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宁夏的石嘴山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问:宁夏的石嘴山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石嘴山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已逝世的)各类历史人物。

萧如薰

萧如薰,字季馨,男,延安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由世荫百户晋升宁夏参将,镇守平虏(平罗)城。翌年三月,原宁夏副总兵哱拜伙同军锋刘东旸背叛朝廷,杀死巡抚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等人,放囚犯,联合套军,控制宁夏镇城(今银川),攻占宁夏河西47堡,命养子千总官哱云、游击土文秀三次领兵围攻平虏城。萧如熏率全城军民日夜坚守城头,打退了哱云多次进攻。万历二十年五月(1592年6月),哱云领兵并联合河套著力兔骑兵500名,哱拜挑选精兵300名,指挥策应,向平虏城发动猛攻。萧如熏沉着应战,其妻杨氏献出金银首饰,备酒肉犒赏兵士,与士兵同甘共苦,助夫誓死守城。全城军民一致响应萧参将誓与城池共存亡的号召,坚守城池。萧如熏在南关布下埋伏,佯装溃败。哱云求胜心切,率兵登城。伏兵弓箭齐发,哱云中箭身亡。哱军失去主将,乱作一团。萧如熏急率兵乘胜追击,直逼著力兔兵营,套军死伤惨重。

朝廷于当年五月(1592年6月12日)赏赐萧如熏银两,提升其为宁夏副总兵,其妻杨氏亦受到旌表。同年六月又提升萧如熏为署都督佥事、宁夏总兵官,并统率延绥、甘肃、固原诸军。是年秋,再次晋升萧为署都督同知,荫锦衣世指挥佥事。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后,萧如熏和临洮总兵孙仁基又击败了侵犯洮岷地区的叛乱分子,俘虏、斩首340余人。天启初年,萧如熏被召回京城专门负责神机营,受到皇帝嘉奖,后赴徐州,不久又被召还京,以总兵官之职镇守保定。

明祟祯初年,萧如熏病故。皇帝朱由检钦赐“抗逆孤忠”,入名宦伺,在平虏城鼓楼南侧建牌坊一座,正面匾额上镶嵌着“抗逆孤忠”四个大字,背面撰刻着萧如熏镇守平虏城的事迹。

徐保字

徐保字(生卒年月不详),字阮邻,男,汉族,浙江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徐保字“以名孝廉”,于清道光四至五年(1824~1825年)和道光八年(1828年)先后两次出任平罗县知事。为官三年,励精图治,脚踏实地,善做好事,为后人称颂。

道光四年(1824年)徐保字出任平罗县知事时,平罗尚无县志。面对“掌故残缺、文献寂寥”,“询之吏无可考据、咨之士无可商榷”的现状,他把编修县志视为上任后的第一要事,“ 探风问俗,随所见而笔之”,同时查阅《明一统志》、《朔方志》、《甘肃通志》等,核证摘录有关资料,历时三年,撰成《道光平罗纪略》。这是石嘴山市境内第一部地方志书。

《道光平罗纪略》共八卷,撰修总目分为象纬、舆地、古迹、建置、风俗、物产、水利、赋役、祠祭、职官、武卫、选举、人物、艺文、志异15个门类、74000字。这是一部用旧方志体裁记述平罗县境地理概貌、建置沿革、农耕物产、水利灌溉、风土人物等基本情况的官修县志,其内容虽简,但却是唯一用方志体裁记述平罗县方方面面的重要文献。

徐保字热心办学。他对平罗当地“社学久废,贫寒子弟无力读书,自暴自弃”的状况甚感痛惜,便崇尚前人“设家塾乡学”的做法,在平罗县城西南处购置房屋开办“义学”,并捐钱聘请教师,来校就读的百余人。考虑到义学之长远,他又拿出自己的薪俸“三百串文,发当商生息,作每岁修脯”(把此钱存入当铺生利息,备义学使用)。为使平罗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徐保字在任期间,又捐出薪俸“八百串文”, 在头闸、黄渠桥、石嘴山、虞祥堡、西河堡等地分设义学各一所,遂使平罗县的义学盛极一时。徐保字卸任之后,仍热心于办义学之事,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他先后捐出自己的“廉俸”及“公项钱”共一千一百八十千文,全部用于义学。

