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为什么叫黄帝故里?
因为根据战国以来的文献记载,特别是汉晋以来的相关史志,都有记载河南新郑为有熊之墟(即故有熊国),结合有关传说和考古资料相印证,祝融之墟又称之为黄帝有熊之墟。
有熊,为黄帝时期的方国,位于新郑姬水(今河南新郑),是上古时期居住在有熊地区(今河南新郑)的华夏集团建立的氏族部落,后世称有熊国。
历史记载:
《竹书纪年》:
(黄帝)元年,帝继位,居有熊。
《世本·帝系篇》: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名,又以为号。’”
《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氏之女,世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新郑县,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
魏,郦道元《水经注》:“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唐,李泰《括地志》:“黄帝征战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郑,汉旧县,春秋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
后晋·刘昫《旧唐书》:
“柳、七星、张,鹑火也。
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宋,《路史·国名记》:“少典,有熊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明,《大明一统志》亦云:“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陆应阳《广舆记》亦载:“轩辕丘新郑,黄帝生于此故名。”
后为新郑当地的碑刻志记,
新郑《重修玉帝殿记碑》:
新郑城隍庙西有玉帝祠……吾闻黄帝之与鬼臾区,论六运也。特举□未至神之所以祀,固可存而不论……吾邑固黄帝之故墟也,知万物本呼?天而体,黄帝之遗意,以庙而祀之,不亦宜呼……
《重修太清观志碑》:
河南路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县治西南迤廿里许,有观名太清,开基于汉永平之末,号天寿宫。
《重修(显龙宫)大殿记》:
玄帝行在建于邑之北门外,座北而南,向为邑之镇,不知创于何时。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故建行在于前以为镇。
《重修新郑文庙碑记》:
文庙之设所以妥圣灵,即以振人文而维风化也。新郑为轩辕黄帝故都,文明肇启有自来矣。
《清周莼浦及德配和宜人墓志铭》:
君讳时照,字春圃,号莼浦,轩辕故里人也。其先世乐善不倦。曾祖讳天成,字子俊,直隶州州同。
黄帝有熊与五帝墟:三国·管辂《管氏地理指蒙》载:
星纪四时,次舍观章于尧典;墟分五帝,分野申法于麟笺。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殷正也。此尧典中星也,降娄为少皞氏之墟,营室为颛顼氏之墟,亢角为太昊氏之墟,鹑尾为烈山氏之墟,鹑火为有熊氏之墟。
又《新唐书》:
夫云汉自坤抵艮为地纪,北斗自乾携巽为天纲,其分野与帝车相直,皆五帝墟也。究咸池之政而在乾维内者,降娄也,故为少昊之墟。叶北宫之政而在干维外者,陬訾也,故为颛顼之墟。成摄提之政而在巽维内者,寿星也,故为太昊之墟。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维外者,鹑尾也,故为列山氏之墟。得四海中承太阶之政者,轩辕也,故为有熊氏之墟。
在五帝墟中,
降娄(奎娄)为少昊之墟;
陬訾(室壁)为颛顼之墟;
寿星(角亢)为太昊之墟;
鹑尾(翼轸)为列山氏之墟;
鹑火(七星)为有熊之墟。
其中,有熊之墟对应鹑火(柳、七星、张),属周之分野,与黄帝地望在嵩山周边一致。即上《旧唐书》所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黄帝与地中黄帝之名由来,与五方五帝有关。
五方天帝是古代汉族神话及古籍记载中的人物,他们的命名之义和他们分处的方位或季节是密切相关的。五方天帝分别指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南方天帝炎帝神农;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北方天帝颛顼高阳;中央天帝黄帝轩辕。
五方五帝中,中央为土,黄帝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对应九州则是豫州中土,对应五岳则是中岳嵩山。
而在天象分野中,北斗(七星)即帝车,与黄帝发明轩冕之服(车服)、指南车有关,同时北斗也对应“地中”,
即《史记天官书》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北斗之下即轩辕十七星(又称权星),轩辕者,即黄帝之象也,
如《史记·天官书》:
权,轩辕;轩辕,黄龙体。
《淮南子》:
中央土,其帝黄帝,黄帝以土德王天下,号曰轩辕氏,死托祀于中央之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止,其神为镇星,其兽黄龙,土色黄也。
《云笈七签》:
“黄帝居代总百一十一年,在位一百年。自上仙后,升天为太一君,其神为轩辕之宿,在南宫。黄龙之体象火体,祭天神,轩辕星一也。”
《晋书·天文志》:
“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轩辕,黄帝之神,黄龙之体也;后妃之主,土职也。一曰东陵,一曰权星,主雷雨之神。”
《步天歌》:
“七星如钩柳下生,星上十七轩辕形”。
轩辕十七星之下为鹑火(七星),鹑火(七星)为周之分野,与黄帝地望在嵩山周边(新郑)一致。
考证:黄帝所在年代大致处于五千年前,对应仰韶文化中后期到龙山文化前期,时间跨度约5300年~4700年之间(最多扩展到5500年~4500年),历法推算是4700年前(或公元前27世纪)也符合。
考古上最有可能与黄帝部族来源相关的就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孑余、龙山文化的前身。
约5000年前,仰韶文化(炎帝神农氏)逐渐走向衰落,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屈家岭文化(苗蛮)走向兴盛,开始进入中原一带。
约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龙山文化的前身~庙底沟二期文化(黄帝部族)兴起于豫西一带,后向东发展,与西进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岭文化(苗蛮)发生碰撞,最早开启中原龙山文化时代的到来,即为传说中的涿鹿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