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玄武门之变谁之过?

问:玄武门之变谁之过?

历史事件的功过是非真的很难评说,记述史实的言行录都是帝王的遮羞布,都是帝王粉饰太平的掩盖伞;其内容基本上服从服务于帝王的意志,很难说清。特别是李世民时期所记史录学者本就持有异议,有篡改之疑,(章太炎曾评说)更让史实扑朔迷离,让人们仗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只能据野史和相关演义简单评述,以滥竽充个数,希望不要贻笑大方。

我的观点是:谁也无过。历史上帝王之争本来就是“成者王侯败者贼”,“胜利者是无可指责的”。

我从李唐王朝太原起兵说说。隋炀帝荒淫无度,逼杀父兄,残杀忠臣,在此暴政下,举国叛乱,群雄奋起,李胤在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的促使下太原起兵造反,最后于公元618年在长安称帝。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

在平叛各地叛乱中李世民战功卓著,才华横溢,这就造就了两大集团的形成。但在站位上李渊是站在太子位的。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地位,以抵御突厥为借口,将其及将士尽数调往齐王帐下节制,削弱了李世民的势力;同时驱逐房、杜两顶尖谋士,更让李世民毫无招架之功。最后的导火索是李文静被裴寂诬陷,李渊为巩固其统治集团利益,将刘文静杀戮,让李世民直接感到危机,终于爆发“玄武门之变”。太子和齐王双双毙命,数十个李家子嗣也被屠杀殆尽,李世民夺取了整个唐帝国的控制权,但也背上杀兄逼父的恶名。

但历史又有其荒唐的一面,也许是李世民的开创的“贞观之治”有粉饰太平的效应,历代后人表现出来的态度导致极为包容,认为李世民只不过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并非实际意义上的谋权篡位。《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传》中记载,“建成残忍,岂主《上》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李世民杀兄弟之行为,完全是大义灭亲之举。

至于李世民催促要看史述,史官为迎合李世民的要求,负责编修只能将原有内容大肆删改,以至失去真面貌,这是有史可查的,其内容无据可溯,只能臆测。

因此,从历史的痕迹中只能感受到人们对待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态度,要想面对这个世界的功过是非要有一个清晰、科学、理性的评述,只能靠理性的思维与科学研究,否则就是无的放矢。

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唐高祖李渊召令自己的三个儿子进宫,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经过玄武门时,遭到李世民及秦王府精兵伏击,两人先后被射杀,之后李世民登基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这场变乱是皇室内部发生的骨肉相残的斗争,有人说李世民面对危机为了自保而先下手为强不得已而为之。究竟谁是谁非不得而知,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