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为什么普遍觉得二人不在一个时代?
简而言之,就是二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不一样。
秦始皇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而汉高祖刘邦,则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单从出生日期上来看的话,秦始皇比刘邦也就大了三岁而已。
三岁的年龄差,毫无疑问这是属于同时代的人。
但实际上,在我们提到这二人时,往往都会在潜意识中认为他们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并且还相隔甚远。
为什么会有这种“秦始皇和刘邦不在一个时代”的错觉呢?
其实这个问题,原因并不复杂,综合来讲,大致有三个因素,造成了我们大多数人普遍存在这种错觉。
首先,登上历史舞台一早一晚。举个例子,我们在了解一个著名的运动员时,一般都是从他踏足于运动事业开始了解,然后截止到他因年龄或者其他原因,而最终退出运动事业。
从他踏足,到他退出,这就是运动员的运动生涯。
而在他踏足运动生涯之前,以及他退役之后的人生,我们也许也会进行了解,但只是片面的、粗略的,更多的关注点,还是在他运动生涯期间。
比如他在哪里参加了什么比赛,第一次获得冠军是什么时候等等。
同样的道理,对于秦始皇也好,刘邦也罢,我们可以称之为“政治家”或者是“政治人物”,而我们对他们的了解,更多的是集中在他参与并投入到政治之中开始的。
换而言之,就是从他们的政治生命开始的时候开始了解的。
而秦始皇嬴政,他的政治生命开始的时间,是他从赵国回到秦国,并被立为太子时就已经开始了,至于刘邦,则是从他带着百十号人攻打沛县时,才算是开始了他的政治生命。
而他们在此之前的人生,我们即便是了解,也只是一个粗略的大概印象。
之所以这么说,我们可以去看看二人在同样的时间,都各自在做什么。
公元前251年,嬴政刚满九岁,这一年秦昭襄王病逝,安国君嬴柱继位,是为秦孝文王,同时,嬴政的父亲子楚(即秦异人),由于提前走了华阳夫人(秦孝文王王后)的路子,因此被立为秦国太子。
而同样是这一年,六岁的刘邦,还在沛县家中玩泥巴。
到了次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病逝,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而嬴政,则在这一年被立为太子。
这么一来,嬴政从这一年开始,就算是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这一年七岁的刘邦,依旧还沛县家里玩泥巴,也许还读了书,但不管干什么,总之历史舞台上还没他这号人物。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病逝,嬴政继位为秦王,这就意味着,历史舞台上,已经正式有了嬴政的一席之地。
这一年,他13岁,而比他小三岁的刘邦,依旧还在沛县默默无闻。
之后,嬴政16岁那年(公元前244年),秦国伐魏、攻赵,18岁那年(公元前242年),秦国击败魏国,初置东郡。
到了嬴政19岁时(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伐秦,五国组成联军,由赵将庞煖指挥攻秦,但最终,被秦国集中兵力击败,联军退走。
当然,这期间嬴政虽说尚未亲政,但毕竟他是秦王,而同时期的刘邦,还在家中挨刘太公的训,被老爹斥责为“不事生产”。
再之后,即公元前238年,嬴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正式亲政,同时,秦王宫爆发嫪毐叛乱,最终,嬴政发兵,诛杀了祸乱后宫的嫪毐,将其车裂。
这一年,嬴政22岁,次年,嬴政又下令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将其放逐到巴蜀,最终吕不韦自尽,此时,嬴政23岁。
而这时期的刘邦,除了在村子里跟曹寡妇不清不楚外,就是整日无所事事,到处瞎转悠。
