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患有心理疾病我该怎么做?
根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任何精神障碍(包括大家熟悉的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终生患病率高达16.57%。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在一生中的任何时刻患有某种心理疾病,或者面临亲友患病。
除了占比极小的一部分重症患者需要住院,绝大部分心理疾病患者会在家中被照顾和护理。
因此学会照护心理疾病患者,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
这里有3个照护锦囊,如果你的亲友已经被诊断,希望能助你拨开迷雾,度过难关。
精神心理疾病可能会造成情绪上的波动和社会功能的障碍问题——
提醒自己保持敏感去面对和接纳患者问题的同时,照护者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
我们会经常容易忽略一个问题:照护者同样会出现心力枯竭的状态——
来自其他人的不理解与过分关注来自患者的情绪波动与对抗有时情绪会触碰到崩溃的边缘,无所适从感觉自己也出现抑郁、焦虑的状态、心态不稳定在这些时候,你要先恢复自己身体和心理状态,才能继续对患者进行照护。
这并不意味着照护者不爱患者,或者自私,而是在这个时候,停止照护患者是一种最正确、最积极的反应。
一方面:照护者本身的身心状态,会极大程度影响患者的康复。
作为一名支持者,保证自身的能量充足是做到照顾他人的重要前提。
另一方面:并不是只有患者才需要心理、认知上的改变。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有一定的社会性。
盲目的将所有的心理资源全都倾注给患者,忽略了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并不能完全的解决患者的问题。
必要的时候,照护者同样需要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支持。
我们时常会遇到走向极端的照护者:要么将患者捧在手心,小心翼翼;要么认为患者「不正常」,「脑子有问题」。
心理疾病没有肉眼可见的病理状况和客观损伤,因不解而误解是时常发生的事情。
作为照护者,我们必须清楚:TA们不是「异常的人」,只是生了病的普通人。
同样有「被尊重」、「想表达」、「被鼓励」、「被倾听」、「掌握自己生活」的权利与需求。
1.合适的鼓励尽管很难对患者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但是充满阳光和关爱的精神鼓励,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的。
行为上的鼓励更为直接有效:
带TA去看医生,并鼓励TA积极的复诊鼓励TA遵医嘱服用药物,并对药物的副作用有一定的心理准备鼓励TA适当的运动,去开始社会性生活2.积极的语言因为亲近,所以难免抱怨(无论是当着患者的面抱怨,还是在其他的沟通场合抱怨)。
也因为亲近,所以时常会口无遮拦。
然而逞一时口舌之快对改变现状毫无意义,反而会让我们滋生越来越多的痛苦不安。
有以下几个建议:
1、避免使用那些偏激的语言,如:不正常、疯癫、神经病等等......
2、不要用疾病的名称来代称一个人。
3、不要让更多的人知道TA所患的疾病,除非TA允许你这样做。
4、不要把TA做的所有「错事」归罪于疾病。。
5、请不要把疾病和个人的关系反复强调:
「你是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你要好好听话」「你有焦虑症,心态要放轻松」「内向的人才会有抑郁症,你要想开一点」3.沟通上倾听希望你能时刻提醒自己倾听的重要性。
至少要保证:「在听完他们说的话之后,再表达自己的观点。」
处于心理困境中的人,很困扰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想法没有人可以理解,甚至没有人愿意尝试着去理解。
作为一名提供照护的人,你可以不是一个好的共情者,但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好的陪伴者。
另外,一味单方面的输出也会造成照护者的枯竭,因此多倾听吧,它会让你们的关系流动起来!
4.生活上「放权」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有自己特有的生活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去控制和绑架TA的生活。
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全权代表患者做决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纵容。
如果患者提出这些要求——
今天我不想吃药不想去看医生我想喝酒让自己舒服一点你要很清楚什么对TA而言是有利的,并坚持自己的立场。为了早一天的康复,有时你需要更「强势」。(无法确定的时候,及时的与医生沟通)
为了照顾TA,我要辞去我的工作,不再去社交我要24小时去关注TA我接下来人生的使命,就是照顾好TA当这样的念头出现,你就把自己当作了「奉献者」,或者是「被害者」,认为照顾患者是对自己的损害,对自己内在资源的损耗。
康复或许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一旦走过这段困境,照护者和患者都会有从内而外的转变和成长。
通过照护心理疾病患者,你会了解到:
与家人更好的沟通模式面对应激事件怎样去调整身心状态、稳定情绪常用的稳定情绪的方法(冥想、瑜伽、呼吸训练)可能会出现的症状表现与危机干预方法(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或者学习某一学派的心理治疗理论)常用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方法(与医生充分的沟通)当你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除了用于补充患者内心的缺失,自己的内心同样能得到滋养你一定要知道,照护不是牺牲,而是一个内在资源丰富的过程。
不是因为家人生病了,才需要你去照护TA,而是即便他不生病,你们之间也需要一种情感的交互。
此时此刻,你们都在学习如何让这样的交互更积极、更有效。
也许每个人都会遇上这一天:当你身边有人确诊了某种心理疾病。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深知大家都将面临难以一笔带过的一段时光,但千万不要逃避,更别独自硬抗。
不必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治愈」TA,先照护好自己,再做好亲友应给的支持,剩下的事情交给医生和时间。
以上内容由「安忻睡眠」为您编辑整理,想了解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
如果有睡眠和心理问题,欢迎您私信咨询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