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

问: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中国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鲁迅曾经说过,有些男人的爱好,就是拉良家下水,劝婊子从良。干的都是什么事?不过程朱理学发扬之后,真有这么一帮表面谦谦君子的人,自己不遗余力地娶着姨太太,养着外宅;却偏偏看不得寡妇改嫁,为了逼着寡妇守节,甚至不惜自己掏钱供其吃喝,让寡妇到清节堂去守节。

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中国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其实从古到今,寡妇改嫁原本正常事,不关别人的事。最多族中因为财产、债务、孩子抚养等因素,会有牵碍。但是自从朱元璋把“贞洁牌坊”,当作国家奖励,去普及的时候,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贞洁牌坊”的申请程序一般是这样的,某地出来了一个贞洁烈女,最好是“丈夫不在了,自己也不苟活于世,跟着去了”的那种烈女。地方行政长官把这事报备朝廷,朝廷派人下来核实,核实后报备皇帝。如果事迹过于感人,皇帝会亲赐匾额,朝廷会专门拨款,让地方建贞洁牌坊,目的当然是表彰贞烈行为。

这种事情一旦落实,地方乡绅们也都是倍有面子的事,所以纷纷慷慨解囊,有地的出地,有钱的出钱,有石料的出石料,有人工的出人工。要知道那可是皇帝亲笔题写的贞洁牌坊,这个事关地方口碑、教化,以及各种源源不断的各种资源以及政策;地方官在任考核、升官,也是有加分项的。

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中国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当然总不能是个寡妇就被逼死,所以那种活着的为夫守节,一守就是几十年寡的,也是相对稀缺资源,所以这种资源也要“保护”好。

比如寡妇守寡,她的儿子是可以免除劳役的,种地、做生意是可以免除部分税费的。所以家里有一寡母,就相当于儿子中了半个秀才,是可以享受到部分特权的。而且这个儿子以后一旦真的中了什么功名,或者取得什么成就,老寡母活着还有机会被授“诰命夫人”的,死后有机会建“贞洁牌坊”。

所以家里有一个“守节的寡妇”,对于这个家庭而言,是有直接经济乃至政治上的利益的;而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本地“守节的寡妇”越多,说明此地的教化水平越高,这无论对在任官员的政绩、口碑、仕途,还是朝廷的脸面都是加分的。

为什么在重视人口的中国古代,会出现压制寡妇改嫁这样的价值观?无论这些寡妇是主观意愿,还是替人扛鼎,但是对于寡妇而言,此事就真不公平的。要知道从上到下的利益,都是建立在寡妇的痛苦之上的。守寡之苦,吾侪不能体会。

所以朱元璋一开始的出发点,可能就是为了奖励那种“忠贞孝义”的优良传统品德。但是经过明清两季500多年的驯化,变成了“压制寡妇改嫁”以获取某些利益的扭曲价值观了,还好吃人的礼教制度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人口,许多朝代都出现过鼓励结婚、生育的政策。但是同时,统治中国思想的儒家却极力污名化寡妇的改嫁,而且这一趋势在大清亡了之前还在逐步加强。 我奇怪的是,压制寡妇改嫁这一价值观,难道不会抑制人口的增长吗?从促进人口增长的角度,不是应该鼓励改嫁吗?中国古代这一压制寡妇改嫁的价值观为什么反而逐渐被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