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明朝能打得过强悍的蒙古兵,为什么打不过清朝?

问:明朝能打得过强悍的蒙古兵,为什么打不过清朝?

自从朱标早亡,病根就落下了。蓝玉是朱允熥的舅姥爷,常遇春是朱允熥的亲姥爷,不是朱允炆的。朱元璋失心疯选了朱允炆,而没选朱允熥继位(按照嫡长继承制,朱标的继承人顺序依次应该是朱雄英-朱允熥,朱雄英既然早夭,那在朱标死后,立皇太孙就应该立常妃的遗腹子,嫡次子朱允熥,而不是庶长子朱允炆),绝对是老朱一辈子犯下的最大错误。朱允炆作为吕妃之子,本来就是侧妃所生的庶子,即使后来吕妃抬正了,也是续弦,而且是在朱允熥出生,常妃和马皇后逝后才抬正,朱标二子嫡庶早就定了。

朱允炆从嫡庶大义而言,得位名不正言不顺;从母系血统而言,文官的外孙,也远不如开平王常遇春外孙尊贵;从香火之情而言,也不如根本不可能得到以明军二代核心蓝玉为首的淮西武将的效忠。所以蓝玉,所有还能打的淮西武将,都会在将来团结在朱允熥周围,在老朱死后威胁朱允炆的皇位,所以他们都必须死!这才是蓝玉案爆发的最根本原因。

明朝的命运,随着朱允炆,Judy两代得位不正皇帝的心虚,迎来可一个大转折。本来武德充沛的大明,最终落得个文强武弱,皇帝要靠太监制衡文官的局面,对外的攻守之势转换之快,衰弱时间之久,能守到崇祯年,已经是老朱和Judy两代皇帝打下的底子实在太厚,足够老朱两父子吹一辈子的结果了,当然,于谦,王阳明,胡宗宪,张居正等人实在太牛也是原因之一。可每次危机解决之后,体制性的根本问题,从来就没得到解决啊。

不是每次遇到危机的时候,都能遇到及格以上的皇帝,合格提供后勤的内阁,懂得打仗的名臣啊。我们看看崇祯朝那群歪瓜裂枣们,被文官忽悠瘸,把所有正确的人全练废,该信的一个都不信的皇帝,只顾党争发财自毁江山的文官,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的武将,得亏老朱葬在孝陵啊,敢葬在十三陵,能让那群笨蛋给气活过来,Judy的棺材板都快按不住了……

如果我们把时间推移回朱标去世那年,当然,如果朱标不死,顺利继位了,当然不会有后来的蓝玉案,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即便朱标死了,如果老朱选对皇太孙,立朱允熥继位,扶上马,送一程,一样可以平稳过渡,只要解决掉明军卫所军制弱化部队战斗力,财源太少,税收太差跟不上社会发展,因噎废食禁海等洪武朝遗留的具体问题,蓝玉案,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照样不会发生,完全有可能把明朝的衰落再延后几百年。

有蓝玉坐镇的明军中央集团在,照样能把所有藩王揉圆搓扁,死死的按在边境。就藩王手里那仨核桃俩枣,指望碰到方孝孺李景隆是指望不上了,回头打南京是打不过的,老老实实按照老朱的设计前进方向,goog good study,day day up,继续为大明卖力吧。

朝廷全靠他们顶在前面充当帝国的第一道防线和前进基地了。刚打完倭寇,就调到九边看大门的浙江兵,和为了经营好自己封地以免背后皇帝发飙,敌人来了打不过还得固守待援等朝廷救兵的藩王,谁干活更出工出力,用屁股想也知道嘛,削藩是不可能削藩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削藩的……

藩王也好,勋贵也好,但凡儿子多的,嫌钱少不够花的,想要多搞点土地人口功劳好分封的,不想被皇帝盯上,就不能内卷,只能紧密团结在大明中央,积极主动响应中央号召,为自己争取更多生存空间,挨着谁打谁,够得着谁打谁,天天挖空心思怎么侵略邻居,当个合格的军阀头子,为大明帝国主义添砖加瓦……

什么蒙古瓦剌鞑靼女真,什么安南吕宋满刺加?我的,都是我的……皇帝你别听那群坏鬼书生贪财败家玩意儿的,只知道给自己捞钱买地,把农民全变成佃户……造支舰队得砍多少木头铸多少炮啊,大军去趟中东容易嘛?不能只花钱赚吆喝嘛,总得收点保护费……不是,总得签点平等条约收点关税补贴补贴您家用嘛……

用这群能打能抢能占地盘的藩王勋贵集团制衡文官集团,不要比太监太好用。

可惜本来该发生的一切,随着马皇后朱标的早逝,洪武大帝晚年日渐残暴,连施昏着。中华失去了延历史正轨发展,进化成为近代国家的窗口期,反向倒退。

朱元璋的伟大而狭隘再次证明了即使再英明神武,他毕竟只是个凡人,是人就会犯错,而他所犯的错误,积累起来,让他亲手建立起来的强盛帝国,开局即巅峰,却在他死后就开始慢慢的滑向了深渊,先天不足在祖宗家法这四个字面前,谁也无力阻挡。即便一直有惊才绝艳的能人志士一次又一次力挽狂澜,也只能延缓明朝滑向深渊的速度,未能逆转大势。明朝并不是打得过蒙古打不过女真,而是本来文武双全砍了自己一条腿,藩王勋贵文官鼎足自己练废了两根柱,内卷了300年,是打不过女真还是打不过饿到造反的李自成?悲哀得很,是在座的都是爷,谁都打不过。

女真是像蒙古一样,天生的敌人吗?才不是。是边军为了自己的地位,多得点军饷军功,自己把自己建立的卫所推到自己对立面,还养寇自重,养出来的一只吞掉自己的虎。

优秀作者:我是查理就姓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