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理解《老子》中“无为而无以为”这句话的?你认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哪个正确?
“无为而无不为”,简言之就是权力“无为”,则百姓“无不为”。
“无为”是老子的根本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大道对于万物是“无为”的,即“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因此侯王当权者对于天下百姓也应该奉行“无为”之道,只有这样,才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清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从而实现天下的“无不为”。
那么,“无为”用直白的文字该如何表达呢?俗话说就是放权让老百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样就能实现“无不为”的社会治理目标。
那就是权力“为”的不是世俗观念中认为的那些事,比如恃强凌弱,与民争利。而是“为”那些跟世俗价值相反的事情。因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权力为道,所以为道的当权者就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
什么叫作“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
“能辅”,就是当权者有“能力”辅助百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由自主地发展、创造。“弗能为”,就是权力不去左右百姓的自主选择,不去束缚他们的发展手脚,不做指手画脚,颐指气使、强制干涉的事。
举个例子。“计划经济”是zf行为,zf叫你种什么你就得种什么,百姓不能根据当地土壤气候和技术等实际情况“自主”选择种植作物,这种行为就是“有为”。而市场经济是放权给农民,让农民根据市场需要自主选择、自主管理、自主经营,且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商业谋取更多利益。
但是政府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给农民提供政策、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这种“服务”就是“辅”,即引导、服务农民“自由”发展,而不是高压政策、强制命令。
因此,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无为”。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就源于老子的“无为”思想,这不是我信口开河。你知道,市场经济理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英国的亚当·斯密提出来的,他的理论源自于法国的重农学派,而重农学派的思想又来自于中国的老子,因此,亚当·斯密的后学者,英国的大哲学家克拉克说:“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原理就是源于《老子》的无为而治”。
我们通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发展,就能更好领会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清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了,而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无为”和“无不为”是两个行为主体,即权力者和百姓。
这是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通常的解释没有吃透老子思想,把两个行为主体认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并借太阳为例解释说:太阳每天什么也不做,但是万物没有一个不是靠它生长。
这样的解释那就陷入了朱熹所说的“全无事实”的认识误区:既然什么都不做,怎么可能“无不为”?除非是个阴谋家,明里什么事也不做,暗地里什么都做好了。
所以,弄懂“无为无不为”的关键是要知道它针对的是两个行为主体。
那么,“无为而无不为”和“无为而无以为”有什么区别呢?
“无为而无不为”是针对两个行为主体,即权力与百姓。而“无为而无以为”只针对一个行为主体,即权力者。
前者说的是权力“无为”,百姓才能放开手脚“无不为”,强调的是条件因果关系。而后者说的是权力“无为”实现天下“无不为”的成就后,不自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强调的是“为而不恃其功”。
因此,前者重在权力者的行为规范,后者重在权力者办成事后的“功成而弗居”。
最后说说,帛书到底有没有“无为而无不为”这几个字。
“无为而无不为”在帛书甲乙本《老子》中俱残,没法辨认。不少学者,比如郑良树、高明等人认为,帛书中应该没有“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
但是,随后出土的楚简《老子》却有这句话,原文是:亡为而亡不为,因此专家们认为,帛书的残缺部分应该是“无为而无不为”。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没有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而是无为而无以为。 两者有何区别,谁是老子的原义?
优秀作者:问道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