却迟迟不见人影。没办法,设伏的三百清军只好无奈后撤,放弃了防线。

聂士成是事后才知道,他派去的增援,因为不了解地形,在行进中遇到一片沼泽,不知道怎么绕开,直接就撤退了。

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知道,打仗前,要提前派人踩点。就算在战场上真遇到麻烦,也可以找当地老百姓帮忙带路嘛。

哪有战前不知道地形,战争中遇到一点小麻烦就直接跑路的道理?

然而,清军就是这么的莫名其妙。

之后,由于前沿阵地丧失,四千多清军又分别统属于叶志超和聂士成,兵力分散了,无法与日军继续死磕。

于是在日军大举围攻,叶、聂只得退兵。

而这一撤退,就是足足400里。清军“一鼓作气”,直接由汉城附近退到了平壤附近。

打了这么窝囊的仗,战后得总结教训吧?该赏的赏,该罚的罚!

打了败仗不可怕。只要清军能认真总结失败教训,制订正确的作战方针,努力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未来战局或尚有望,亦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然而事后,清军却没有任何教训总结。

身为统帅的叶志超,在战后不但讳言清军在成欢之战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反而恬不知耻的给老长官李鸿章谎报战果,说什么“倭兵漫山遍野,约近二万,枪炮弹如骤雨”。自己指挥得当,“血战六时之久,倭兵死一千数百名”,打得“倭先逃遁”。(日军实际伤亡仅120人,清军200~500伤亡)

李鸿章拿到叶志超的“捷报”后,估计是嫌叶志超吹的牛皮不够大,大笔一挥,把“倭兵死一千数百名”,改成了“叶军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建议朝廷给有功人员加巴图鲁头衔,赏穿黄马褂。

而朝廷竟然也不调查,直接派人嘉奖了叶志超等人。

结果正是叶志超的恬不知耻,以及李鸿章和朝廷的不作为,为后来清军在平壤之战的惨败埋下伏笔。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成欢之战后,清朝于8月1日对日宣战,日本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清日正式开战。

一个月后,日军经过休整后,对驻守平壤的清军发动攻击。

当时清军有一万五千人,分属五个系统。除前面提到的叶志超部和聂士成部外,还有马玉昆的毅军,卫汝贵的盛军,以及左宝贵统领的奉天练军。

至于日军,约一万六千人。与清军兵力大体相当。

按正常情况,清军是守方,有坚固工事。这样的战斗,清军应该能与日军一战。

但从之前的成欢之战中,也能看到,分属不同系统的清军,配合作战能力很差

而且清军主帅叶志超打了败仗,仅靠谎报战功就能免于处罚,且居然还有封赏。

这样的赏罚模式,不出问题才奇怪呢。

所以接下来的战斗,也就可想而知了。

9月12日,日军抵达平壤外围。有逃跑经验的叶志超主张直接跑路。左宝贵坚决反对。

虽然叶在左的强烈反对下,未敢跑路。

但左宝贵让叶志超下令,主动出击,趁日军立足未稳,掌握战场主动权,叶也不同意。

叶志超拿出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命令,反对任何人主动出城出击。

结果在高层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清军坐视日军将平壤团团包围。

9月15日,日军兵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左宝贵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听说左宝贵战死,早就想跑路的叶志超立即下令撤退,率一万多清军于六日内,狂奔五百余里,逃回了鸭绿江西岸。

清军逃跑期间,丢弃大炮48尊,各式枪械一万余枝。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至此,清军完全退出朝鲜半岛。而接下来的战斗,就都发生在中国境内了。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就在叶志超跑路期间,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遭遇。随即双方爆发战斗。这一战就是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再巡海迎敌。

结果,日本轻轻松松就夺取了制海权。

掌握了制海权后,日军在黄海水域如入无人之境,想打哪就打哪,想在哪里登陆就在哪里登陆。

因此,这就导致清军在辽东的陆上防线,如同破船一般,到底都是漏洞。

10月24日,日军在休整一个月后,向清军布防的鸭绿江防线发动攻击。

在这之前,清廷为保“龙兴之地”,曾从各地抽调精锐布防辽东。

截止至日军进攻前,部署在辽东的清军有大约三万人。

日军方面,两个师团,也是三万人。

双方兵力再次相当。

但前面再三提到了,清军临时从各地抽调不同单位,强行拧成一股绳的操作模式,在日军面前没啥战斗力。日军专攻一处,其他方向的清军肯定不会救。不仅不会救,反而跑的肯定比鬼都快

