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通过举国体制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国家战略,以此实现科技自强自立是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战略。用举国体制来进行科技创新并不是没有先例,冷战时期苏联和欧美都在攻半导体,大家共同认识到在物理上半导体将成为新一代电子器件,但具体是那种半导体,使用何种技术,怎么实现?没有谁知道。举国体制的苏联和自由竞争的美国都开始探索之旅,结果从美国贝尔实验室跑出来的一群人创建了英特尔公司,最终获得重大突破。而苏联的半导体研发则由政治局指导,集中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举社会主义阵营之力,不断解剖美国的产品,想尽各种办法获取美国技术,最终苏联不仅失败了而且从此追也追不上。
科技创新具有高成本和不确定性特点,比如,前段时间大家都投入资源寻求Al自动驾驶的突破,最后这些投入除了积累一些知识外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Al自动驾驶的研究就止告一段落。在生物制药行业欧美企业的研发投入要占到其营业收入的30%,而且研发周期较长,中国生物制药企业之所以远远落后他们原因也在于此。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前沿不具备任何优势,因为科技前沿的创新需要的是自由的思想,自由流动的人才和资金。中国科技企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等的科技创新,几乎都是国际风投资本的杰作,包括华为在内的科创企业,他们的科研成果无一不是国际人才流动的结果。反过来看国有企业其科技创新成果微乎其微,但它拥有的资源却远远超过民营企业。
在创新前沿有无突破取决于基础研究和资源投入,前者可以理解为专利,后者可理解为风险投资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组合方式。历史上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英美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就在于英美具有完善的资本市场,资本敢于风险投资,英美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完备的法律体系、自由竞争的市场以及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这样的制度就连日本和德国都不具备。当然并不是说举国体制就不能进行科技创新,对于固定目标的创新且不是前沿变化的目标是有作用的,比如两弹一星。当以举国体制为创新主体时,企业的科技创新只能成为补充,国家经济必然使得国家对资源的集中,尤其是使用举国体制进行科技创新时,对风险投资和企业科技创新也会形成挤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