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至第五次战役只打7个多月,节奏为什么这么快?
不是志愿军推进的节奏特别快,问题是那地方究竟才有多大?从边境的新义州到如今的首尔(汉城),直线距离只有350公里,也就是700华里的样子,当年第四野战军横扫中南700公里,从湖南衡阳杀到广西南宁,也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从温井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到推进到“三七线”地区,700余华里的纵深突击,志愿军用时7个来月,平均每个月战线前推100华里,这个速度对于当年地表最强步兵来说,并不算非常得意之作,再从首尔到半岛南端的釜山港,还剩区区800华里而已。
事实上,在抗美援朝初期的五次进攻战役中,前三次就已经打出了战场的基本格局。第三次战役结束的时间,是1951年1月8日,也就是说,距离志愿军大举过江,还不到三个月时间,此时我军已经攻克汉城越过汉江,先头部队突至“三七线”附近地区。
第一次战役
时间:自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同年11月5日结束,历时只有10余天。
距离:把敌人从鸭绿江沿线撵回到清川江以南,两江之间大约100公里。
歼敌:志愿军在战场西线歼敌15000余人。
作用:控制了半岛北部相当区域,为志愿军后续部队入朝争取了时间和集结所需地域,迫使联军从“疯狂进攻”到狼狈撤退,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第二次战役
时间:自1950年11月7日开始,至12月24日结束,历时40余天。
距离:把敌人从清川江再赶到“三八线”地区,解放了半岛北部除襄阳外的全部地区,先头部队前出至“三八线”以南的瓮津半岛和延安半岛。注意这次战役之初,有一个故意示弱诱敌深入的过程,因此虽然最后驱敌距离约400公里,但实际前出为300公里。
歼敌:志愿军在东、西两个战场上,总计歼敌36000余人,其中美军多达24000余人。
作用:收复了包括平壤在内的原北朝鲜全部国土,兵抵三八线甚至以南部分地区,联军撤过汉江后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志愿军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第三次战役
时间:自1950年12月31日开始,至1951年1月8日结束,前后历时仅不足10天。
距离:从三八线到三七线的实际距离,直线计算是111公里,考虑到志愿军只是在部分地御进抵了三七线,因此第三次战役的整体推进距离,应该在100公里左右,汉城已被志愿军收入囊中。
注意,我军在1951年1月8日的实际控制线,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控制区域最大的时间点。理论上说,朝鲜半岛南北直线距离约840公里,而志愿军的兵锋所至,已经接近500公里,占到了全长的60%左右!
作用:这次战役的发起,是遵循毛主席“必须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的指示,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多多少少有些勉强,因为志愿军不仅极度疲劳,补给线也大大拉长,所以只进攻了9天左右便停止了前进。
换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半岛军事分界线,志愿军在抗美援朝初期,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和三次战役,就已经实现甚至有所突破了。相比较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决战阶段,我军攻击速度、推进距离和战役节奏均属于“中等”,毕竟美军没有蒋军那般豆腐渣。
这一阶段的作战也有相当特殊性,首先是志愿军秘密入朝突然发起攻击,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心态和士气完全崩了,为了整顿部队和重新构筑战线,只能实施长距离撤退,这一退一口气就跑出去500公里,引发全球大哗。
其次是前三次战役的主要作战区域,基本在北部山区,地形复杂道路稀少,非常适合于志愿军遂行轻步兵的山地伏击、穿插和围歼作战,而美军的机械化部队反而施展不开,再加上麦克阿瑟指挥上的无能,吃败仗在所难免。
最后是我们补给方面的困难,在前三次战役中暴露的还不算严重,部队还没有那么多,前线还没有那么远。然而随着前出距离的不断延长,几十万大军的后勤保障越来越困难了,如果此时转入工事防御,并且抓紧前送辎重,应该能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左右。
然而李奇微的到来,以及朝鲜蜂腰部比较平坦的地形,还是让战局出现了变数。要知道,尽管在前三次战役中连续失败,但是美军凭借其机械化行军能力,以及空军的高密度掩护,其兵力损失并不大,我军可不像解放战争三大战役那般,打的是歼灭战,前三次战役至多算是击溃战。
第四次战役
时间:自1951年1月25日开始,至同年4月21日结束,历时87天,不到三个月时间。
距离:志愿军从三七线附近,整体撤至三八线以北地区,实际后退约100公里。要搞清楚,第四次战役我们是防御作战,也就是说,战役是美军率先打响的。
因为志愿军原定的第四次战役发起时间,是1951年的3月底,亦即准备在休整和补充两个月以后,再搞一次春季攻势。可惜李奇微没有给我们充足的时间,不仅发现了我们“礼拜攻势”的弱点,美军还补充大批老兵,随后主动发起了进攻,总得把汉城夺回来吧?
歼敌:全线歼敌78000余人,作战方针是“力争停止敌人前进,稳定打开战局”。
作用: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美军已从初期的溃败中逐渐清醒过来,其技术装备、陆空火力和后勤保障的巨大优势,在半岛平缓地带更利于发挥。而我军在500公里的长距离追击作战后,其实已到强弩之末,急需补充新部队和粮秣。
在志愿军各部的艰苦作战下,我们终于完成了整体防御任务,后撤距离不大,并且赢得时间,掩护了志愿军后续兵团入朝和完成集结,为进行第五次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五次战役
时间:自1951年4月22日开始,至同年6月10日结束,历时约50天。
距离:志愿军主动发起进攻作战,再次全面突破三八线,最大前出距离约40公里。
歼敌:两个阶段总计歼敌82000余人,但是我军也付出75000余人的重大代价。
作用:应该注意到,志愿军发起的第五次战役,并未再次攻克汉城,意味着战役的全部两个阶段,完成纵深突破的距离并不长,说明敌人的防御能力正在加强,并且还于我军粮弹将尽后,有能力转入反攻。
“志司”鉴于战场实际情况,决定主力北移至三八线南北地区,转入休整和补充。可惜撤退组织的不够好,在敌人机械化部队的追击下,一度出现混乱,部队损失较大,但是经过指战员的浴血奋战,最终还是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前后地御。
所以从1951年6月10日以后,战场双方基本进入势均力敌的状态,我军装备处于劣势,无法把联军彻底赶下海去;美军也多次试图北犯,均无法完成大规模突破,战争打成了僵局。
于是美国人不得不请求进行停战谈判,以后的时间,都是“谈谈打打、反复拉锯”的阶段,一直持续到1953年7月,停战协议正式签署。不过这段时间倒挺长,整整用了两年多,美韩军才终于低头服气。
了解了抗美援朝五次进攻战役的基本经过,应该能够得出清晰的结论:前三次战役是大踏步前进,撵着美军的屁股南下,一直打到三七线附近,进展速度较快,每次战役时间一个月或者更短,但不及解放战争战略追歼阶段的节奏。
后两次战役的发起略显勉强,志愿军的装备和后勤劣势,在平缓地带被急剧放大了,而善于山地作战的优势,在朝鲜蜂腰部又得不到有效发挥,不得不稍稍后撤,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的山地,其实战役节奏已经比较慢了,不足百公里的距离,双方争夺均在两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