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案件冤枉不冤枉?
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有乱武之称,如果贾诩被汉朝人杀了,估计没几个人觉得冤。而袁崇焕擅杀节将,私下议和,其行为和贾诩的乱武差不多了。
袁崇焕被杀其实一点都不冤,崇祯帝在处理袁崇焕不够果断,对于明末局势的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
袁崇焕该杀第一原因在于擅杀毛文龙,这里且不说毛文龙该不该杀。毛文龙是平辽总兵、左都督、太子太保,手握天启帝赐予的尚方宝剑,是明朝的一品节将。
而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也手握尚方宝剑,按照明史记载:“赐尚方剑,以便宜诛赏。总兵不用命,立夺其帅印,简以副将代之。监司、副将以下,悉以尚方剑从事”。这就意味着,袁崇焕的权力只能将毛文龙免职。
但是袁崇焕却不经过审判直接斩杀毛文龙,这对于武将来说,影响就是一品节将都可以直接杀掉,那么作为其他武将,该怎么混官场?
自从宋朝建立之后,采用的以文御武的策略,武将地位开始下降,到了明朝这种趋势更盛,达到”文视武为奴婢,武视文为仇寇”的地步,武将常受文官欺凌,唯有皇帝可以改善武人地位。
明朝形成了庞大的文官集团,对皇权制约很多,所以皇帝也需要团结宦官、武将来制约文官集团,以达到权力的均势。袁崇焕杀毛文龙,实际上是对崇祯皇帝的基本盘的一次打击。
作为崇祯帝,在毛文龙被杀的第一时间,就需要将袁崇焕明刑正典,以示对武将的安抚。但是崇祯帝在皇太极打到北京后才抓捕袁崇焕,这期间给武将的信号是,只要能平辽,文官可以随便不经审判擅杀武将。
这样以来,武将的生存环境大大恶劣,意味着文官靠不住,随时都会要了命,皇帝靠不住,文官擅杀,皇帝不管,没处喊冤。就算是打了胜仗,文官找茬就可以擅杀,武将的眼睛只有看向皇太极。
不敢看向皇太极的武将,也会留下保留实力的想法。所以明末时期,保留实力出工不出力的武将比比皆是,不论仗打赢还是打输,保留自己的实力最重要,一遇到逆风战就率先逃跑,比如松山之战的王朴。
所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犯了极其严重的政治错误,带来的影响就是武将彻底离心离德,对大明朝出工不出力。而崇祯的放任,更是加深这一恶劣影响。
有些人可能不清楚政治错误是什么概念,稍微解释下,比如现在,文官插手军队事物,或者将军插手地方事务,这就是严重的政治错误,至少会要断送政治前途的。若不处理,地方官和军队相勾结,会有军阀割据的风险,所以这种苗头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扼杀。
袁崇焕该杀的第二个原因其实很简单,蓟辽督师总管对后金作战,结果皇太极打到北京城,这是多大的失职?现在的食品出问题,多少人欲杀监管人而后快吧!再想想袁崇焕被杀时的人生啖其肉,只不过历史重演罢了。
袁崇焕该杀的第三个原因还是擅权,在崇祯前期,明朝对后金并没有媾和的规划,对皇太极势力主要是以平定为主,袁崇焕上任之初也是这么给崇祯提议的。
但是在袁崇焕在任期间,有多次意图和后金和谈的计划,这又是个极其严重的政治错误。这就好比二战,美国国会已经对日宣战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却接触日本,意图和日本和谈,这罪名,大家可想而知。
对敌对势力是和谈是剿灭,这个权力是中央决定的,水浒传里的梁山招安,那也是皇帝下旨,高俅不能私自同意招安的。袁崇焕这种行为,真不像一个成熟官僚的所做所为。
所以袁崇焕有两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和一个严重失职,为此被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冤案。
假设袁崇焕成功平辽,这些行为也会为明朝埋下很多隐患,加深文武对立,官员擅自代替中央定外交策略,这两点都会加深明朝的危机。
另一个影响在于,崇祯刚上任的时候,是非常信任袁崇焕的,但是却迎来当头一棒,给年轻的崇祯帝带来极大的阴影,自此之后崇祯就不信任官僚,对于达不到预期的官员杀的杀,撤的撤,总共换了几十任首辅、尚书等,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
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崇祯帝说臣乃亡国之臣了,就是因为袁的事情让崇祯不信任了。这里并不是洗白,崇祯帝的所做所为确实是亡国之路,只是探讨下他为何会有臣是亡国之臣的想法。
我是采薇,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有人讲袁的五年灭辽计划是欺君,以国家命运当作自己仕途的筹码,还有擅杀毛文龙、跟满人秘密来往忽悠皇帝等,所以崇祯杀袁崇焕不能算是冤枉。大家对这个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