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
翻遍回答,没有一个挺高晓松的。
但是高晓松这次并非全错。
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1,无明君。
这条肯定是对的。一统王朝中,朱家皇帝是最差的。答题区里一致说的朱元璋和朱棣,在武功文德上实在一般。他俩顶多算雄主,离明君还远着呢。
朱元璋开创的帝国版图小、格局低,政治设计制度倒退。他的《大明律》《大诰》都是采用最残酷的刑罚,他亲自大兴讼狱,牵连无辜数十万。他的文字狱从官场深入到辟野小乡,见隐士不获而斩。
他的国䇿重农抑商,更是导致明朝二百多年一直财政困难。明朝二百多年,极少主动兴利水利,二百多年的拯灾投入费用不到其他王朝的二三年投入。
明朝从中期开始,稍逢灾荒,民间就已经人吃人,皇室对这种现象,视若无睹,往往是形式主义免一点正赋了事。他们几百年内,即便末期,也只关心赋税是否能收到。
成化初,“饥荒尤甚,村落人家有四五日不举烟火、闭门困卧待尽者;有食树皮草根及困饥疫病死者;有寡妻只夫卖儿卖女者”。(明宪宗卷86 成化六年十二月庚戌条)
成化二十年,大臣叶淇亦奏:“山西连年灾伤,平阳一府逃移者五万八千七百余户,内安邑、猗氏两县饿死男妇六千七百余口,蒲解等州、临晋等县饿莩盈途,不可数计。父弃其子,夫卖其妻,甚至有全家聚哭投河而死者,弃其子女于井而逃者。(明宪宗实录卷256 成化二十年九月丁未条)
成化二十年七月,巡抚陕西右副御史郑时等奏:“陕西连年亢旱,至今益甚,饿莩塞途,或气尚未绝以为人所割食,见者涕流,闻者心痛,日复一日。(《明宪宗实录》卷254二十年七月庚寅条)
朱棣比朱元璋视野开阔。
朱棣属于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皇帝。
他的努力除了耗费生民财力物力命运,一无所存。反而有失。
他的战略视角不只局限在陆地,草原和海洋也是他的征途之内。奈何他的心胸甚小,他始终徘徊在篡位的阴影中。他和他的父亲一般残暴,但他父亲的残暴总能换来收益。而他更多的是陷入了个人的泄愤之中。
他的运气也不好。征草原,结果是丢了草原的防线;下西洋,赚了吆喝赔了钱,而且吆喝声很短暂。四平安南,最后还是放弃领土,白弄出个几百年的世仇。就是修个《永乐大典》,也被意外烧毁。迁都,本意是要居于汉胡之中央的,结果导致了被动的二百年守国门。
作为明朝最优秀的战略家,因为在执行上总行差踏错,他因此从未收复过民心。在他死后,民间老百姓和官场几乎可以公开诋毁、肆意嘲弄于他,极少褒扬。他的后人也很少维护他。
朱棣本来立志追赶忽必烈,行到半百,发现遥不可及。又想掉头效仿李世民。悲催的是,努力争来的太宗庙号,还被自私的嘉靖褫夺,最终变成了个不伦不类的明成祖。
2,无名士。
明朝有一些名士的。然而方向有点偏。
厉害的文人不一定是名士,程朱理学的那些儒学大师,以及王阳明都不能算名士。
不过,如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和王畿。王艮的弟子何心隐。然后就是李贽。还有明末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
这些人有些名士风范,而且比一般的名士有见识,有责任感。坦白讲比魏晋名士强多了。
可问题就在这里了,名士主要是指放飞自我的个性,激荡灵魂的人物。过高的责任感反而不能叫名士了。
比如屈原杜甫大才,但不能叫名士,他们的牵挂太多,爱国、忠君、关心百姓疾苦,因而没有超脱出来。庄子和魏晋的竹林七贤,可叫名士。李白也是名士。
苏东坡是最大的意外。他虽然一生在官场,有大义的同时,爱好人间各种俗物。他的性情潇洒,大小处都能见他的豁达。所以苏东坡也是名士。
明朝有很多优秀的文人,称得赞扬。他们在超脱上还是不太完全。因为明朝本质是个世俗社会。
所以高晓松的本意,很多人了解不到。这需要一定的人文素养。
3,无名将
和名士一样,明朝有很多优秀将领。有些甚至具有现代军事家的水平。但是不是通常认定古之名将,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戚继光
他是天才级别的军事家。屡战屡胜。有理论,有创新,有战功,有名节。
然而,我问大家,戚继光最多统过多少兵,打过最大规模的战争是什么?他在朝堂地位如何?
