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到底认罪没有?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后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级人物,在当政时期颇有政绩,对其评价之高令人瞩目:为老百姓确立理性基础,关心天下老百姓的命运,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为老百姓指明通往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但使人瞠目结舌的是,在庆元二年(1196年),被安上“伪学逆党”的罪名,被打压得声名狼藉,当然乌纱帽被理所当然摘掉,连其门生也一并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本文专门聊聊这个事儿。
《宋史》卷三十七载,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12月,监察御史沈继祖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上书进行弹劾。十大罪状有不尊重皇帝,不忠于国家,轻视朝廷、败坏社会风气、私吞朋友财产等等。有的罪名是帽子过大、有的罪名是道听途说,均系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因此影响不大。最使人不齿的罪名是朱熹纳了两个尼姑为妾,已死了丈夫的大儿媳妇有了身孕(暗指当公公的扒灰)。
宋代的监察御史系从七品官职,级别不高且有较大权力。朝廷明确规定,没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担任此职。收集到不良信息就有弹劾人之权,上任后百天内就要弹劾一次,以后每个月必须要弹劾一次,否则就会受罚,影响仕途。
受到监察御史弹劾,算一件可小可大之事,皇帝看后,御笔批注“留中”,也就雷声过后无雨点下。如果批注“御史台查办”,那就麻烦了。不幸的是,朱熹的被弹劾事,就由宋宁宗交御史台查办。按照当时的规定,被弹劾的当事人要作出书面解释。朱熹的确搞得手忙脚乱哟,在呈报的罪己书中,对于已经当寡妇的大儿媳怀孕的事没作出正面解释外,对于其他提出来的罪名,包括拿两个尼姑当宠妾等,均全部承认是本人所为,还表示要悔过自新,“深省昨非,细寻今是”。一时间被搞得臭不可闻,身败名裂。
根据所掌握的史料分析,“庆元党案”实际上是官场上两大集团之间的的一场斗争。总的来说,朱熹为官相当正派,性格比较固执刚正。他一直主张要勤政谋政,抵抗异族的入侵,收复失去的中原领土。还认为以临安为都城,是偏安一隅,应当将都城迁往南京,从而加强边防,有利于收复中原。朱熹的这些主张,当然受到那些主张妥协、割地、求和的官僚们的反对。生性耿直的朱熹当然不服这些人的气,找机会寻理由参奏他们。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学说的一个重要主张,“人欲”其实就是人的生理需求也。在那个时代,实话实说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属于私德吧。朱熹习惯用私德问题弹劾不同意见者。譬如,弹劾台州知府唐仲友,告他与青楼女子严蕊等人鬼混,祸害老百姓等等。硬是把唐仲友等“搞下了课”!外戚韩侂胄把持朝政大权,遭到时任宰相赵汝愚的反对。韩侂胄为了独断朝纲,就要打击赵汝愚及他的同党和朋友。朱熹是赵汝愚的朋友,加之朱熹的不少言行早就得罪了韩侂胄及同党和朋友,因此在韩侂胄的策划下,借讨伐朱熹,实则打击赵汝愚。