徐保字办“义仓”,助民度荒。他认为:“夫善政莫重救荒,民命莫大积贮”,“义仓之立,计至深远”。主张采取贫困户不捐粮、富裕户多捐的办法,“传各堡二三殷户到署,亲自晓谕,随其捐数,书之于簿,旬日间得仓斗粮二千七百石有奇”。灾荒之年,徐保字及时报奏朝廷,免征、少征遭受旱灾、雹灾的赋税,同时对绝收的农民借给籽种、口粮,扶助他们渡过荒年。

徐保字主持改修渠道。在任期间,镇朔堡一带因上游“新济渠”有十多里的沟渠年久失修,被积沙堵塞,致使下游断流,42顷农田长年灌不上水,附近农民怨声四起。徐保字经过查访,果断决定开挖新渠,对占用农民的田地折价给予补偿。结果,“不数日新渠建成,灌流畅通”,上下两堡民众均感满意。徐保字擅长诗文,尤其是七言律句。《平罗纪略·艺文》收录其诗作八题十一首,大多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为题材,有描绘平罗山川景物的,有反映民情疾苦的,抒发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情怀。

徐保字还喜爱撰写楹联。他曾为甘肃盐茶同知署作一副对联:“回民汉民多是子民,我最爱民无异视;礼法刑法非同法,尔须畏法莫重来”。鲜明地反映了其朴素的民族平等观念和法治思想。

徐保字身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官员,却深知为官之道在于为民,关注黎民百姓的疾苦,尽力兴办各种公益事业,实在难能可贵。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编修县志之举,为石嘴山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平罗特定时期的县情史料。

俞德渊

俞德渊,字原培,号陶泉,男,平罗县渠口乡正闸村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月出生。幼年就读于本村及平罗兴平书院,嘉庆二十年(1815年)中举,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散馆。道光初年,任江苏荆溪知县,不久调任长洲知县。在任期间,严正廉洁,甚得民心,后升任苏州督粮同知。道光六年(1826年),江苏初行海运业务,俞德渊总揽其役,制定章程,政绩突出。道光八年(1828年),他升任常州知府,旋即调任江宁知府。道光十年(1830年),两淮盐务混乱,宣宗授陶澍为两江总督,命尚书王鼎、侍郎宝兴到江南主持改革盐法,众臣大都主张“罢官商盐”,归盐场或盐户,由盐场或盐户纳税。俞德渊没有盲从,认为,盐归盐场后产值额数难定,又不好稽查,会造成收税难的局面;而盐归盐户,不仅私煎容易拖欠,而且经不住天灾人祸,又不好管理;权衡利弊,还是实行官商盐,但需先定章程,重新清灶签证裁减浮加杂费,这样既不因新旧接替而停产,又不影响税收和各地用盐。此意见被朝廷全部采纳,俞德渊遂被提升为两淮盐运使。为了治理混乱的盐规,他接任后,首先把原来由岸商私自贩运食盐,全部改为派官吏督办,并实行在海运中严格稽查、核价,凡余利加数上交国库的制度。很快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盐规、盐法,既提高了食盐产量,促进了盐运工作,又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两淮本脂膏地,运使多以财结权贵及四方游客。”而俞德渊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尚书黄钺之子黄中民为盐场大使,欲得美职,他不允,说:“美职以持有功,中民无功不可得。”俞德渊及其妻子、儿女生活简朴,使江南一些地区的华侈之风为之大变。他虽在江南为官,却十分关心家乡教育事业。道光五年(1825年),俞德渊把省吃俭用积蓄下的300两银子,捐给平罗县扩建又新书院。

