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一生遇到最大的巧合是什么?
1990年的夏天,我高中毕业,那年暑假,文化馆的创作室举办了一次笔会,我参加了这次笔会。
当时参加这次笔会的,有省城的作家,还有白城地区一本杂志的主编王老师。
在笔会上,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小说朗诵一下,让老师和文学前辈给指导一下,提一些修改意见。
当年,我写的是一篇小小说《四月的风景》,念完小说后,有两个前辈对我的小说提出了一些批评建议。
我当时沮丧极了,觉得自己没有写小说的天赋。这时候,主编王老师忽然对众人说:“我觉得这篇小说写得挺好——”
这一句话,鼓励了我很多年。王老师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前辈,他写的小说《杨风湾》,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从那之后,我更加忘我地写小说。1992年的夏天,王老师主编的杂志举办笔会,我就来到白城,参加了这次笔会。
当时,王老师跟我聊了几句,让我别放弃写作,一定要坚持下去,她说我有这方面的天赋。
可惜,1993年的夏天,我结婚了。孩子他爸不喜欢我写作,我一旦写作,他就找理由跟我吵。
那两年,王老师的杂志每年都举办一次笔会,可惜,我都没有参加。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我结婚后,再也没有写小说,跟王老师就断了联系。
1996年,我恢复单身后,曾经写过一些小小说,可都写得不顺手。那时候每天打工,一心要挣钱,心静不下来,就没法写作。
可是,我的心里又总是蠢蠢欲动,想写作。因为写作是我的精神寄托。
2002年的秋末,我决定辞职,在家写作一年,一定要写出一部长篇。一年后,我再重新打工。
那时候我可穷了,但活得可有劲了,因为心里有梦想,有目标。
我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写完了我的处女作长篇。
但是,这部小说,投稿了几个地方,都给人家退回来了。我后来还带着这本小说,去了省城,但也没有机会出版。
2003年的夏天,我忽然想,这部小说不能这么放到我的家里呀,我要想办法,让这本小说有机会发表。
于是,我想到了我们白城地区的杂志。当时,白城地区有两本杂志,都是内刊。其中一本就是王老师主编的那本杂志。
但我没有给王老师的杂志打电话,因为他们的杂志没有稿费。我总希望我的小说,能为我挣来一笔稿费,改善我的生活,给我希望,让我能继续写下去。
所以,我当时,没有给王老师的杂志打电话,我是给白城的另外一家杂志社打的电话。杂志的主编接的电话,我说我写了一本长篇小说,不知道他们的杂志,能否给我连载。
主编说:“你自己写的长篇小说?”当时,白城地区,还没有我那么年轻的作者,能写出长篇小说的。主编就让我把小说稿邮寄给他。
我就问他:“你们杂志有稿费吗?”主编说:“内刊,没有稿费,我们办刊的经费还得拉赞助呢。”
我很失望。我这一生,就喜欢两件事,一个是写作,一个是赚钱。但这两件事又不能分开,因为我不愿意用其他方式赚钱,我就希望靠写作的收入,来打点我的生活。
我不需要太多的稿费,只要能让我活下去,我就可以一直写作,永远写作。我就喜欢这样的生活。
后来,我没给那家杂志邮寄我的小说稿。当时我特别穷,小说稿就一份,我舍不得花钱再打印一份。
最后,我不得不给王老师主编的那本杂志打电话,因为没有别的希望了。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我打着伞,把儿子送去学校。在大街上徘徊了很久,才站到公用电话亭前,拨打了王老师主编的杂志社的电话。
接电话的也是主编,不过,不是王老师,王老师已经退休了。接电话是新上任的孙主编。
我说:“我是大安的作者,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想投稿给你们。”孙主编竟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我惊讶极了,说:“你怎么认识我?”
孙主编说:“刚才王老师来了,我们俩还谈到大安的作者,王老师谈到你了。”
这也太巧合了!巧合得都有些竟然!
我和王老师不见面,已经十多年了,他竟然还记得我,甚至在当天下午,还跟孙主编谈到了我。巧合极了。
我没好意思问杂志现在有没有稿费。有没有稿费,我也只有这一次投稿机会了。我就把小说稿邮寄给了孙主编。留的是我妈家的电话。
隔了两天,我妈来找我,说一位王老师晚上会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接电话。
晚上,儿子放学,我带着儿子一起去了母亲家里。终于,等来了王老师的电话。
电话里,王老师叫着我的名字,我一下子就哽咽了。他说:“十年了,你竟然还在写作,我很感动,很多人都放弃了,都去挣钱,没有人写小说了,你还在写,我听说了你的事,不容易啊。”
王老师说,他看完小说后,再给我打电话。那时候,王老师已经退休了,但因为我的长篇小说,王老师又免费给单位当责任编辑。
这部小说,王老师帮了我很多忙。因为这部小说,写的是一群边缘的小人物,王老师把小说交給杂志社的领导,但领导不敢贸然地连载这部长篇。
王老师就拿着这本小说,来到白城的宣传部,找到宣传部的刘部长。刘部长是个文学爱好者,也写一些散文和故事。
刘部长看完我的小说后,说:“完全可以发表,没问题。”有了他这句话,我的小说,最终才得以在杂志上连载。
这样一部小说能发表,能印成铅字,我别提多高兴了。
我的小说连载,杂志还给了我一千元的稿酬。这本内刊,后来竟然有稿酬了。
再后来,还有巧合。一年后,我因为有这本小说发表,来到白城,应聘做了晚报的记者。
我在这张报纸工作了半年之后,晚报开辟了副刊。我兼职做副刊编辑。在众多的来稿中,我选中了一位刘老师的作品。
刘老师的作品刊发后,有一天,我们领导找我吃饭。
酒桌上,还有两位客人,其中一位高大的男人向我伸出手,跟我握手,他说:“你不知道我是谁吧?”
我这人实在,说:“真不知道你是谁。”他说“咱俩虽然没见过面,但已经打过两次交道了。”
我更加好奇了,问他是咋回事。我们领导对我说,这就是宣传部的刘部长。
哦,刘部长之前审阅过我的长篇小说,我现在编辑刊发了刘部长的文章,这也太巧合了!
刘部长那天跟我说,你要感谢一个人,就是王老师。我说,我记住了。
王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后来,我写的小说,王老师都会给我写评论。可惜,几年前,王老师过世了。享年83岁。
谨以此篇随笔,纪念我尊敬的王老师!
我是素老三,喜欢我的文章,请帮点赞、评论。谢谢!
优秀作者:绥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