中国古代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要在公德上打倒一个人,只要查出他的私德不好,也就是在“人欲”方面的一些问题,就可以把其公德全盘否定。韩侂胄及同党和朋友效法朱熹,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手法,以使人不齿的罪名弹劾,真的是请朱熹“入瓮”,让朱老夫子在舆论导向上已处于被动挨打的下风。朱熹从一个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家,沦落到人设崩塌,那么历史上到底给朱熹安了什么罪名?这些罪名都是哪里的出处呢?有人说,朱熹一边宣扬“存天理灭人欲”,一边和尼姑乱搞甚至娶了尼姑为妾,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有人说,朱熹提倡孝道,但是自己的母亲却吃着残羹剩饭,勉强度日;
有人说,朱熹甚至睡了自己的儿媳妇,连儿媳妇都不放过简直禽兽不如。
那么我们作为历史爱好者,不禁会有一个疑问:很多信息说得头头是道的,听起来就跟真的一样,那么这些话都是哪来的?通过我辛苦寻找文献资料,终于找到了朱熹一些罪名的来由,这也就是朱熹“黑料开始的地方”。
南宋诗人叶绍翁,这个人大家是否有些耳生?如果说到他的名句肯定所有人都认识,这句诗就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就是这句诗的作者。叶绍翁除了流传下来一些诗稿,还流传下来一部书《四朝闻见录》。
《四朝闻见录》是一篇历史笔记,里面主要记载了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和宋宁宗这四朝发生的事实,所以叫“四朝”闻见录。重点就在“闻见”二字上,为什么这部书直到现在都被反复出版和学习的原因就是它和其他的史书不一样,其他的史书大都是资料汇总,也就是说“别人说啥,我就记啥”,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真实就真实在:这不是一部史记,而是一部“笔记”,这里面记录的内容说白了,基本上都是作者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的内容。在现代我国的考古学来看,《四朝见闻录》的参考价值堪比《四库全书》。
这部书里,朱熹是如何被黑的,以及被黑的罪证。朱熹被黑的整个历程大概是这样的,在宋宁宗执政期间,朝廷内部分为两派,这两派之间产生了斗争,分别是赵汝愚和韩侂胄两大势力。
在两股势力斗争的时候,朱熹是支持赵汝愚的,不幸的是赵汝愚一方失败了。正所谓“胜利者才配写历史”,朱熹作为赵汝愚的同党,自然就会被韩侂胄打压,于是韩侂胄派系的监察史,沈继祖,就一封奏折上奏朝廷,弹劾朱熹,并且在这封奏折里,朱熹被冠上了六大罪责,分为别:
“不孝其亲”、“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 、“侵吞人财”
大概翻译一下就是:对父母不够孝顺、对皇上不够尊敬、对国家不够忠诚、带坏朝廷风气、行为举止不当、四处敛财成风。
在这封奏折中,沈继祖还详细写了一下朱熹的不检点的行为,例如“朱熹引诱两个尼姑为妾”,“朱熹家里的寡妇怀孕了”“朱熹的儿子们偷盗,曾经偷了别人家的牛吃掉了”等等。
事情介绍到这,朱熹被黑的所有原因的根源也就找到了:就是这封奏折的源头。那朱熹面对这种玷污清白的事情,他会有什么反应呢?现在常理一想,他应该奋起反击,找皇上辩解才对。可事实却不允许朱熹辩解。因为历代以来,朝廷上是这样一个规矩:皇上判给你罪名,你都要感谢皇上。就好像电视剧里一样,即使皇上判你杀头,你还要跪在地上说一句“谢主隆恩”,然后写一封“检讨书”一样。
面对监察史和皇帝的责问,朱熹作为一个“佛系”老年人,竟然就不吵不闹地就把所有罪名都背下来了。而且按照规矩,朱熹也要写一封“检讨书”交给皇上。朱熹有多佛系呢?他在检讨书里加了这样一句话:朱熹在里面说了这样一句:
“谅皆考覆以非诬”。
意思就是:“我猜吧,你们肯定是核实过这些罪名了,一定不是诬陷我。”
你瞧,这老人家就是这么佛系,说白了朱熹就是想表达“你爱咋说咋说吧,我懂。”
于是这封检讨书流传下来之后,就让后人们以为,没想到朱熹这个伪君子,干了这么多坏事被发现了,最后终于认罪了,太可恶了!