在诛杀了嫪毐,逼迫吕不韦自尽后,嬴政在李斯等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建议下,开始着手进行统一六国之战。
30岁(公元前230年),灭韩国,32岁(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35岁(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魏国都城大梁,魏王假投降,魏国亡。
而在公元前225年时,32岁的刘邦,刚结束和张耳游历(其实就是到处混吃混喝),返回了家乡沛县。
到了公元前223年,37岁的嬴政派大将王翦大破楚军,并俘虏楚王负刍,同时在楚旧郡设立泗水郡,同样是这一年,34岁的刘邦,经过考核,当上了泗水的亭长。
上任之后,刘邦戏弄县廷官吏,又喜欢喝酒,爱好美色,总之就是混一天是一天,而与此同时,嬴政正加快统一步伐。
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战争结束,并在这一年,自称“始皇帝”,推行郡县制等多个政策。
而刘邦,则在某次去咸阳递送服役之人时,看到嬴政出巡的仪仗,叹息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到了秦始皇40岁,开始出巡各地,修筑秦直道,而刘邦依然是个泗水亭长,期间在公元前217年,40岁的刘邦与吕雉成婚。
公元前210年,50岁的嬴政病逝沙丘,而这一年,47岁刘邦还是泗水亭长。
直到次年,48岁的刘邦才因为放跑了囚犯,不得已开始跑路,之后在萧何、曹参等人的邀请下,正式开始起事,最终打下沛县,成为沛公。
由此,属于刘邦的时代方才到来。
从上述二人的经历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在13岁时,就已经是一国之君,而当时的刘邦,只不过是一个在乡下玩泥巴的孩子。
也就是说,二人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相差太远。
如果把真正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的时间,算作是他们政治生命开始时间的话,那么,秦始皇的政治生命,要早于40多岁才起兵的刘邦足足三十多年。
其实说的更简单点,就是二人一个成名太早,而另一个则成名太晚,而这,便是两者虽说仅差三岁,但却感觉不是一个时代人错觉的原因所在。
其次,秦朝给人一种国祚很长的假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秦朝的历史似乎十分悠久,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印象是存有一定问题的。
秦这个政权的历史,确实非常悠久,最早的时候,还得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秦人的老祖先造父,因为帮助周穆王平定了叛乱,因此便被封在赵地,造父的后人非子,则是由于帮周王室牧马有功,被赐姓嬴,并获封秦地。
而秦非子,便是秦国的始封君。
自此之后,秦国一脉相承,前后出现了35位国君(不包含嬴政),所谓“奋六世之余烈”,其中提到的秦国君主,就包含在这35位之中。
而这35位国君,时间跨度长达近七百年(从秦非子被封至嬴政灭掉六国)。
正是因为时间跨度如此之长,很多人提到秦国,都会觉得其历史悠久,并且,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也频频出境,更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传承已久的古老政权。
但需要注意的是,秦国历史悠久不假,但截止到嬴政灭掉六国,并自称始皇帝之前,秦国只能算是一个诸侯国政权。
真正能被称作秦朝的时间,得从嬴政自称始皇帝算起,也就是从公元前221年算起。
所以,要是问秦朝是从哪一年开始的,准确答案就是公元前221年,在此之前,不能称之为秦朝,只能叫做秦国。
而在秦朝正式建立后,到其宣告灭亡,又有多少年呢?
