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为何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
“朱三太子”的实力,是一个可大可小,且能根据形势变化而变化的未知数。
听起来好像十分玄乎,怎么会有如此随意的实力呢?但实际上,历史上的“朱三太子”,还真是如此。
之所以会这么说,就得从“朱三太子”的由来开始说起。
首先,朱三太子是谁?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标准答案,要是非得找一个确切的回答,那么就是,所谓朱三太子,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儿子。
但是究竟是哪个儿子,这就不一定了。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崇祯皇帝一生一共有七个儿子,除去早夭的那几个,最终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
这三人,分别是长子(序齿)朱慈烺,三子(序齿)朱慈炯,以及四子(序齿)朱慈炤。
其中,朱慈烺在出生次年,就被封为了皇太子,但原本是大明下一任皇帝的他,却在十五岁那年,遭遇了人生的巨变。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京城,而在城破前夕,曾有大臣建议崇祯,让太子朱慈烺南迁监国,但崇祯考虑良久,最终选择拒绝。
到了当年三月,城破,崇祯帝自缢,而在自缢前夜,崇祯将朱慈烺、朱慈炯以及朱慈炤,秘密送到成国公朱纯臣处,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朱慈烺兄弟三人能活下去。
但可惜的是,没过多久,这三兄弟就被交给了李自成。
不过,虽说李自成当时没有将朱家三兄弟杀掉,但是仅一个月后,也就是李自成东征吴三桂期间,这三兄弟就失去了踪迹。
具体去了哪里,究竟有没有被杀,尚无确切记载。
但根据一些流传下来的史料显示,据说当时李自成和吴三桂谈判,最终将这朱家三兄弟交给了吴三桂,不过这个记载,真实度存疑。
总之就是,太子朱慈烺,以及他的两个弟弟就此失踪。
不过,在数年后,已经失踪的朱慈烺,却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并且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怎么回事呢?这就得说说清朝初期的“南北太子案”了。
顺治元年,京师流传朱慈烺现身,且有前明官员辨认称不假,因此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自然也被清廷得知。
清廷得知后,随即就将这个所谓的朱慈烺擒拿,而这一消息传出,极大刺激了反清义士。
比如当时凤阳有个叫张三的人,就纠集一帮人扬言要救出“太子”,且当时应者颇多,很快在当地形成一股势力。
面对这种情况,清廷玩了一个花招。
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考虑到不能直接杀掉所谓的朱慈烺,就想到一个主意,他派出前明归顺清朝的官员,要他们公开去辨认,去看一看这个太子到底是不是朱慈烺。
多尔衮的意思是,如果是真的,那就“恩养”,如果是假的,那就杀掉。
而这些官员,当然清楚多尔衮想要什么结果,因此在装模作样的辨认之后,回来均声称,这个所谓的朱慈烺,是假的。
于是,多尔衮借坡下驴,当即就将“假太子”处死,之后,又将参与营救太子的相关人等,一一擒杀。
这便是当时的“北太子案”,有说法认为,这个太子极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烺,只不过被多尔衮找了个理由杀了而已。
而南太子案,和这个如出一辙。
明朝灭亡后,南明政权建立,而在顺治二年,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萁密报弘光帝朱由崧,说是在浙江,发现了太子朱慈烺。
对此,朱由崧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因此就派太监去将此人接来,并加以辨认。
但这么一来就出现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朱慈烺是真的,那就对朱由崧的地位会造成影响,所以,底下的大臣也相当上道,一口咬定,这太子也是假的。
最终,这个被认定为假的太子,也被南明政权处死。
而南北太子案,在当时传播甚广,不少人都知道这两件事,正是由于朱慈烺已经被“官宣”死亡,并且还死了两次,所以,再打着太子的名号反清,自然就不好使了。
