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因为太蠢了。他脑子不够用,被皇太极玩得团团转。他的死法更可笑,别人谋反是为了称帝,他却只想抢弟弟多尔衮的位置。
多尔衮的哥哥,名叫阿济格,是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多尔衮同父同母的哥哥。
只是,都是一个妈生的,两人的智商差别,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若不是阿济格太蠢了,或许这天下,都是多尔衮的了。
努尔哈赤时期,阿济格因母妃受宠、骁勇善战,无人敢惹,连皇太极都要低头认输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女人,12岁那年,她以平妻的身份入门,自此圣眷不断,气得原来的大妃孟古(皇太极生母)不到2年,就抑郁而终了。
1605年,15岁的阿巴亥,生下了人生中第一个儿子,努尔哈赤开心坏了,为他取名阿济格。
后来,努尔哈赤见孩子从小就骁勇善战,便在他十多岁时,把镶白旗(另说正白旗)分给了他。
可以说,努尔哈赤时期,阿济格基本可以横着走,连皇太极都得向他低头。
当年,皇太极的原配夫人钮祜禄氏,因为走在路上,看见阿济格没有下轿,直接被努尔哈赤要求休离。
要知道,皇太极排行老四,阿济格排行十二。
换言之,钮祜禄氏是嫂子,见到兄弟不下轿是有些失礼,但远远达不到被休弃的地步。
可努尔哈赤太宠爱阿济格,直接拿钮祜禄氏当了炮灰。
到了皇太极时期,阿济格继续骁勇善战,但已经明显暴露了他智谋上的短板。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34岁的皇太极带人逼着大妃阿巴亥殉葬,自此坐稳了汗位。
原本,皇太极还打算斩草除根,一起除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
但当时,22岁的阿济格掌握了镶白旗,13岁的多铎有正白旗,15岁的多尔衮也有不少牛录(八旗衡量军事、财产的单位)。
如果皇太极要下手,必然免不了是一场腥风血雨。
此外,当时满清没入关,拿下明朝军队还需要他们三兄弟效力,因此,皇太极采取了怀柔政策。
智商够用的多尔衮,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蓄力量;而智商不够用的阿济格,自此成了皇太极手上的一把利刃。
天聪元年,阿济格和二贝勒一起攻打朝鲜,接连攻克五城;与明军交战,他又鼎立支持皇太极,会师锦州,灭了大半明军……天聪三年,阿济格攻打宁远,与皇太极兵分三路讨伐明朝,一路杀到遵化,逼近北京;天聪四年,阿济格从义州逼近广宁,夜围锦州时反偷袭,缴获了不少器械、马匹;天聪六年,阿济格又去讨伐察哈尔、林丹汗;天聪八年,阿济格与多尔衮、多铎一起进入龙门口,攻克了保安州、灵丘。基本上,在皇太极时期,阿济格一直在马不停蹄地打仗、立功,将骁勇善战印在了骨血里。
但是,这样骁勇的阿济格,一到谋略上,就是个睁眼瞎。
天聪二年时,他干了一件大蠢事,硬生生让三兄弟手里少了一旗。
努尔哈赤生前曾答应在死后要给多尔衮一旗,阿巴亥殉葬时,皇太极也亲口允诺,一定会完成父皇的允诺。
但皇太极很清楚,不能再给多尔衮一旗了,否则,加上阿济格和多铎的镶白旗、正白旗,这三兄弟就有三旗了,势力太大。
正在皇太极一筹莫展的时候,阿济格给他送去了一个好消息。
当时,皇太极和阿巴亥哥哥阿布泰的关系不好,登基后,他直接下令,不允许皇室贵族与阿布泰家族通婚。
但阿济格却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以哥哥的身份,帮着多铎迎娶了阿布泰的女儿。
就这样,皇太极抓住话柄,直接下令:剥夺阿济格镶白旗旗主的位置,并让多尔衮当了旗主。
这样一来,皇太极既守住了自己的权威,又完成了父皇的遗言,顺带,还敲打了三兄弟,让这三兄弟的势力没有丝毫增加,还起了内讧。
说真的,这样的反间计,实在是太明显了,任何聪明点的人,都能看出来皇太极的算计。
可偏偏,阿济格却恨上了弟弟多尔衮。
或许,阿济格认为,弟弟多尔衮的势力增大,都踩在了自己的伤痛上。
这是皇太极的算计,既兑现了当年的承诺,也离间了多尔衮兄弟,避免大权旁落。
不过,连皇太极自己都没想到,在自己功业未成之际,八阿哥和海兰珠接连去世,他伤心过度,牵连旧伤,匆匆离世,连个继承人都来不及确定。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与豪格争抢皇位,最后6岁的福临,在双方的妥协之下,成了皇帝,即顺治皇帝。
在顺治时期,阿济格多次犯罪,多尔衮多次出手相助,但他却并不领情自从被皇太极摆了一道,阿济格就开始了“摆烂”之旅。