两广总督林则徐称赞俞德渊他:“体用兼赅,表里如一。”两江总督陶澍,也非常钦佩他的才干,多次向宣宗帝推荐“其才可大用。”宣宗也嘉奖俞德渊的才干。然就在他行将被重用之时,却突然患病不幸逝世,终年57岁。荆溪、常州及江宁地区的群众听到噩耗,无不痛哭流涕,纷纷请求为他建立祠堂,以示永志纪念。老百姓尊称他为“俞翰林”。俞德渊著有《默斋存稿》、《默斋公犊》刊行于世,版藏关中书院。

俞德渊逝世后,朝廷诰授他为“中议大夫”,灵枢运回平罗葬于头闸南昌润渠畔,建立祠堂。1966年“文革”期间,俞德渊墓葬被红卫兵小将掘开,其时俞之遗体完好无损,肌肉仍有弹性,身缠丝条,外着清代官服,被暴尸数日后火化,墓碑、石狮、石供桌等俱被砸烂。

俞德渊墓葬遗址在石嘴山众多的古墓遗存中,规模气势并无丝毫显赫之处,如同他在世为人为官一样平实清正;然惟其如此,更令人肃然起敬,纷纷油生凭吊之行。

郑万福

郑万福(1864~1936年),男,汉族,字海峰,山西省榆次县郑家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随父外出,在内蒙古鄂托克旗、包头等地谋生,曾到磴口一富商万家做厨房帮工,在商店柜台上当学徒、记账先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郑万福妻兄张嘉荣主持石嘴山英商仁记洋行期间,把郑万福从磴口万家叫到洋行做“司秤”,后提升他经管账目兼跑外柜。民国二年(1913年),郑万福受石嘴山新泰兴洋行聘请任外庄老板,掌管购销大权,成为兴盛一时的洋行要员。民国十二年(1923)洋行萧条,洋行在天津的总行委托郑万福和一刘姓老板为洋行代理人,负责收尾工作。据记载,当年撤销时,仅新泰兴一家在各地欠收的账款就达70~80万两银元。郑万福通过接管洋行结尾清理工作,从中获得了一大笔钱财,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郑万福有钱后致力于发展各项事业——开荒种田、办牧场:先后在鄂托克旗、布音高、太音高和铁格素等地建牧场饲养繁殖牛、羊、马、骆驼等,羊只最多时达7000~8000只。又在石嘴山河东白音陶亥一带开垦荒田,在黄河岸边修建水车,车水灌田,在大后套(杭锦后旗)开荒地25顷。当时郑家垦荒种田共有5000~6000亩,每年收获粮食4000~5000石。经营碱湖:承包经营察汗淖、纳林淖两处碱湖,建立了“大兴碱业公司”,其土碱年销量一度达到300万斤~400万斤,年收入达4万元~5万元。开办小煤窑:在经营碱湖期间,因需煤炭熬土碱,故在石嘴子以北开挖煤窑,后又在汝箕沟黑头寨和大峰沟两处各开一煤窑,产业不断发展,家境日益富裕,成为当年宁夏北部最有势力的远近闻名的地方巨绅。民国五~六年间(1916~1917年),郑万福大兴土木,在今石嘴山区政府招待所处,修建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宅院,建造砖木结构的各式房屋100多间,取名“德荣堂”。为地方兴办公益事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郑万福报请宁夏水利厅同意,拿出数千银两,在石嘴山惠农渠尾一带新修一渠,可浇地4000多亩,解决了那里200多户农民种田用水和生活用水。他还多次捐款,帮助回民修建清真寺,资助地方修建寺庙等。郑万福还热心办教育,1931年利用自家房屋筹建一所学校,开办国文、地理、历史、英语等新课程,资助石嘴山小学办学经费。郑万福还兴办过一些慈善救济事业,如放粮(放粥)、放钱等,救济灾民。

