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问: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人类先是有口头的语言,之后才产生书面的文字。所谓文字,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记录所想表达的信息,以使其传承久远的方式和工具。文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也是人类进入信史时代的标志。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半坡文化时期的彩陶上,就已经出现了中国早期刻画文字的萌芽。经过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西周时期的金文,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字经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汉字的诞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关于汉字的起源,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图画说、刻契说、刻划说和仓颉造字说等。其中,仓颉造字是古代流行的关于汉字创造者的一种传说。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文字,不可能完全是由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实际上是经过多代人系统化的整理和规范,逐渐形成了体系。今天的学者认为,如果历史上的确有仓颉这个人,那么他很有可能是汉字早期的整理者或者颁布者。

在语言产生之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结绳记事是古人用来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手段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对此有所记载,如《周易·系辞》中说:“上古结绳而治”; 《老子》中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春秋左传集解》中记载:“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结绳通过特定的符码规则来帮助古代人记事,古人在不同粗细的绳子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这种结有大有小,而且不同的结法、每个结之间的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的粗细都表达不同的意思。

结绳记事一般由部落首领或者巫师遵循一定的规律记录,并代代相传,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准文字形态,但其变化却有限。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结绳记事之后,古人记录重大事件方法是契刻,就是在木头、竹片、石块或者泥板等物体上,刻画各种符号和标志,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

古代有过“刻木为契”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初,瑶族人和佤族人仍用契刻的方法记录重大事件。

契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木棍上契刻符号,而且符号的形状有多种,如条状、齿状等,不同的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另外一种是在木板上契刻出不同的图形,以表达不同的事物。

到了契刻记事时,距离文字的出现,也就一步之遥了。确切的说,契刻记事到了图形符号时,已经基本跨入了文字之门。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文字产生之前,原始的实物记事、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只是文字不同的孕育方式,但无法演变为文字。岩画出现之后,逐渐发展为示意图,再到象形文字,表意比较清晰的文字开始慢慢出现。

岩画,是指刻画在岩石或者崖壁上的图画,也称为崖壁画、崖画。在汉字诞生的过程中,岩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将岩画中图画的线条简化、模式化,并将其与语言形成对应的关系,它就变成了文字。中国的岩画资源非常丰富,许多地方都有岩画出现。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从今天考古发掘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考古人员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了一个用笔朱书的“文”字符号,这些符号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然而可惜的是,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为止仍然稀少。

今天我们能看到最早的、完全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迄今为止,已经出土的甲骨总数约有16万片,共发现不重复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左右,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文字已经得到了破译。

殷商甲骨文字的主流是象形构字,符号化的形声字所占比例并不高。据相关专家统计,商代甲骨文中会意、指事、象形三类象形化文字约占70.66%,其余的则属于形声文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甲骨文象形程度比较高,虽然其基本构件只有一百多个,但是选字规范比较宽松,一字多形的频率也比较高,因此甲骨文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

除了甲骨文以外,商代的文字还有金文、陶文等。所谓金文,即青铜器文字,也称“钟鼎文、钟鼎款识、彝文、吉金文”等。

金文象形程度更高,线条肥厚圆润,似乎更接近原始文字。金文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部落氏族标志或名称的族徽文字,它们与一般的金文不同,常常单独出现,无法通过上下文来释读,其象形性的特征十分明显;另外一类则是用于一般记事的文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其实,我们可以把甲骨文当做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来看,所谓俗体字,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而金文我们可以当做正体字,所谓正体字,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

商代晚期的金文,字体大小有别,象形化的特点比较突出,字符团块、肥笔明显,字体边缘整齐,线状符笔直且粗细均匀。

到了商末周初,图画式的象形字符已经非常少见,部分文字线条勾勒的形象意味浓厚,不少字局部团块、肥笔明显。西周早期的金文,几乎保留了商末周初的全部特征。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西周时期,象形化文字已经逐渐衰退,而形声字的比例从29.34%逐渐上升到59.9%。由此可见,西周金文书写风格分期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文字象形化的减弱以及符号化加深的程度。

西周时期,文字发展的特点是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文字不再是画成的,而是写成的。从这一点来说,西周金文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西周后期,文字逐渐发展演变为大篆。所谓大篆,也称籀(zhòu)文。周宣王时,太史籀用成熟的大篆,作字书十五篇,就是《史籀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西周为显示国威,将原本的金文,繁化而成为籀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推测和《史籀篇》中的文字相似,是已知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大篆的发展,使得文字产生了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字体的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均的线条不但变得均匀柔和,而且十分简练生动;二是字体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脱离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春秋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已经开始向不同的风格发展。总体而言,还是在继承西周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块面笔画线条化和线条笔画规整化。

春秋中期以前,各个诸侯国使用的金文与西周晚期的金文没有太显著的区别。到了春秋中后期,各个诸侯国的文字普遍出现了长条化和整齐化的趋势,风格上则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中,周平王东迁之后,秦国承袭了宗周故地的同时,也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系统。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吴楚文字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装饰美术化倾向,最引人注目的是鸟书在吴楚的盛行。所谓鸟书,就是在美术化的文字中,改造原有的笔画使其成为鸟的形象,或者在原有的文字上,另外加上鸟的形象。

