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

问: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

“针对余光中先生批评朱自清先生散文名作《荷塘月色》‘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直接找到了这篇《白话美文的模范─读朱自清的散文》仔细阅读,经查证,确实是余光中先生批评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关于这件事情,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无论是面对古籍还是当代文学,有一个自己的观点是好的。但是没必要揪着别人的缺点不放。而且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自己看不到优点未必别人就没有优点。就像不喜欢别人家孩子,你不理他就完了,干嘛去人家里,还非告诉人爹妈,还非告诉全世界,感觉特别没必要。而且像余光中先生这样的专家学者在文坛地位之高,一个观点就会影响许多人的思想动向。我也通过《白话美文的模范—读朱自清的散文》这篇文章看到了许多批朱的论述。这是我知道有批朱事件,没看到这篇文章前就想到的。批朱的一些人一方面称赞余光中先生文学水平之高,一方面批判朱自清先生文笔之普通。批判之语,言辞空洞,没有说服力。这就是部分人的见异思迁,人云亦云。还有一些人也没好到哪里去。简直是“据理力争”,引经据典证明朱自清先生的文学水平之高,诋毁、讽刺、抨击余光中先生诗作之不堪。好一出气势恢宏文学巨匠之间的切磋大戏。我一想到这些,难免有些气愤。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当代人,学习还是只会照搬全抄别人的思想,不会自己思考吗?非要把余光中先生和朱自清先生比出个高低吗?二者在文坛的历史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做一件事,起码得有个目的。我就想问问他们是要干啥,初于什么目的,真有结果了又能咋地,二者有可比性吗?这样的人,我把他们都当成孩子,没有成熟的学习价值观。所以我把这件事造成的不好影响都怪到了余光中先生身上。不该轻易发表这样批评别人的观点,造成了算不上有意义的影响。我对这样的事都是这个态度,但是我很喜欢李敖先生“耍流氓”说的话,意思大概是别人都骂他是王八蛋,他是证明别人为什么是个王八蛋。这段话放在这里似乎不合适,但是对于前人或者别人的的观点或作品有其他意见,做法应是这样的。如若真有瑕疵,你去证明出来。对于李敖先生改余光中先生的诗,我就特别喜欢。余光中先生原诗如下:《无论》:“无论左转或右弯,无论东奔或西走,无论倦步多跚跚,或是前途多漫漫,总有一天要回头,回到熟悉的家门口;无论海洋有多阔,无论故乡有多远,纵然把世界绕一圈,总有一天要回到,路的起点与终点,纵然是破鞋也停靠在那扇童年的门前。”李敖先生改后如下 :“无论东奔西走,无论右弯左转,无论前途多漫漫,无论脚步多缓,总有一天要回看,回看那熟悉的门板,我家乡那个门板,无论沧海多阔,无论归程多远,无论世界给走遍,也要回归起点,无论鞋怎么破,也要拖向那童年的门槛。”我既不那么肯定余光中先生批评朱自清先生的行为。又肯定了李敖先生对余光中先生的诗文的更改。是不是我就否定了余光中先生的全部呢?其实并不是。余光中先生著作等身,而我只看过一部分,虽然也不算太喜欢。但是他的那么多著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必然是有之过人之处的,只是我才疏学浅,不能完全掌握其精髓罢了。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文化也应当是进步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若没有余光中老师的原版,可能李敖先生写的这个题材作品还不如余光中先生的作品也不一定。所以我的态度是这样的:无论对于先贤经典还是当代文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学习,没有就摒弃。指出对方哪里不甚好,没有什么意义。开卷有益固然是好的。格物致知也没有错。但是揪着没必要的问题不放只是徒劳无益 。我们要深刻地知道,学习不是照镜子而是练脑子。

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散文名作《荷塘月色》“比喻很多,未见出色”,你怎么看?

“舞女的裙”一类的意象对今日的读者的想象,恐怕只有负效果了吧。“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简直令人联想到月份牌、广告画之类的俗艳场面;至于说白莲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则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杂,焦点不准,而且三种形象都太俗滥,得来似太轻易。用喻草率,又不能发挥主题的含意,这样的譬喻只是一种装饰而已。

优秀作者:东坡虫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