古之名将。韩信、白起、项羽、廉颇、孙武,哪个不是布武天下,带甲百万?哪个不是天顶下的柱石?
我再拿明末优秀军事家卢象升给大家分析:
其一,抗击义军,他成为了和洪承畴、孙传庭这般的全国性主力军之一。并且屡战屡胜,少有败绩。
其二,屯田自用,他从湖北到山西,亲自带领军人耕作,解决军需粮草问题。要知道明朝的武官是公开吃兵饷,喝兵血的。他完全部不受风气污染,自己种地,自己收割,并且以自己家族田产为输饷,几年内累计数百万当军粮,成为崇祯口中的楷模。
其三,现代思想的练兵。他的天雄兵,向来少而精。从留下的资料看来,他练兵的思路和现代军队没有太大区别。他的步骑兵结合,弓弩、火器等远程武器的部队。既能远程打击、也能冲锋陷阵。有一本很出名的网络小说《晚明》,主角号称全套使用欧洲现代的练兵思想,而实则上和卢象昇的区别无二。
其四,根据地之法。明朝官兵和起义军作战是很困难的,因为起义军没有粮草负担,基本上走到那抢到那,哪儿兵少打那,追兵来了就逃。明末的官兵多数喜欢干杀良冒功,抢劫百姓的。卢象昇因为民间声誉极好,能把每个受侵扰的区域的居民的人和财务集中起来防守,让当地民众成为防御兵,老百姓都愿意配合,他自己拿一部分兵力帮助防守,主力兵则主要寻起义军的大部队追击。
其五、勤奋钻研,在任宣大总督约两年期间,他所上奏议共127篇,平均不到六天就上疏一次。他无时不刻以救国为已任。
其六、亲自上阵格杀。后世的记载把他形容成了项羽一般的人物。我想,卢象昇即使没有这么夸张,也能从他极爱骏马,擅长弓射,力大常人可以看处,他是强过一般的武将的。他亲自上阵格杀应该不是为了多杀几个敌人,应是打造军队凝聚力的一种表现。这点,从军队缺饷时他连水都不肯喝一口也可以印证。
其七,忠孝。忠就不多说了。他的孝也是一面旗帜。也是正面的能影响社会和军心的。
这么优秀的将军,一直没法掌握大军,没有用兵权。他位列全国兵马大元帅,手持尚方宝剑,只能率领两万人马战死,十几万明军在附近无人救援。
连兵都调不动,怎么去做名将?
其他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要不争议太大,要不功劳不够。蓝玉本来有机会的,但是没有毕其永功。常遇春在大明建立后就没怎么打仗,徐达的出征成绩平平。都和古之名将比有距离。
所以,并不是明朝的军事人才少于其他朝代。主要是因为朝廷不授权给将军。名将空间有限。再牛的人,也是白瞎。
总结:我一向反感高晓松。但是,他的毛病,主要是不严谨,轻佻。历史类的东西不适合在电视上当口水谈。他的大方向一向比较准。答题区的九成九没看过任何专业历史书籍,都是把这十几年流行的网络口水文转来转去。《明朝那些事儿》,好看,但只是本小说,在明史方面还没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