所以鸭绿江江防战打响后,清军的防线迅速被日军击溃。驻防的清军争相逃命。

清军在溃败期间,再次丢失大炮78尊,枪四千余支。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10月26日,即日军越过鸭绿江的次日,大连东北方向的庄河也陷落了。

日本海军载着两万五千陆军在庄河的花园口登陆,从中间位置将辽东半岛一刀劈开。

此后,日军趁热打铁,又在旅顺登陆。金旅之战爆发。

由于李鸿章不允许海军出战,陆军也被挡在了辽东半岛北部。驻守金州、旅顺的一万多清军得不到任何援助。因而这一战,仅打了不到一个月,就以清军败走而告终。

在这不到一个月的作战中,清军前后没打死多少日军,但遗弃的物资依然不少。

大炮丢了270多尊,炮弹丢了几十万发,子弹丢了近千万发以上。

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拢共也就消耗了子弹124.18万发,炮弹34090发。

日军缴获的军火,比他们打出去的多得多。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日军在围攻金州、旅顺期间,清政府急调两江总督刘坤一率三万陆军北上,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督办辽东军务。

刘坤一到了前线后,从1895年1月17日开始,指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但由于清军战斗力稀烂,配合差,且指挥也不力。因而四次反击皆被日军击退。

1895年1月20日,日军趁清政府的目光集中在辽东战场时,以两个师团,三万兵力,对胶东半岛发动登陆战。

前面说了,清军情报搜集能力不行,加之又没有制海权。山东巡抚搞不清楚日军会在哪里登陆,就处处设防。

然而处处设防的结果就是处处不设防。日军想在哪登陆都没问题。

所以这场登陆战,日军几乎是没遇到一丁点抵抗,就轻松从威海卫东面的荣成登陆。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1月25日,三万日军完成登陆后,兵分两路夹击威海卫和北洋水师所在的刘公岛。

此后八天,清军陆战连战连败。丢失的军火不计其数。

到了2月3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并将炮台上的炮口调转,瞄准刘公岛的北洋水师。

自此,北洋水师的灭亡进入倒计时。

2月12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巨大压力下自杀。

两天后,北洋水师中的主降将领与日军签署投降协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

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岛上仅存的济远,广丙,镇中,镇东等10舰,被日军俘虏。仅有一艘康济舰,被日军允许,由后来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驾驶,载着丁汝昌等六人灵柩,离开刘公岛。

自此,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胶东半岛的陆战也随之结束。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日军于2月28日,在辽东发动攻势。

辽东清军一战即溃,仅十天时间,六万清军就被日军赶过了辽河西岸。

清军在溃败辽河西岸期间,再次发扬其丢盔卸甲传统,丢弃300多门炮,7000多支各式枪械,七位数的炮弹,八位数的子弹。

估计是感觉存货快败完了,再打下去,手上也没东西打了。于是在慈禧的授意下,李鸿章于3月20日,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

之后,谈判因李鸿章挨了日本好战分子的一枪而差点终止。

但在慈禧的坚持下,清政府最终还是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所有苛刻条件,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为什么一个甲午海战,清政府就投降,没了海军可以打陆战啊?

回看甲午战争,不难发现:

对日本来说,海战比陆战重要。因为日本与朝鲜并不接壤,如果日本海军输了,那日本的侵略就无从谈起。

而对清朝而言,陆战比海战重要,因为清朝与朝鲜接壤,海军输了不要紧,还有救。但如果陆军输了,那么清朝就彻底输了,直接被日军从朝鲜平推到国内。

而当清政府统治核心区域的直隶,直接暴露在日本刺刀之下时。清政府与日本,那是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

所谓《马关条约》,其实就是城下之盟。

所以,甲午战争,清朝即便海军不行,只要陆军给力,尚有回旋余地。但无奈,清军的陆军更无能,一坨翔一样。清政府正是因为陆战打不下去了,才决定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