所以这就是朱熹被黑的根源。可是问题又说回来:朱熹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呢?我们来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来看一下当初上奏折的这个人,宋朝的监察御史。这是个什么职位?其实就是个靠嘴说话的人,也就是“言官”,他上奏不管是真假,可是不用承担什么风险的。所以什么尼姑寡妇,他根本不用去考证什么,想怎么说怎么说。
第二:咱们回归到这封奏折。这封奏折上后面娶尼姑睡儿媳妇的事,也是当初很恶劣的行为,怎么就没跟前六大罪状加起来,给他整一个十大罪状呢?这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这封奏折就是想到哪写到哪,编完了六大罪证,才觉得不解气,就又从后面多加了几个。
第三:你觉得朱熹真的是在“认罪”吗?前文说了,不管你有没有罪,皇上都得让你写一个检讨书,这是规矩。即使朱熹年纪大了,想开了,真的做了这些事,他最终认罪了,可是他亲朋门生们可怎么办?这都是株连九族的罪名呀,朱熹作为大文学家,受到万人敬仰,他怎么可能就什么也不管不顾,认罪了呢?
第四:细细品味一下“谅皆考覆以非诬”这句话。这分明是朱熹对皇上的自嘲,就是在告诉宋宁宗:这不是冤枉是什么?你去问问他们到底考证过没有?考证过程是什么?
第五:我们继续翻阅资料,元朝修订了宋朝的历史,在元朝官方的《宋史》中,明确记载:“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官方已经洗白了朱熹:分明就是沈继祖的诬陷。
第六:回归到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这件事最开始是被叶绍翁记录的,他为什么要记录这些事?如果全本阅读下来,你会发现叶绍翁对朱熹只有敬重,没有一点点鄙夷,所以叶绍翁不可能给朱熹泼脏水。其实叶绍翁纪录这件事,目的也是让真相大白,还朱熹一个公道罢了。总之我们了解到这些你就会发现:关于朱熹的黑历史,全都是凭空捏造,都是“庆元党禁”斗争中的一些手段罢了。
朱熹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也是一位好官,优秀的政治家,是一个肩上扛着使命感的儒学家。地方上有灾难需要处理,朱熹都会第一时间找到皇上,哪怕“威胁恐吓”,也得让皇上把这事重视起来,皇上犯错,他就会用“莫大之祸,必至之忧,近在朝夕,而陛下独未之知”这种词警告皇上,意思就是:你再不改就该倒霉了。
旧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封建社会里,除了皇帝还有谁说了算?挑起“庆元党案”的,其实就是宋宁宗本人。据史载,宋宁宗继位后,由宰相赵汝愚推荐,朱熹出任焕章阁侍制兼侍讲,简而言之就是当帝师。朱熹性格秉直,做事认真,经常教育皇帝要这样不要那样,甚至还公然指责皇帝的不是。如果皇帝犟起脖子不听招呼,他就用辞职来要挟。日积月累,年青的宋宁宗暗暗咬牙:非找机会修理修理这条老板凳儿不可。这不?宋宁宗看到沈继祖弹劾朱熹的奏章后,很痛快地就批了“交御史台查办”。还有另一种说法。宋宁宗要制造两股对抗的力量,以实现政权的平衡,一股是朝臣的,如赵汝愚、朱熹等,一股是外戚的,如韩侂胄等。计他们相互敌视和弹劾,让皇帝来左右平衡。朱熹的门生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宋宁宗感到了危机。可怜朱熹六十几岁,即将颐养天年的时候,被宋宁宗这么狠狠地修理了一次。
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含冤离世。开禧三年(1207年),宋宁宗为朱熹恢复了名誉并追赐了官衔,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那些谎言罪名不攻而破了。朱熹是个意志坚定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心无旁骛地对四书进行整理和注释。辛弃疾在其葬礼上的悼词中,高度赞扬了他的学术水平和历史地位。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弹劾朱熹,指出了朱熹的十大罪状, 包括“不忠于国”、“不敬于君”、“玩侮朝廷”、“私故人财”、“纳尼为妾”、“为害风教”等。 其中有两条很关键,说的是朱熹利用职权强迫两位尼姑做他的小妾、以及和儿媳发生事情,致使其怀孕。就是说朱熹“为老不尊”、“贪恋美色”,实在有违伦常。 上书后,沈继祖建议将朱熹斩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元党案”。 在如此沉重的政治高压下,朱熹不得不违心地向皇帝低头,最终,朱熹被罢职回乡,“朱学”成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史称“庆元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