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地理

许多外地人为什么愿意留在上海,就算混的看不到前途,仍不愿离去是为什么?

问:许多外地人为什么愿意留在上海,就算混的看不到前途,仍不愿离去是为什么?

公司生产部,一男,姓杨,名靖,个头瘦小,不高,留着盖着脑门的长发,性情随和,1988年生人,湖南株洲人,现年33岁。

其人,19岁到上海金山区打工,面朝东海,春暖花开,据他说还能看到金山区海岸线的瞭望台,现在是马路边一个风景。

两年后,杨靖21岁随老乡到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一工厂上班,兜兜转转,直到现在一直在浦东新区的东北角工作和生活,目前已有发际线败退现象。

2016年,也就是28岁的时候重新找工作,通过浦东新区东北区域一个叫杨园镇的劳务中介,进入公司生产部,算是6年的老员工,现在一直未婚。

根据财务表工资明细,他收入月均6000到7000元左右。包吃包住,一直兢兢业业干到现在,加班加点的情况下,月入9000元,只不过拿9000元的频率不大。

值得庆幸的是,外高桥的工厂几乎没有包吃包住的风俗,不管你是在一号门,还是几号门,但我们工厂是个例外,这一点让很多务工人羡慕。

即使比较起来五号门的金士顿公司,还是什么外企,我们工厂的人文关怀,你一定认为是拔尖的,有国企的风范,只要你在外高桥那些企业待过。

当然,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多年前已经更名叫做自贸区,改名自贸区,其实保税区改名自贸区至今为止还没有10周年。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外高桥是民国时代一代人精杜月笙的老家,这个人的思想和风貌,一直是混社会的人的圭臬,没有高度文化,但做事、做人是江湖人的顶级楷模,用上海人的方言,这种人就是“模子”。

回归正题。

我们有一次在浦东高桥镇吃龙虾,喝多了,情绪高昂,我问杨靖,你的名字有什么深意?

他说他老爸给他起的名字,来自电视剧83年港版的《射雕英雄传》,郭靖和杨康,很是喜欢,大家当年围着有电视机的人家看电视,因此取名杨靖。

此人身材瘦削,个头矮小,皮肤也很黑,留着一头遮住额头的长发,梳着三七分,现在平时喜欢佩戴一副无线蓝牙耳机,哪怕是中午在食堂就餐,也佩戴着。

每次在工厂看到他,他都是很客气,满脸嬉笑,但是还是显现着一点拘束感,是个老实孩子,工厂食堂后勤那些老妇女,闲来无事,总是喜欢谈这个,谈那个,当然包括各种人事。

谁谁长得好,谁谁长得帅,谁谁捣糨糊,谁谁不是个东西,谁谁是滑头,谁谁是老实忠厚人,这些食堂大姐大妈最清楚,因为他们虽然不会走江湖,但食堂就是江湖,见铁打的工厂,流水的操作工多了去了,阅人无数。

如果让食堂大姐大妈做人事部工作,做工会工作,我一直觉得比那些坐办公室的人事部爱打扮的小妞儿,比那些人浮于事的工会小组更接地气,因为他们知道的更多。比如他们就知道杨靖的故事,还很犀利。

甚至食堂大妈,一个江苏高邮的年近五十岁的胖女人的工资都和杨靖平起平坐,相差无几,这位大姐就说杨靖,还不如我们70后混的,女朋友都不敢谈,要是我,拿着这单工资不如回老家了,送外卖的也比他工资高。

杨靖可能也听说过这些,但一直心气儿平和,该吃吃,该喝喝,该三班倒,就三班倒,常白班,夜班随时节奏更替。

他在工厂的生活,几乎就是上班下班,也不会出去玩,也没时间出去玩,包吃包住,住员工宿舍,每天每月每年往复,据说他的一个发小老乡来投靠他,后来做了德邦快递业务员,后来做了德邦快递小头目,混的比他好。

