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房产

“亲贤臣,远小人”,多数帝王都懂,但为何很多跳不出这个圈?

问:“亲贤臣,远小人”,多数帝王都懂,但为何很多跳不出这个圈?

认真来说,身为帝王,还真千万不要践行什么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六字方针,这六个字正是大臣们专门用来忽悠帝王的。

只有极少数的帝王才会上这个当,比如大明崇祯皇帝,治国心切,被东林党忽悠地上了一当又一当,只是首辅就换了十九个。他以为,别人也告诉他,这十九个都是贤臣,只是用着用着,崇祯才发现十九个贤臣都不是什么贤臣,上得煤山才最后醒悟,可惜为时晚也。

当然了,大多数帝王是不会上这个当的。

这中间又分两种情况,一种帝王本身就不是贤君的帝王,胡搞一气,小人使他高兴,他就爱用小人。

还有一种就是英明帝王,这些帝王懂得:就帝王统治术来说,第一要义应该是:把拥护支持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而不是去辨别什么贤臣和小人。贤臣不支持自己,那就是敌人。

所以,在古代,不仅那些庸君爱“亲小人、远贤臣”,那些英明的君主也是一样,用人不问道德,只看好用不好用。

秦孝公为了强大秦国,请了司马迁口中的“天资刻薄人、臣商鞅”去变法。

而,商鞅确实很小人行径,他先是走的宠臣景监路线求见秦孝公,与秦孝公先谈的也是君子贤臣路线,五帝道德治国韬略。然而,商鞅见秦孝公不爱听(秦孝公昏昏欲睡,骂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当即改变了套路,大谈特谈春秋五霸,亮出了法家至宝,这才被秦孝公使用。

后来,商鞅与母国魏国交战,更是利用友情欺骗了他的老朋友公子卬,更是小人的不能再小人的行径。

然而,无论怎么说,秦孝公都应该算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用了小人商鞅。

为什么?

因为当时秦国地广人稀,国力微弱,诸侯都瞧不起秦国。秦孝公他爹在位的时候,被魏国打得不得不迁都求生存,丢失了大片国土。而国内那些贵族大夫虽然个个看着是个君子,也是贤臣,却没有办法强大国家。

秦孝公只好用了魏国小人商鞅,好用啊!

汉武帝绝对应该算是中国前三名的英明帝王,可是他也爱用“小人治国”。

张汤、杜周、减宣、义纵、尹齐、王温舒这些人都是酷吏,只是机械地照搬法律治人执事,从不考虑人情和名声,冤枉了很多好人,路人侧目。

桑弘羊是聚敛之徒,奸商;卫青是奴隶;金日蝉是匈奴裔俘虏,这些人一个个也都不是贤良君子。

可是,汉武帝时期的汉朝是多么地强大啊!人民也普遍地活的安定。

“亲贤臣,远小人”这六个字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嘱咐刘禅的话。

刘禅十七岁继刘备大位,还只是一名孩子,所有权力都在诸葛亮手中,满朝文武也全唯诸葛亮命是从,谁是贤臣?谁是小人?刘禅可没有发言权的。

你让刘禅怎么办?他真的要认真地去选择贤臣,远离小人吗?

不!

刘禅很聪明,他不能和诸葛亮去争夺使用蜀国贤达人才的权力,为了蜀国姓刘,为了他刘禅的生命安全,刘禅也必须找些没啥能力的小人弄臣在身边,以示他很尊重诸葛亮。

所以,刘禅在历史上就变成了如今的刘禅。

其实,刘禅这样做是对的。

刘禅要做的是:他必须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不能有理由把蜀汉改姓诸葛。

至于刘禅未能带领蜀国统一天下,那是天时地利的缘故,和他个人的才能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