顺治登基的前几年,阿济格奉命攻打李自成,在这个过程中,他犯下了一系列罪行,比如:谎报李自成死亡、在午门张盖坐、胁迫宣府巡抚、擅取鄂尔多斯和土默特之马、称顺治帝为“孺子……
这每一桩都是大罪。
多尔衮为了保住他的性命,主动当“恶人”清算他,只是将他从亲王贬为郡王。而且,没过多久,阿济格的亲王位就又恢复了。
《清史稿》:睿亲王多尔衮责阿济格不候诏班师,又自成未死时,先以死闻,遣人数其罪;又在午门张盖坐,召而斥之。复议方出师时,胁宣府巡抚李鉴释逮问赤城道朱寿及擅取鄂尔多斯、土默特马,降郡王。寻复之。
但阿济格一点都不感恩,他认为,皇帝都没收拾自己,弟弟却跑出来出头,显然是故意针对自己。
为此,他开始多次找多尔衮的茬,和他作对。
后来,清军入关攻下了北京,多尔衮表示要定都北京。阿济格却带头反对,他认为应当趁机屠杀一番,抢点东西,再回到辽东去。
多尔衮的意图在于占据北京,统一中国南北;而阿济格却只想着要辽东的一亩三分地,至于打到的其他地方,抢一抢,杀一杀就好了。
《李朝实录》:“(阿济格) 不欲留北京……乘此兵威, 大肆屠戮”
兄弟二人的格局,高下立见。
但阿济格却不觉得自己没格局,反而怒斥弟弟多尔衮是“忘本”,兄弟俩吵得热火朝天。
当然,最终还是多尔衮胜了。
顺治六年,阿济格眼见多尔衮大权在握,成了摄政王,而小弟多铎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心中越发不平衡。
他直接写信给多尔衮泄愤。在信中,阿济格表示:
“辅政豫亲王的儿子功小,不当优异。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当称叔王。当以已为叔王。”
阿济格的意思是,多铎和他的儿子没什么功劳,郑亲王也没有什么功劳,怎么能当叔王?真正的叔王,应该是自己才对。
《清史稿·卷二百十七 列传四》:阿济格自以功多,告多尔衮曰:“辅政德豫亲王征流寇至庆都……不当优异其子。郑亲王乃叔父之子,不当称‘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称‘叔王’。”多尔衮斥其妄,令勿预部务及交接汉官。
阿济格有几斤几两,多尔衮非常清楚,他规劝阿济格老实一点,可阿济格根本不听。
此后,阿济格又因为“妄思越分及私除职官”被议罪,众臣纷纷表示要削了他的爵位。
这一次,又是多尔衮站了出来,力保了他。
可阿济格依然没有自我反省,他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只认为老天爷真是不公平。
1650年,39岁的多尔衮在郊外打猎,意外坠马受伤,卧床不起。此时,阿济格又有了歪主意——代替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阿济格想要当摄政王,倒也不是什么值得苛责的事,但问题是,他实在太蠢了。
多尔衮在城外病死,他就直接带着儿子们逼宫造反,打算趁乱夺权。
而可笑的是,他想要夺的不是皇位,而是摄政王之位。
事情的结果是,阿济格还没靠近宫殿就被幽禁了。此时,他可没有一个弟弟站出来力挺他了。
顺治皇帝在暴怒下,先把阿济格丢进了监狱,打算把多尔衮的遗体迎接回宫再说。
岂料,被幽禁的阿济格,不求饶、不反省,大喊大叫、狂暴无理,藏着大刀嚷嚷着要放火烧监狱……
这样疯魔的人,顺治也不想再理会,直接令他自尽。
至此,阿济格结束了他的一生。
后来,不管是臣子,还是其他皇帝都不曾有人为他平反。
就连为多尔衮平凡的乾隆,都评价阿济格罪有应得: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乾隆)
都是一个妈生的,怎么性格差距就这么大呢?
纵观阿济格的一生,虽然他最后被赐死,却也算得上幸运:
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包容了他;皇太极需要他的战斗力,忍了他;顺治没亲政,有弟弟多尔衮力保他……只可惜,他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反思,硬生生在最后把自己给“蠢”死了。
精明的多尔衮,恐怕也想不到,自己的哥哥,居然会在自己去世后,玩一波“谋乱”。更可笑的是,阿济格的谋乱目的不是皇位,而是摄政之位。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你问为何多尔衮的哥哥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我的答案是:他太蠢了,死在了有勇无谋上,更死在了没有自知之明上。很多时候,“怀才不遇”和“缺乏自知之明”只有一墙之隔。
很明显,阿济格压根不是怀才不遇。
我想,就算这次谋乱,他侥幸得到了摄政王之位,他也绝不可能成就如弟弟多尔衮一样的功绩。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