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产生分离焦虑的因素是什么?
分离焦虑简单来讲,就是婴幼儿离开亲人尤其是婴幼儿时期主要养育者(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甚至保姆等)时,表现出来的不安、急躁、焦虑、失落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或者有难以适应和调节的行为表现。
分离焦虑一般在婴幼儿(6个月-3岁左右)表现明显,这和孩子的婴幼儿时期主要抚育、照料的家人、环境以及情景变化有关系。
比如宝妈一般在4-6个月期间要返回职场上班,这个月龄的宝宝开始有认人的意识,在妈妈离开后,往往会哭闹着要找妈妈,离开妈妈的怀抱,甚至拒绝吃奶、睡不踏实。
而问题讲的“幼儿园分离焦虑”就是在3岁左右常见的幼儿表现。比如嚎啕大哭、又踢又闹的反抗,拒绝去幼儿园,身体出现感冒、发烧或者拉肚子的情况,也有的孩子在断断续续哭闹以后拒绝和他人说话交流、难以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好不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了,遇到周末、小假期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就又难以快速恢复回到幼儿园的状态。
尽管过程让人疲惫,但不可否认的是,幼儿园分离焦虑是正常的情况,影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1)幼儿和成年人关系的变化原来都是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保姆在一起的时间长,到幼儿园后见到的都是陌生面孔,不认识的老师、小朋友人数又多,想要什么不是一叫就能得到老师的回应。一餐两点没有家人来喂,就连午睡都是要自己待在小床上,孩子难免不知所措。
(2)作息环境的不同原来在自己家里那是自己的地盘,进了幼儿园的大门、来到教室,活动的范围、玩具、玩耍的形式多少都会有所限制,不是在自己家,想玩什么、什么时候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很多幼儿一开始不敢拿玩具玩、参与活动等,事实上一段时间,一般两三周就对幼儿园乐不思蜀了,也就是适应了幼儿园的环境节奏、分离焦虑也会缓解或者消失。
(3)家庭成员与孩子的互动、主要教养方式的影响这就要提到亲子依恋关系,对婴幼儿来说,有细心照料她的人,并且这个人能感受、理解、及时回应她的需求,她就会有安全感,这种内在的安全模式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他们在离开家庭环境时可以更加积极地探索外部新的世界。
可是很多家庭不懂得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误以为娇惯、宠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就是对她们最好的养教,有的甚至放任孩子的情绪,无法给到良好的引导。当家庭成员主要教养者没法让孩子经常感受到她们与爸爸妈妈的心理联结、无法体验安全感时,就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关系,往往面临分离时就特别焦虑。
孩子三岁左右入园,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离开家庭,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产生以上不适应和焦躁的情绪是正常且可以理解的,每个孩子的表现不同,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情感联结、情绪调节(安慰、关怀)还有仔细观察引导、做好环境和入园事务型的准备,陪在孩子身边,让他们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支持,顺利入园。
具体来说,有几个小方法:(1)入园前通过绘本阅读、讲故事、实地“考察”、过来人经验(和上过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等方式,给到孩子一些心理暗示,让孩子觉得幼儿园会是一个很有爱、好玩、有趣的地方,慢慢消除孩子的恐惧和抗拒心理。
(2)我们做家长的要保持“淡定”,就是不要跟着孩子一起表现得很焦虑:孩子会不会哭啊、哭了怎么办、老师照看不过来会不会摔跤、伤到?能不能吃饱饭、睡得着吗、会不会冻着等等。
焦虑的情绪会传染的,家长只要做好准备,给孩子祝福就好。爸爸妈妈放松心情了,孩子的状态、自信心也会满格,实在担心的话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的表现,给孩子多一些时间,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成长及时鼓励,这对孩子爱上幼儿园很有帮助。
(3)在出现分离焦虑时也要多向孩子表达爸爸妈妈对宝宝的爱,每天可以有心联结的谈话、交流,宝宝上幼儿园是新的成长,而不是爸爸妈妈的“抛弃”,切记要避免硬性把孩子丢到幼儿园就离开、老师强行把孩子抱进教室的情况出现,这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恐惧情绪。
(4)入园前,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准备、整理入园所需的物品,比如孩子的姓名贴、照片、床铺被褥用品、新的园服、小书包,甚至来个入园的吃蛋糕仪式等,快乐的感觉能带来积极的力量,这些都有帮助。
(5)送孩子入园时,我们家长可以跟老师约定,一起给到孩子比如拥抱、说再见等温暖有爱的方式,这些足够支持孩子在园一天的开心。
总之,入园焦虑的不适应是正常的,我们不要过于担心,只要积极心态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小幼儿们可以很快适应且爱上幼儿园的。
如题
优秀作者:宸宸妈玩出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