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问: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如果觉得丰绅殷德姓丰的话,那么和珅可能会笑醒,因为他也不姓和,他和丰绅殷德的本姓,乃是“钮钴禄”。

钮钴禄氏乃是满族贵族之一,是为满族的八大姓,因为自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开始,钮钴禄氏就和爱新觉罗家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有钮钴禄氏的妾室),所以钮钴禄氏在大清朝廷的地位并不低。

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和珅原名“善保”,全名是“钮钴禄·善保”,在和珅小时候,和珅的父亲“钮钴禄·常保”就因病去世了,整个家庭的担子就落到了九岁的和珅身上,所以和珅虽是贵族之身,实际上的生活却脱离了贵族的行列,后来和珅得于家族长辈的资助,进入了学堂,他的老师给他改名“和珅”。

这就是和珅名字的由来。

虽然和珅从小到大的日子并不好过,不过和珅的家族在大清朝还是有名的,和珅的父亲常保乃是福建左翼的副都统(正二品官员),其祖父尔善还是康熙皇帝多年的贴身侍卫,所以和珅即便是科举成绩并不好,都仍然被乾隆青睐,破例提拔为自己的贴身侍卫。

就这样,和珅通过“出身”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乾隆提拔他的时候,他也表现了出色的才能,而后连连高升,乾隆四十年,和珅被乾隆任命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这一年也是和珅的儿子“钮钴禄·丰绅殷德”出生的时候,巧合的是,乾隆的十公主也是这一年出生,仅比丰绅殷德大了十几天。

当丰绅殷德和十公主到了五岁的时候,乾隆为了加强自己和和珅之间的关系,于是给双方子女定下“娃娃亲”,就这样,和珅和丰绅殷德的地位再次暴涨,成为了乾隆心腹中的心腹。

也是随着和珅与乾隆的“亲家关系”越传越广,和珅的名字和丰绅殷德的名字被世人纷纷议论,许多汉族的老百姓就很纳闷一件事情,为什么和珅与丰绅殷德明明是父子,他们却不是同一个姓?

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会有这种想法的,其实都是习惯了汉族“姓名”的普通老百姓,在汉族的姓氏和名字中,超过三个字的都是“少之甚少”了,一般来说“姓+名”都不会超过两个字和三个字,这也是我们汉族人姓名的习惯和规则。

如果是汉族的官员和贵族阶级,和满族接触较深,那么必然不会有这样的误会,只不过普通汉族百姓和满族直接距离还是很遥远的,所以就把这种习惯代入了满族人的名姓之中,于是大家就觉得和珅姓和,但是乾隆的女婿,和珅的儿子却姓“丰”,十分稀奇。

除了姓不一样以外,和珅与丰绅殷德两人的名字也有着巨大的差别,就算告诉世人和珅的姓与丰绅殷德的姓都是“钮钴禄”,也仍旧不会觉得两人有亲属联系,比如和珅的祖父与和珅父亲,一直到和珅,他们的名字结构就是很像的:

和珅祖父:钮钴禄·尔善。

和珅父亲:钮钴禄·常保。

和珅本人:钮钴禄·善保(钮钴禄·和珅)。

和珅弟弟:钮钴禄·和琳。

而和珅的儿子却叫“钮钴禄·丰绅殷德”,在一般汉人的姓名观感习惯上来看,确实不会觉得和珅与丰绅殷德是两父子。

造成这种“差距”的,更多是的“音译”的问题。

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不管是和珅也好,还是爱新觉罗家族,又或者是整一个满族,他们起名字的时候,用的首要语言乃是满语,而不是汉语,如果是从汉语的习惯出发,那么就算满人再不会起名字,最起码都会请教汉族文人来帮忙起名字,因为汉名是为了给汉人看的,取得不伦不类的话,反而是本末倒置。

正是因为满族起名用的是满语,所以在名字上才会那么令人费解,比如后金时期的大臣“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他们名字在汉人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难以理解蕴含着什么含义,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汉名根本就没有什么含义,都是满语音译,人家也是为了方便融入汉族,才翻译出来的名字。

所以丰绅殷德这个名字,和珅给他起名的时候也是依照“满语”来起的,或许在满语中来看,丰绅殷德的名字就和祖辈姓名的规律很像了,只是刚好“丰绅殷德”的满语转写为汉语之后是四个字,显得有些差异罢了。