因此之后,那些反清的义士,就不能再用明朝太子的名义起义,只能再琢磨出一个新的名号出来才行。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朱三太子应运而生。
而朱三太子究竟是谁,其实并没有定数,有部分反清的义士,利用的是崇祯皇帝的第三子朱慈炯的名义。
比如在康熙时期发生的杨启隆案,其就是自称自己是朱慈炯。
还有一部分人,则把当初崇祯自尽时,托付给他人的三个儿子中,最小的那个朱慈炤,也认定为朱三太子。
比如同样是康熙时期,漳州人蔡寅用的就是朱慈炤的名头。
甚至,还有另外一部分人,则打的是崇祯皇帝第五子朱慈焕的名义,这个说法流传最广,《清稗类钞》中就记载了一个叫王士元的人,极有可能是朱慈焕。
并且这个说法,也被近代的一些电视连续剧所引用。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崇祯皇帝就封过一个太子,那就是前文提到的朱慈烺,而崇祯也不是托塔天王,自然他的儿子里,也就没有什么“三太子”的说法。
因此,不管是朱慈炯也好,还是朱慈焕,亦或是朱慈炤,都只不过都是一个旗号和一个名义,真正是谁,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名号背后的意义。
所以,正如前文所说,朱三太子具体是谁,并没有标准答案,谁都可以是,谁也都可以不是,总之只要是崇祯皇帝的儿子就行。
其次,朱三太子的实力到底如何?
对于朱三太子的实力,这个同样是没有一个确切的定数。
道理很简单,前文也提到,所谓朱三太子,都只不过是那些反清复明义士的一个旗号,这种旗号的意义,就是起到“师出有名”这个效果。
就好比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是,打出了“公子扶苏”这个旗号的性质类似。
所以,要问朱三太子到底拥有多少实力,那就得看具体是哪一拨反清复明义士在使用了,使用者不同,其实力大小就不同。
以朱三太子活动最频繁的康熙时期为例,其实力大小就区别很大。
比如前文提到的杨起隆,他是在康熙十二年时,以自己为朱三太子朱慈炯为由,在京师宣布起义,据记载,当时他的属下,多达千余人。
这其中,不仅有三个得力助手,即齐肩王焦三,护驾指挥朱尚贤,阁老张大(三人官位均为杨起隆所封),另外,还包括京师的部分游民,以及八旗叛奴等。
这些人在杨起隆的组织下,不仅成立了“中兴官兵”,甚至还制定了年号为“广德”,总之也是初具规模。
并且,这帮人的首脑人物约三十多人,经常聚在一起商讨起义细节,结果在某次开会时,被人举报,遭到清军围捕,不得已就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提起宣布起义。
但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焦三、朱尚贤、张大这三人连同数百名属下,均被缉拿,并遭到清军磔杀。
至于杨起隆,则侥幸逃走,之后多在陕西一带活动,最终在数年后被杀。
而在杨起隆被杀之前,在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一个人自称是杨起隆,并宣布起兵,麾下聚拢了数百人,但最终被清将图海击败,后将其缉拿后找人辨认,确认此人是假冒,并非真的杨起隆,所以也是杀了了事。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就能看出,朱三太子的实力是“动态”的,大小不一定,而除了像杨起隆这样稍微具备规模的,还有仅几十人的。
同时是在康熙年间,在康熙皇帝某次南巡之际,杭州一带有一个姓金的和尚,拥立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翁称朱三太子,并召集了数十人,计划在康熙南巡中实行刺杀。
但结果,由于准备工作出了问题,导致在康熙一行人经过时,发炮不鸣,不仅未能刺杀成功,反而悉数被抓,最终一一被杀。
还有发生在山东汶上县的朱三太子案,则是一个没有谋反,反而被杀的例子。
康熙四十七年前后,有密报称在山东汶上县,有一个老者,极有可能是崇祯的儿子朱慈炯,之后当地官府第一时间将其缉拿,严刑拷问下,该老者供认,自己就是朱慈炯。
据他所说,当初是在李自成败退之后,一路辗转流离,先后到过河南、安徽、浙江,最终来到山东,并在此隐姓埋名生活。
他还供认,自己的几个儿子,名字的字辈为“和”,末一字则为“土”部,而这恰好与当初明成祖朱棣这一脉的字辈完全吻合。
因此,在康熙皇帝多番审查之后,得出结论,此人是真的朱慈炯。
但得出结论后,却让康熙犯了难,如何处置此人呢?按照他的意思,肯定是想杀了,但是他曾公开表示,一旦寻访到明朝皇室后裔,为体现大清朝的“仁爱”,会对前明宗室恩养。
因此,直接将其杀了,这就意味着自己打自己的脸,但不杀,康熙又不放心。
