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正规部队士兵持什么样的兵器?有持大刀的吗?
这个问题不错。明清时期士兵持有的兵器种类那是相当繁多,数不胜数。冷兵器如弓、弩、枪、刀、剑、矛、斧、钺、㦸、鞭、叉、杷等等分类,而部分分类下还分十几个或几十个品种,粗看之下就有百余种,数量极其惊人,持有的热兵器也是数量繁多,怎么看都有几十种了。而大刀做为主战兵器自然为军队所需要,就是不知道提问的同志说的双手持握的那种大刀(就是抗战时期29军嘎鬼子脑袋的那种)还是长柄大刀,只是后来随着火器的发展,大刀配备军队的比重越来越少。下面就展开讨论一下。
明清时期士兵持有武器种类繁多,尽管政府给配发了制式兵器,但品种依旧不少。先说说明代兵器,上面我已经说过,明清冷兵器说起来这种类有百余种,根据何良臣所写的《阵纪》来看,光长、短刀他一口气就列举了15种,其他各类短兵35种。
一般来说,政府会配发制式兵器让士兵习练、作战,根据《大明会典》的记载来看,明代军队主要的制式冷兵器弓箭、腰刀、长枪、各类大刀(如斩马刀、麻札大砍刀)、各类盾牌等。
下图是明初工部制造的冷兵器种类。
万历时期制造的刀具种类
明代志书《四镇三关志》中详细列举了蓟镇、昌平镇、真保镇、辽镇军队配备的冷热兵器,可以让大家了解一下明代边军的军备情况,贴图如下。
我注意到这四镇配备的主要军刀只有腰刀和倭刀两种制式,腰刀属于短刀,而倭刀则是双手长刀,有长短两种制式。下图为《四镇三关志》里明代冷兵器的样式,很诧异图式里的斩马刀、关刀、象鼻刀居然不是四镇的制式兵器,难道是用着不香?
而据《钦定八旗通志》记载,根据清代官方定制,除了弓箭、盔甲是必备项,八旗军和绿营兵所使用的制式冷兵器有68种,八旗军与绿营兵配置各不同,其中绿营兵配置得大刀种类相对丰富。
这很可能是由于八旗军多以骑兵作战,追求轻利快捷,携带大刀马上作战多有不便或对军士技战术水平要求太高,所以八旗军配备的大刀种类只有一种偃月刀。而绿营多步兵,便于配备更多种类的大刀杀敌,如撲刀、斩马刀、宽刃大刀等等。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马上惟利轻捷锋芒,他如斧、钺、锤、挝、大刀、钩镰之类,胆大艺精,能独马出入阵中者,间或有之,不可以教队兵,不可堂堂当大敌。
但是,根据《驻粤八旗志》、《荆州驻防志》等书来看,各驻防八旗似乎都有不同数量的大刀配置,如荆州驻防八旗军的武器库里有斩马刀448把,广州驻防八旗有大刀400把,这很有可能说明各驻防八旗也在兼习大刀项目。
下面是嘉庆朝《大清会典》所列清代各种兵器的形制,其中就有各种大刀的数据。
大刀随着火器的发展,虽然没有完全淘汰,但在军中的比例被压缩。在明清时期,大刀做为一种主战兵器确实在行军作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据《明会典》记载,成化十五年,“题准,各卫岁造长枪,每三根,改造麻札大砍刀一把”。弘治十三年,“令各司府造斩马大刀解部,山东二千五百把、河南二千把、浙江四千把、福建二千把、江西一千五百把、南直隶二千五百把”。正德四年,命辽东各卫习练斩马刀“砍马”之法以破骑兵。可见,明朝对大刀的重视。
明末清初,大刀在双方部队作战中发挥了不错的作用。在萨尔浒战役中,八旗军就身披重甲步战,持大刀、长矛破明军车阵,“命半数兵下马,擐重甲者执长矛及大刀在前,轻甲者自后射箭,另半数兵骑马殿后,向山上行,以围攻其大山”。而在天启元年浑河之战中,明军也“俱执三庹竹木长枪及铦锋大刀”对抗八旗军。
再如南明永历政权李定国部麾下士兵更是“南军太半步卒,以铁甲裹头及身,手持大刀”,颇有郑成功铁人军风采,曾经重创清军和缅甸军队。
《海国图志·卷十》:(缅军)前队皆象,中有花象,善突阵,为群象先。定国视战地,当象来处有石桥,自持长刃迎待。象鼻卷刃立断,负痛反奔,群象皆奔。
在清朝,随着鸟枪、抬枪等远射兵器的发展和配备,大刀在军中的比例被严重压缩。雍正五年,清廷确定了各种军器的编制,各省绿营所用的主要军械得以确定,鸟枪、弓箭、火炮为主要兵器,其他兵器的编制被大量压缩或成为兼习项目。如福建每千名士兵分为20队,弓箭马兵4队、弓箭步兵2队,鸟枪兵10队、炮兵1队、藤牌兵1队、长枪兵1队,大刀兵1队。各省份的大刀兵是能裁就裁,能革就革,此时的大刀在制式武器中已经是非常次要了。
时至乾隆年间,两广总督杨应琚吐槽“大刀近便不如腰刀,及远不如枪箭”,将两广一带仅剩的389名大刀兵悉数奏准裁革,改为鸟枪兵和弓箭手,大刀只是兼习项目而已。总而言之,大刀的地位在清军中可谓是日渐式微。
综上所述,明清军队武器是非常多样化的,大刀也是主战兵器之一,只是随着远射兵器的发展被逐渐边缘化。
引用文献:《清高宗实录》、《钦定八旗通志》、《满文老档》、《四镇三关志》、《驻粤八旗志》、《荆州驻防志》、《大明会典》、《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嘉庆朝《大清会典》、《海国图志》、《练兵实纪》、《阵纪》
影视上经常出现明清时期的战斗场面,士兵们有持长矛的有持大刀的。总感觉以大刀PK长矛不靠谱,简直就是找死。历史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