关于和珅与他儿子名字之间的区别所造成的“疑问”,在清朝不是个例,事实上除了爱新觉罗皇族,大部分满族人都还是习惯先起满名,再译汉名,这就会显得一个家族的人名字很斑杂,而且因为满姓太长了,一般人还选择性忽略掉他们的姓,这导致一个满人家族的“名字”看起来,就像是几十个家族拼凑在一起的。

这个问题最早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困扰,所以他们在入关之间就选择了给孩子起名首用“汉名”,而不是“满名”,就算在起名的逻辑上依旧是按照满足的方式,可是规格与格式,采用的都是汉人的办法。

之所以会这样,那也是清朝吸取了他们的前辈元朝的教训。

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我国古代皇朝中,元朝和清朝两个皇族的名字最费劲,比如元朝皇帝,大家都知道忽必烈、铁穆耳、海山,可是这些皇帝连名带姓的完整名字,几乎没几个人说得出来,清朝也同样是这样,虽然清朝吸取了元朝皇族名字太费劲,不好融入汉文化的教训,可是这种情况还是存在。

在元朝之后,明朝史官对元朝的历史进行修著,这个过程中元朝贵族们的名字就把明朝史学家们整得没脾气了,比如忽必烈的名字,全称是“孛儿只斤·忽必烈”,又比如元朝顺宗名字全称是“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而元顺宗的儿子元仁宗,后世人几乎都没有喊他的名字,因为元仁宗全名是: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这不仅是长了,还非常拗口,因此关于元朝的皇帝们,姓氏“孛儿只斤”一般会被习惯性忽略掉,如果名字不长的话,那么就会念名字,但如果想元顺宗和元仁宗这种名字都很长的皇帝,干脆只念庙号。

因此忽必烈他不是姓“忽”,铁穆耳他不是姓“铁”,他们都是姓“孛儿只斤”。

同样的,努尔哈赤在后金建立之后,因为考虑到日后要融入中原,于是开始了一系列汉化,比如对自己满族内部姓氏、名字的汉化。

努尔哈赤,全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而爱新觉罗也就是清朝的皇族,不过努尔哈赤好像发现了如果子孙的名字太长的话,后人就会读起来难受,假如努尔哈赤不规范起名,那么后人再取一个类似于元仁宗这么长的名字都是有可能的,虽然起名是皇族的自由,但努尔哈赤还是尊重汉文化,于是开始给子孙们的名字“设限”。

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在努尔哈赤这一辈中,他和他的兄弟舒尔哈齐都还是“四字名字”,但是随着后辈的出生,他们先在爱新觉罗家族内部进行改变。

比如努尔哈赤的大儿子叫做“爱新觉罗·褚英”,次子叫“爱新觉罗·代善”,就算是名字长一点的,也不超过三个字,比如爱新觉罗·皇太极,爱新觉罗·多尔衮。

只不过努尔哈赤给儿子们起名字的时候,结合“汉语”文化还是太少了,所以还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名字:

爱新觉罗·德格类。

爱新觉罗·巴布海。

爱新觉罗·阿济格。

爱新觉罗·赖慕布。

这些名字每一个大家都会读,可是背后的意义用汉语来斟酌,却是想不出什么深刻的意义,跟汉语的名字一般有“寓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努尔哈赤给儿子们起名字,虽然在格式上有所改变,大大缩短了,可是字义上却还是和满语有所出入。

所以到了更加亲汉,也更加善用汉文化的清太宗皇太极这里,他就对自己的儿子们的“名字”,跟汉语进行了强大的关联。

比如皇太极的儿子,顺治皇帝,名字就叫做“爱新觉罗·福临”,这个“福临”,就算是汉人一眼都能看得明白的,其寓意自然也也好理解,毕竟自古以来家家户户的百姓都希望“福临门”,在门上贴个“福”字对联。

可皇太极毕竟还没有入关,加上自己也有几个较为落后部落的妃子,所以有几个儿子的名字还是选用的满语,甚至汉译之后还特别长,不过也是皇太极给予后世子孙一个“标准”,那就是大清皇族的名字,也要开始流行“字辈”,几乎就跟汉人一样。