春秋晚期出现的玉石盟书,其文字用毛笔书写,字体不但草率而流畅,结构也紧凑而多变。这种字体是把正规的金文字体用手写的方式表现出来,其风格类似于后来战国时期的俗体字。

春秋时期之前,由于贵族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占有统治地位,因此文字也被贵族阶级所垄断。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在春秋、战国之交,当时的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旧的贵族阶级逐渐被新型的封建阶级所取代,文字不再被旧的贵族阶级所垄断,开始扩散到民间,这对文字的形体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进入战国时期后,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文字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的人越来越多,文字的形体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俗体字的迅速发展上。

战国时期,天下的诸侯国经过春秋时期数百年的相互兼并,最终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以及宗周、宋、卫、中山等几个小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文字的发展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字的使用也日益广泛,因此出现了文字必须简化的要求。毛笔的出现,使得文字书写于竹帛上要远比范铸简捷,所以文字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平民。

但是平民对文字的形义关系理解比较差,难免会写错字形,因此以讹传讹,最终形成了讹变字。

文字书写的简捷,以及文字应用的广泛,导致了字形的简化和草率,从而形成了省变字。

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使得各诸侯国的文化自由发展,文字也因此带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这必然使得地区之间文字异形现象突出,因而形成了异体字。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战国时期的文字,仍然以金文为主,但是礼器文字相对减少,而兵器铭文逐渐增多。

除了金文以外,战国时期的文字还有货币文、简帛文、玉石文、玺印文、陶文等。货币文,又称货布文、泉文、钱文,是指金属铸币上的文字;玉石文,指刻或写在玉、石上的文字;陶文则是印刻在陶器上的文字。

进入战国时期之后,秦国由于地处西方边陲,比较落后,发展相较于东方各国也比较缓慢,文字产生的变化也比较晚。

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秦国的俗体字开始迅速发展,传统的正体字虽然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始终没有打乱正体字系统。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由于秦国的正体字承袭了西周王朝的文字传统,因此秦国的俗体字比较侧重于通过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字,其字形一般和正体字有明显的联系。秦国的正体字后来演变为小篆,俗体字则演变为隶书。

当时东方各国的俗体字发展的非常迅速,但是其字形与传统的正体字字形之间的差别却非常大。相对于正体字,东方各国的俗体字应用的更为广泛。

战国时期,在秦国的文字中,继承的传统旧体字仍然保持着重要的地位。而东方各国的文字是指当时各种通行的文字,与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传统正体字相比,已经面目全非。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因此,把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和东方各国的文字区分开来。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战国时期的东方各国文字则称为“六国文字”。

六国文字按照其特点,可分为齐系、燕系、晋系以及楚系。魏国、赵国和韩国都源自晋国,他们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没有差别,因此都归为晋系文字。

整体来说,六国文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俗体字的流行,而俗体字中最常见的就是简体字。同时,六国文字还出现了加点、加画或者加偏旁的繁化现象。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正是因为出现简化现象以及为数众多的繁化现象,使得六国文字的面貌相较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六国文字的笔画通常比春秋时期以前的文字笔画平直。

春秋时期的文字中,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异体字。比如齐系文字中的“老”字的写法,在其他各国就不通行。

战国时期,各国字体的变化往往不同,因此地方性异体字的数量更是大幅度增加。不但六国文字与秦系文字之间的差异性非常大,就连六国文字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国事更加繁忙,每天需要处理大量的各地文书,统治者感到原有文字的繁杂,不方便使用。再加上原来各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急需统一文字,以便使用。

于是,秦始皇下令创造新的文字。丞相李斯创作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创作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创作了《博学篇》,他们都是在原秦国大篆籀文的基础上,省改、简化而成。这种新创的字体,被称为“小篆”。

小篆,因其笔致遒健,又被称为“玉筋篆”。相较于大篆,小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从古文到大篆,再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对于秦朝的下级吏员来说,篆书字画多,书写速度慢,无法完成异常繁多的文书。为了工作的需要,当时的吏员便创造了一种比篆书更为简易、书写速度更快的书体,由于这种书体的主要使用者是徒隶一类的下层吏员,因此被称为“隶书”。

隶书是从籀文草率写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由于籀文圆转弯曲的笔道太多,写起来非常费时,所以在非郑重的场合,人们一般将字写得草率一些,原本应该工整的弧形笔道变成了比较平直的笔画。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秦朝时期,主要的字体是小篆,隶书则是辅助的字体,其地位相对很低。对于统治阶层来说,甚至看不起隶书。秦朝之所以允许官府使用隶书来处理日常公务,是因为当时官狱事务繁杂,用小篆处理不过来,不得不用更为便捷的隶书。

可以说,在秦朝,隶书实际上已经动摇了小篆的统治地位。秦朝虽然用小篆统一了全国文字,但是不久之后的西汉时期,隶书就正式取代了小篆,成为了主要字体。换言之,秦朝实际上是以隶书统一了全国文字。

秦始皇统一之前,六国的文字是怎样的呢?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始皇无愧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