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问罪,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训”宝玉,史湘云为何一语不发?
若说林黛玉和薛宝钗合伙干点什么事,画面感应该也算是很强了,不过这样的情景的确出现过,就是二十二回宝玉调解湘云和黛玉不成,两边落了不是,受了挫折的宝玉回到房间,谁也不理,袭人又和他说宝姑娘还席的事,宝玉更是觉得没有人懂自己大哭起来,满心委屈,仿《南华经》提笔写了一个偈子: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自以为悟了,还怕别人不懂,还填了一支《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为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一偈一词,黛玉、湘云和宝钗都看了,三个人的反应截然不同。黛玉先看到,表现是可笑又可叹,觉得没什么紧要,就是宝玉一时感愤,情绪化下的作品。湘云没反应、也没发言。宝钗看了就说,都是我昨儿的那支《寄生草》惹出来的,这些禅机最能移人的性情,这要是存在心里可了不得,边说把宝玉所做撕了个粉碎,撕了还不够,还让丫鬟去烧掉,简直如临大敌。接下来三个人结伴来到宝玉的房间,出现了三位姑娘“训”宝玉的情景,当然,湘云只算是一个旁观者。
首先是黛玉“发难”说:“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质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哑口无语,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于是被三人嘲笑:这么愚钝,还参禅呢!黛玉又说了,你那个偈子我给你续上两句: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说,这话才算透彻。接着为宝玉讲了六祖惠能承袭法嗣的历史典故。宝玉心里就想,也没见她们平时讲谈过,谁知道悟性都出于自己之上,人家还没说觉悟,我就别自寻烦恼了。宝玉的这次情绪波动算是告一段落。
整个事件中,林黛玉很轻松,拿此事就当一个好玩的游戏;湘云无感;宝钗则相当紧张,唯恐宝玉误入歧途。为什么会这样呢?或者说曹雪芹想表达什么呢?无非是要表达黛玉、宝钗和湘云这三个女性对宝玉关注点的不同以及与他的思想距离罢了,下面一一分析。
林黛玉——
黛玉在后文曾有过一段内心独白:素日认他(宝玉)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宝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三观高度一致。
黛玉是最了解宝玉的,准确的说是最深刻的懂宝玉心性的。宝玉这次情绪的起因和过程黛玉都是掌握的。在湘云拿她比小戏子这件事上,她生的不是湘云的气,怪的是宝玉向她使眼色,她在意的是宝玉认为她小性,所以不留情面的抢白他,所以宝玉伤心的根源在黛玉,黛玉释然了,宝玉的情绪自然烟消云散。
史湘云——
这是个说话只讲痛快却常常不过脑子的姑娘,无论宝玉还是黛玉,从来没有真的生过她的气,她说小旦像林姐姐的模样儿,也是她没有城府的表现,无心更无意的直率,最多是个小导火索,宝玉、黛玉和湘云三人自小一起长大,太了解湘云的脾气为人了。所以,你看湘云气得马上收拾包袱要回家,认为黛玉给她脸子瞧,连黛玉房间也不待了,而是去老太太屋里躺着生闷气去了。黛玉见到宝玉的一偈一词,做出一个举动,带回房与湘云同看。这说明湘云当晚仍然和黛玉同宿,两人早已和好,亦或者,黛玉通过这个举动也实现了同湘云重归旧好。所以,湘云严格说,实是个局外人。
薛宝钗——
首先宝钗理解错了,她认为是自己生日宴上为宝玉解那支《寄生草》惹出来的。事实恰恰相反,这首词太对宝玉的胃口,所以他伤心时还不忘对其模仿,这也是黛玉觉得好笑的原因。宝钗不理解这点,她怕的是宝玉生出遁世之意。可见宝钗骨子里很在乎宝玉不读书上进的事,反对他旁学杂收的,现在竟然参起禅来了,这个心思可不是更歪了嘛,宝钗当然更担心。
其次宝钗的举动过激了,她把宝玉的《寄生草》撕碎还让丫鬟烧了,如果宝玉真存了这个心,难道此举就能解决问题?这种动作应该是王夫人或者赵姨娘那种不识字的蠢人该有的举动,宝钗来做不免好笑。
再次宝钗把六祖都搬出来了,讲了一个参禅需要极高悟性这个道理,意思是劝宝玉刹车。
宝钗的举动的确是“停机德”,这也是是曹雪芹给她的定位,只是可叹可惜了,针对贾宝玉,这个劝不但没劝在点子上,宝玉最后不就是出家了吗,可见宝钗的德也好、劝也罢,不会起到一点用处。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研读《红楼梦》里的真故事。
参考原著: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通行本《红楼梦》(庚辰底本前80回)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