准确答案是只有14年,即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称始皇帝开始,至公元前207年,秦王子婴持玉玺献于刘邦结束。
但虽说只有14年,却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似乎秦朝的历史也很长。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实际上,这是我们现代教科书造成的,或者说,是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方式造成的。
我们现代的大部分人学习历史,一般都是在学校里,听老师拿着历史教科书来学习,而现代的历史教科书,普遍采取的是重点时期和重点人物加强论述的方式。
啥意思呢?就是说,对于在历史上影响力较大的时期,以及人物,一般都会着重介绍和描写。
而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自然是重点中的重点,作为秦朝的开创者秦始皇嬴政,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就在历史教科书中看到,关于秦朝的内容,以及关于秦始皇的内容占比极大。
比如需要讲秦始皇如何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还需要将他统一天下后颁布的各种制度,比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之类。
此外还有,秦始皇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的,以及他为了抵御游牧民族,修筑长城的举措。
讲完这些,他出巡全国是不是也要讲,而既然讲到出巡全国,肯定也需要讲他最后病逝沙丘,他的儿子胡亥以及赵高等人是如何篡位的等等。
这种重点时期、重点人物的着重讲述方式,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大事件的了解,也能让很多人在短时间内对于古代历史的脉络进行大致了解,而这也是我们不少国人都比较熟悉历史的原因之一。
但如此一来,秦始皇是讲的十分清楚了,但大量的着重介绍,就给人一种错觉,好像秦朝很长的样子。
但实际上,从秦始皇嬴政自称始皇帝,到他病逝沙丘,只有短短的12年时间(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10年)。
而在此期间,前文也已经提到,刘邦尚未真正登上历史舞台,而等他名扬天下之际,秦朝都已经没了。
加上刘邦又开创了新的王朝汉朝,称得上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因此,就让很多人提及二人时,产生一种强烈的“断代感”。
还有,从秦始皇病逝之后,到刘邦建立汉朝之前,中间涉及到的人和事太多。秦始皇病逝沙丘之后,单是秦朝内部,就发生了不少大事。
首先就是秦二世胡亥的上位过程,他连同李斯、赵高,以瞒天过海的方式,最终夺取皇位,并且,还假传诏书,逼死公子扶苏,囚禁大将蒙恬。
再之后,为了加强统治,胡亥听信赵高之言,残害手足、加害大臣,另外还有赵高专权,在朝堂上“指鹿为马”,胡作非为等。
到了后来,百姓不甘压迫,又爆发了大泽乡起义,乃至到胡亥被赵高派人杀害,而看似大事情一桩接着一桩,但实际上满打满算,胡亥从沙丘之变中出场,到其被杀,前后也就三年的时间。
等到胡亥死了,秦朝内部依旧没有消停,赵高自立不成,只得将子婴扶上位,而子婴为了不受制于赵高,便设计将其诛杀,这也是一桩大事。
诛杀赵高之后,秦朝已经濒临崩溃,最终,在刘邦攻入咸阳后,子婴携带玉玺、兵符等物,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
至此,秦朝才算是正式灭亡,而子婴在位的时间,看起来不短,但实际上只有四十六天。
除了秦朝内部发生了一桩接一桩的大事件外,秦朝外部,同样也上演着影响历史进程的各种大事。
比如,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以及在大泽乡起义的同时,原六国贵族纷纷蠢蠢欲动,加上秦军四处平定叛乱,总之极为热闹。
而这纷乱复杂,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局,同样让人会有时间漫长的错觉。
此外,更重要的,也是秦末之后的重头戏“楚汉相争”,即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更是历史大事件中的重中之重。
项羽的起步,称雄,以及分封诸侯,还有刘邦的发迹,得势以及与项羽决裂,到后来双方大打出手,这些都是占据大量篇幅,并且需要详细介绍和了解的事件。
况且,这里面还有许多到现在都让人耳熟能详的典故,自然也会让人觉得,这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很长。
不仅如此,刘邦这一阵营中,有不少在历史上著名的文臣武将,如韩信、张良、萧何等等,他们的人生轨迹、追随刘邦的过程,以及在追随之后所建立的功勋,都算是历史热点事件的范畴之内。
而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你能说跳过去这些人不学习吗?如果跳过去,那么就会对这段历史的掌握有缺项,但如果学习了,则会在感觉这一段历史波澜壮阔的同时,产生时间跨度较长的错觉。
毕竟,涉及到的人、事,实在是太多了。
这么一来的话,等到刘邦击败项羽,并正式登基称帝,建立汉朝的时候,则会让人有了一种“终于结束了,一切又重新开始”的感觉。
而这个时候,再回头去看秦始皇嬴政,就觉得他和刘邦,仿佛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其实说白了,这种感觉就是前文提到的“断代感”,类似的感觉不仅在秦始皇和嬴政身上有,包括后世的唐朝和宋朝之间同样存在,甚至还更强烈,但自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中间也就相隔了五十多年的时间而已。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强烈的断代感,第一是因为秦始皇登上历史舞台的时间要比刘邦早很多,第二则是从秦始皇称帝到刘邦称帝之间,发生的重点大事件太多,出场的人物也一个接一个,所以,自然就有了断代感。
优秀作者:续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