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诸葛亮若暂不北伐,而选择韬光养晦策略,十年后再北伐能否成功?

问:诸葛亮若暂不北伐,而选择韬光养晦策略,十年后再北伐能否成功?

现在很多人觉得,诸葛亮如果不选择连年北伐,而是韬光养晦,一心发展蜀汉国力,数十年后再进行北伐,定能成功。其实说的就是先打牢基础,再行北伐。

其实这就是一种错觉,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

诸葛亮若暂不北伐,而选择韬光养晦策略,十年后再北伐能否成功?

其一,蜀汉资源条件不允许。

在当时,蜀汉只有一州之地,土地资源有限,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也就是成都平原和汉中一些土地,但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这些地方能供养的人口有限,一旦人口大量繁殖聚集,人多地少的矛盾就会出现,承受不了过多的人口聚集。刘鄢、刘璋父子经营的益州就当时而言已经算很不错了,达到了“沃野千里”、“民殷富”的程度,诸葛亮治蜀,既改变了“刘璋暗弱”的局面,以法治蜀,让蜀人受法律约束,规矩了很多,也大力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繁荣手工作坊,发展经济。蜀地社会治安一度达到“路不拾遗”的程度。但成都平原的土地也仅够供给蜀汉朝廷运转和人民自食,军队的粮草主要还是靠诸葛亮在汉中推行军屯所得,他北伐的大多后勤保障都来源于汉中屯田,并不是来自成都平原。因此诸葛亮北伐并没有太大增加人们的赋税。

蜀汉统治下的益州,人力资源有限。据有关史料显示,当时整个三国时期,人口不足八百万,曹魏有人口四百多万,东吴有人口二百多万,而蜀汉只有人口不足百万。整个三国时期,可以说都是地广人稀,但曹魏统治的中原地区,是当时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开发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曹魏一旦稳定下来,抛荒的土地很容易能得到开垦,户口繁殖也会成倍增加。而蜀汉所在的益州呢,只有区区的成都平原,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很有限,不利于人口大量繁殖,同时呢,中原一旦稳定了,有谁还愿意远迁进蜀地生活呢?因此以当时的情况看,蜀汉即使韬光养晦一心发展经济,也很难赶上同时期曹魏经济发展的速度的,过不了十年,曹魏的国力就会是蜀汉国力的数十倍。

诸葛亮若暂不北伐,而选择韬光养晦策略,十年后再北伐能否成功?

其二,蜀汉的立国基础不允许。

当初蜀汉之所以能建立,很大程度上在于刘备打出了“恢复汉室”的旗号。两汉建立四百余年,汉室正统已深入人心,就连当时的曹操创业,也不得不“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汉家旗号,做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这才统一了北方。但随着曹操的朝权独霸,引起远近很多忠心汉室人的不满。刘备是汉室宗亲,不失时机地打出了“恢复汉室”的旗号,让这些心怀大汉的人,都很有归属感。而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都是心无大志之人,只想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管天下怎么样。虽然他们在他们自己的的一亩三分地上治理得不错,但因其不能迎合很多人“恢复汉室”的要求,逐渐失去众人拥护。而刘备既忠厚仁义,又为“恢复汉室”奔走不休,这些人自然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刘备身上,希望他能再创汉光武帝的功业。

因此说,蜀汉之所以能立国,就在于它的奋斗目标是“恢复汉室”。如果受托孤后的诸葛亮选择韬光养晦发展蜀汉经济,十年后再北伐。不说古人平均寿命不允许,就是蜀汉朝廷的各派也不允许。你说十年以后再北伐,有谁能相信?不北伐,一心经营蜀汉一州之地,这不和刘表、刘璋一样是割据军阀吗?那我们当初还不如拥着刘表、刘璋,还瞎折腾个啥?既然同是割据势力,那我们哪胜投靠曹魏?以曹魏的实力,如此下去早晚是要统一天下的。正因为不北伐失去了蜀汉立国的基础,蜀汉内部必定派别林立,难以团结一心搞经济,整天处在明争暗斗的内耗中,蜀汉就会更早灭亡。

诸葛亮若暂不北伐,而选择韬光养晦策略,十年后再北伐能否成功?

其三,蜀汉北伐利大于弊。

首先蜀汉北伐凝固了人心,使朝野上下团结一心,有目标有奔头。当时的蜀汉人士,都对刘备能光复大汉深信不疑,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益州本土人士杨洪就向诸葛亮提出“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建议,甚至比诸葛亮都积极。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得到了益州百姓的鼎力支持,诸葛亮去世,刘禅不让朝臣到汉中迎吊诸葛亮,但谯周第一个先去迎吊,致很多朝臣也纷纷前去,表明蜀汉群臣的团结一心。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各地多上书请立诸葛亮庙,蜀汉朝堂以此违背礼制不纳,于是黎庶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如“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蜀汉后来之所以走向灭亡,是因为诸葛亮、蒋琬、费祎之后,朝堂昏暗,宦官专权,北伐连连失败,民有菜色,而曹魏却开始欣欣向荣。这让本来一心支持蜀汉的益州人士,对恢复大汉失去了信心,转而成了投降派。

其次,有力阻滞了曹魏的经济发展。正因为蜀汉的北伐,才让本来一向畏惧臣服曹魏的东吴,也对曹魏开启了一连串的北伐骚扰。吴蜀此起彼伏的北伐,使曹魏军来回奔波,边境地区不敢恢复生产。正如魏臣高堂隆所言:由于“二虏(吴蜀)合纵,谋危宗庙”,使魏国“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农夫废业,民有饥色”。曹魏与吴、蜀相邻的边境是淮南、关中和荆州等地,这些原本是农业生产发达地区,因汉末大乱,军阀混战,农业生产一直得不到恢复,到了三国时期,因吴、蜀的不断北伐,这些地区依然难以恢复农业生产,自然让曹魏“海内虚耗,事役众多”、“百姓积弊”,没有体现出国力优势。直到蜀汉末期,吴、蜀再无力北伐,给了曹魏喘息机会,曹魏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国力也得到空前提高,魏灭蜀,晋平吴,天下一统的局面才成了不可抗拒之势。

再次,北伐让蜀军越战越强。我们知道,地处中原的曹魏军队久经野战,其骑兵、步兵的攻城野战能力都很强。诸葛亮的第一次、第二次北伐,蜀汉军都是乘虚而入的,根本不敢与曹魏军正面野战。当年街亭失守,张郃带领的五万曹魏军进入陇西,蜀汉十万大军竟不战而退,可见蜀汉军当时在野战上根本难匹曹魏军。但从以后的几次北伐和反击看,蜀汉军不但敢于与曹魏军野战,而且还在曹魏地盘纵横驰骋,来去自如,曹魏军却由之前的橫冲直闯,到最后只能龟缩营寨坚守反而不敢野战了。如果诸葛亮不死,北伐很可能就会取得胜利,蜀汉“恢复汉室”的目标就能实现。

诸葛亮若暂不北伐,而选择韬光养晦策略,十年后再北伐能否成功?

因此说,如果诸葛亮不北伐,就失去了立国之本,选择韬光养晦之策,只能让蜀汉朝野分崩离析,恐怕用不上十年,蜀汉就会不战而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