他也没有什么心绪波澜,依旧拿着自己的工资,没有绩效,就是上一天班,挣一天钱,他的思想也简单,上班,有正经事情,有正经工作,公司给缴纳社保,年年体检,到了节日发福利,已经很好了。

杨靖说,在他们老家,最近十多年也有工厂了,有的工厂也很好,待遇也不错,但就是不想回去,家里人也让他回去,他也不回,感觉在上海挺好。

就像《肖申克救赎》电影里描述的,人已经被体制化了一样,一开始感觉高墙不舒服,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即便逃离,甚至不习惯不舒服。

杨靖就是这样,你也不知道他什么想法,每天上班下班,夜班后每次长眠到中午,早餐不吃,起床后简单洗漱,洗漱后看手机,看起来没有任何想法。

去年有几个老乡来上海找他,他也是简单陪同,逛了了城隍庙,闵行韩国街,浦东外滩,几个老乡怂恿他回去,他却没有一点回老家的意思。一个人就这样在上海飘到了33岁。

他不烟不酒,休息时唯一的爱好就是骑一辆变速山地车,他说自己18岁时才学会骑自行车,还是在上海金山区学会的,此前没有条件骑车,看到变速的自行车很稀奇。

他还跟我说过,第一次看到自动取款机吐出钞票的情景,钞票从机器出来的情景就像机器造币一样,看起来那种惊讶程度不亚于当年看《西游记》里孙悟空的72变化。

他说他第一次来上海金山区发了第一个月薪的时候,自己去建设银行ATM机取款的情景,感觉很有成就感。

那次在外高桥吃龙虾,他说到这些的时候,还说自己的第一辆山地车,第一次取款,都是在上海,当然还有21岁时跟一个安徽淮南妹子表白的情景。

现在的杨靖依旧单身,依旧在工厂上班,他的车间主任是一个53岁的地中海男人,矮个子,满脸市侩,总是拿杨靖当软柿子捏,杨靖也不和他计较,只知道在金山上班是这样,在浦东外高桥也是这样,当然天下可能都是这样。

即便现在逃离了,回到老家那个母语的世界,依旧是这样,这句话也是那次在外高桥吃龙虾他所表述的意思,况且回到老家,已经不太适应。

他19岁出来,一晃33岁,功不成名不就,还未成家,回去不好说,不如一直呆在这个远东第一大城市,好歹衣食住行不愁。

其实,不是每个人背井离乡的都会人生变样,也不是每个人远离家乡就能衣锦还乡,甚至多数人都会因为远离家乡不甚唏嘘,而衣锦还乡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而有的人即便不离开资源匮乏的家乡,依然能功成名就。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留在上海,起码还有生存的依赖,毕竟没有前途,留在这里还有资本可以活下去,且不谈生活和质量。

外地人在上海混的不好,还愿意留在上海,冠冕堂皇的话咱们先不逼逼,海纳百川的十六字城市精神也不说,之所以留在上海,或许还有一份期待,期待不灭,人生可待。

祝每一个在上海的外地人包括我在内,这1000多万外来人口,共筑上海城市精神,来年温暖,未来可盼。

(由有一位株洲80后人士所想到的)

今年是小编来上海的第二个年头,在上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乡人。从刚来到上海到现在就回过一趟家,还是今年的5月份。在上海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上班族,每月拿着六七千的工资,勉强一个人够活。 从刚来到上海的踌躇满志,到如今的不知所措,我经历了许多,但也懂得了许多,可能上海终究不会有属于我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但这个城市却让我懂得了许多在家乡学不到的知识、能力。 我知道这个城市中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外乡人,当初来到上海可能你是带着目标,可能是你随便选择的一个城市,但时至今日如果你仍在上海未曾离去,或许这座城市就有你今天留下来的理由,如果有可能可以分享给小编,也可以把你在上海记忆深刻的事情说出来,一个人、一件事或是一个信念!

优秀作者:青涩光束r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