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因此,顺治的孩子们,名字就都是两个字的了,虽然没有编排好字辈,但是却完全可以理解,比如顺治的两个儿子“爱新觉罗·福全”、“爱新觉罗·玄烨”,后者正是著名的康熙皇帝,前者就是跟康熙好了一辈子的裕亲王福全。

也就是说,在大清政权入关之后,大清皇族的命名方式开始巨大的变革,他们完全是倾向于以汉文化为主的名姓制度,这跟元朝数十年的“固执”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康熙皇帝的儿子们,就都是“胤”字辈(后来雍正登基了,为了避讳都改成了“允”字辈)

九子夺嫡中耳熟能详的那几个人:

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

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

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

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

从这种排序和格式上来看,就立即让汉族百姓看到就有一种“亲切感”,而且都是同一个字辈的,就非常好理解了,首先就不会让觉得他们不是一家人,肯定是兄弟,就算有人不知道他们姓爱新觉罗,只看他们的名字,那么一家子人都姓“胤”,这也不难理解,无非就是这个姓比较少见罢了。

从康熙的诸子们开始,清朝皇族的名字命名方式就是“流水线”化了,又因为此前已经有了明朝这种类似的流水线造名(明朝皇族,命名方式是字辈+五行偏旁),所以大家对大清皇族这种名字的格式一点都不难理解,后来的乾隆皇帝给自己儿子们起名字,也是一样的规律。

将大清皇族的这个做法和元朝皇族做对比,就能看出两者的不同,最起码后人说起大清皇族,都能很迅速地知道是哪个人物。

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不像元朝皇族,姓名看起来凌乱不堪,他们一直以来就坚持用“蒙语”作为起名的第一语言,坚持不用汉语,所以蒙语名字在音译之后,就变成了很奇怪的汉子,比如元仁宗的“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这就真的是‬完全‬没有‬汉语的‬逻辑‬可言‬,这‬八个‬字‬组成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汉人‬表示‬那真是‬看不懂‬。

也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元朝对本身的文化还是有着一种迷之自信的,坚持不大量融入汉文化,所以元朝人的名字确实不好记,大家就没有记住几个的,而且是那几个皇帝还好,比如元顺宗、元仁宗,他们还有庙号可以喊一下,可那些没庙号的贵族们,那就真的被人遗忘了。

之所以会被人遗忘,那就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太难记了,后世人看到他们的姓名,都会潜意识排斥,由此可见,文化的共通性很重要,如果文化不共通,那么以后被另一个文化排斥且遗忘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

由此再回到和珅儿子的名字“丰绅殷德”上来,丰绅殷德之所以看起来与“和珅”区别这么大,正是因为和珅的起名还停留在努尔哈赤的那个阶段,虽然也选择起短一点了,可是汉语读起来,还是不能理解“丰绅殷德”具体是个什么意思。

有这种特点的还不是钮钴禄一家,事实上清朝除了爱新觉罗家族以外,大部分的满族、蒙古贵族都还是选择以“满语”、“蒙古语”作为第一起名的语言,然后再选择是否“音译”汉族名字,这可能也和大清皇帝并没有强制他们“汉化”有关。

贪官和珅的亲生儿子为何叫丰绅殷德?

别看爱新觉罗家族纷纷汉化,这也是他们作为统治者,为了更加“亲民”才做出的改变,毕竟整个天下还是汉人为多,他们不能走元朝的老路,但是爱新觉罗家族也想在内部保持一定的“满族遗风”,所以他们会让其他贵族名字不汉化,甚至不可以汉化。

因此在清朝末年,除了爱新觉罗家族以外,其他的满族贵族名字读起来就非常拗口,也令人难懂,后来大清毁灭了,他们被迫蜕去贵族的身份,那时候才开始改名才是难受,因为他们再改汉名字,就完全和原来的名字无关,看起来就像是两个人。

结语:

和珅看起来姓和,丰绅殷德看起来姓丰,两人好像没有关系,但问题是当和珅被抄家的时候,丰绅殷德差点就给自己的“大舅哥”嘉庆皇帝牵连弄死,责任他却是要背的,或许丰绅殷德自己都想过,如果他真的与和珅没关系那该多好。

钮钴禄氏起名在整个大清前后都没有太大改变,一直都是那么独特,所以最后也没有深刻融入汉族社会,再等到他们融入汉族社会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别的、崭新的名姓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优秀作者:真诚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