最终,康熙仿照当初多尔衮处理北太子一案的方式,即对外宣称,这个老者,并不是真的朱慈炯,而是一个假冒朱三太子之人,因此,按律当斩。
可怜这个朱慈炯,一辈子隐姓埋名安分守己,从未干过谋反之事,却在晚年之际,不仅自己被杀,其儿子、孙子也全部抄斩。
而他这个朱三太子,则属于没有一点实力的那种。
当然,康熙时期所发生的朱三太子案中,同样也有实力强大的组织,比如在康熙十六年,由福建漳州人蔡寅组织的那次起义,实力就相当雄厚。
根据记载,当时蔡寅也是自称为朱三太子,打出旗号后,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因此吸引了大量部众,人数一度达到了数万人。
这个实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在具备一定实力后,蔡寅将部众组织训练,并命令部众头裹白布,对外宣称为“白头军”,此外他还有一部分海上的部众。
正是因为实力不错,蔡寅在在当时还与郑经联合,一度给清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但最终,实力雄厚的蔡寅,起义也没有成功,史料记载他是被海澄公黄芳世所击败,本人也被诛杀。
另外,在康熙四十六年的十一月,江苏太仓州与浙江四明山同时发生了两拨起义,首领均自称自己是朱三太子,两拨人加在一起,也有个数万人。
上述的蔡寅,以及发生在康熙四十六年的那两拨起义,应该算是康熙年间,朱三太子案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但这些起义,都在清军的围剿之下,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从这几个大大小小的朱三太子案中就能看出,朱三太子的实力,确实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未知数,具体大小,则跟打出这个旗号的组织者有直接关系。
那么,朱三太子为何只折磨了清朝三代皇帝,在雍正时期乃至乾隆时期,所谓的朱三太子就销声匿迹了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朱三太子,并不能长生不老。
换句话说,不管那些反清复明的义士,打出的朱三太子究竟是用的崇祯哪一个儿子的名号,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朱三太子慢慢也会老。
即便是当初崇祯的几个儿子侥幸活了下来,但按照年龄去算,到了康熙中后期,都已经是一个老人了。
比如崇祯的第三子朱慈炯,他生于1632年,而按此时间,在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假设 他还活着,那他就已经有75岁了。
哪怕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同样也有七十多岁。
这个年纪,尚且还有利用其名号的可能性,但到了雍正登基时的1722年,两人按时间算都近百岁的人,可利用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毕竟,用一个百岁老人组织造反,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再之后就更不用说了,二人从出生都过了百余年的时间,这按自然规律都入土为安了,因此再用这个朱三太子的名号,更让人不能相信,也没有号召力了。
所以,从雍正时代再往后,虽说民间一直都有各种起义,但基本上没有人再使用朱三太子的名号。
至此,朱三太子彻底消失在历史舞台之中。
综上所述,朱三太子的实力,是根据反清复明义士的规模大小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就会有时候大和有时候小,而之所以在雍正之后没有朱三太子再出现,主要是这个名号已经过了“有效期”,再也没有可使用的价值了。
经常看清朝电视剧的朋友,或许对一个说法不会陌生,那就是朱三太子。在清朝的历史上,朱三太子的传说就如同一个幽灵一般,困扰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直到乾隆时期,仍有一些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起义。那么,朱三太子为何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呢?其实,朱三太子一直没有找到,这是清朝高层的一块心病。
优秀作者:史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