石嘴山地处水陆要冲,为宁夏北部重要门户,军政各界一些重要人物如冯玉祥、吴佩孚、门致中、吉鸿昌、孙殿英、九世班禅、马鸿逵等,在途经石嘴山时均受到郑的款待。冯玉祥“入甘援陕”期间,郑万福在石嘴山的宅第曾成为冯部后勤供应的站点之一,为部队购办粮草、蔬菜、烧柴、铺草等,给部队随行人员安排住房。后冯玉祥特任郑为“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参议”。其后门致中、吉鸿昌、马鸿逵先后任宁夏省主席期间,均委任郑为省府参议,因此当地人又称郑万福为“郑参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郑万福因病逝世于石嘴山家中。

李双双

李双双(1909~1947年),又名李发祥,男,汉族,陶乐县五堆子乡人,自幼在家中放牧、务农。

1940年李双双因家境困难到三段地(现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一带)做小生意为生。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共产党在三段地的工作人员,于1942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考虑他在三段地做过生意,让他以贩土碱为身份,搞党的情报传递工作。李双双经常赶着毛驴以贩碱为名,在三段地、察汗淖、盐池、陶乐和三边等地活动,搜集国民党和马鸿逵等方面的情报,及时向三段地工委汇报。从陶乐通往三段地一些主要路口,有马鸿逵的士兵驻守盘查通往边区人员,为了避开敌人,他经常在夜间、风雨天把情报送出去。

1947年2月,马鸿逵部攻占三段地,中共党组织转移,李双双担任陶乐县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在陶乐县开展工作。1947年5月,宁夏省政府通令陶乐县当局缉拿李双双,陶乐县警察局巡警会同乡、保长于当年6月19日将李双双逮捕,严刑拷打,将其吊死在房梁上,并残忍地将遗体抛进黄河。李双双牺牲时年仅37岁。

任天才

任天才(1919~1947年),男,汉族,惠农县西永固乡李家庄人,幼年给地主当童工、放羊。

1937年,本村一地主花钱买通保甲长将任天才抓去顶替自已的儿子到马鸿逵部队当兵。当时的班长李英选同情穷苦人,任天才经常同他接触,俩人萌生了逃离的念头。他们听说宁夏河东一带有共产党,是劳苦人民的救星,于是经常留意寻找逃往陕北老区的时机。1941年6月,任天才所在部队给家在平罗的士兵放假回家割麦子,李英选、任天才乘机东渡黄河去了鄂托克旗,遇到宁夏籍的农民刘安子,在家乡人的帮助下打短工糊口。1943年,任天才、李英选在鄂旗三段地遇到熟人邵文章,经其介绍,他俩去定边找到回民支队负责人金三寿和王延,参加了革命工作。任天才跟随王延到鄂托克旗三段地一带搞地下工作,住在一牧民家,以干零活为掩护,经常在鄂托克旗一带敌占区搜集情报。1944年任天才参加了共产党。1946年我解放军某部袭击鄂托克旗保安部队,任天才熟悉地形,担任向导,为消灭敌人立了一功。

1947年3月,马鸿逵集中几个团的兵力向三段地一带进攻,疯狂进行反共活动。组织上考虑任天才熟悉当地情况,决定留下他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47年3月中旬,任天才到鄂托克旗大庙一带工作,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敌人动用各种酷刑,任天才始终未吐露一丝党的机密。任天才对组织上派去看他的地下联络员高美英说:“请你告诉党组织放心,我任天才是党的人,要死就死我一个,我决不乱说连累别人。”敌人从任天才嘴里得不到东西,就把他送往盐池县关押,后又送宁夏保安司令部军法处关押。在这里,任天才被马鸿逵部团长余正超认出,敌人才知道任天才是共产党的工作人员,就把他作为要犯严加关押。任天才对看望他的四弟说:“我是为咱穷苦人能过上好光景参加革命的。我死后你们不要难过。马鸿逵杀了我,他杀不绝共产党人。国民党马匪军的日子长不了。”1947年,任天才在惠农县黄渠桥(今平罗县黄渠桥镇)被敌人杀害,时年28岁。看到任天才英勇就义的壮举,人们赞颂他是“硬骨头汉子”。1953年2月6日,宁夏省人民政府为任天才颁发革命烈士证书,将烈士遗体移葬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