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上海吗?去过上海之后觉得上海怎么样?
上海到底怎么样,说说我的看法。我是1996年大学毕业到上海来的,本来在老家西安找到了几个单位接受,但都是跨部就业,也就是说机械部所属的高校毕业生到其他部所属的单位就业,要交5000元跨部费,大概现在是没有了吧。大学的老师介绍了一家上海的国营单位,专业对口,并且落实户口所以就来到了上海。毕业送别时同学送到了火车站,为了祝福在火车站买了一根皮带换上,主要是皮带的带头上有我名字的一个文字,一个人带着同学的祝福,憧憬到了上海。在火车上上了个洗手间,由于皮带的带头比较松,带头,皮带上挂的钥匙扣通通掉进了马桶滑到了铁轨,记得那是夏天,只能把衬衣拽出来,手插在裤兜中拎着裤子到了上海。本人农村出身,没有旅游过,除过上大学的城市外基本上是哪儿也没有去过的农家小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钱,来上海的气候兜里总共就50元。
到了上海火车站,也没有发现上海有多么的特别,两节的公交车哼哧哼哧慢慢地行驶着。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只知道单位的地址,不知道到哪儿坐公交车。按照北方人的习惯,把人的称呼叫的大一些以示尊敬,所以在广场找了一位大叔级的人,“大爷,大爷,广中路怎么走,坐几路公交车?”让我惊讶地是,人家白了我一眼,一句话都没有和我说。我当时蒙圈了,怎么回事呀。后来又找了一位大叔,还是大爷大爷的叫,这位大叔倒是开口啦,“广中路?”我喜地连连点头,态度更加的谦卑,心想还是好人多!还没有回过神,大叔拿出了一张纸,上面写着,问路2元,顿时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头上。由于一直在中西部长大,对上海的文化,习俗全然不知。当时我也是礼貌的谢绝了,实际上是不舍的花那2元钱。说心里话,那时心是拔凉拔凉的,人怎么会是这样。再后来,一个人拎着箱子,被褥等行李在广场的招牌上找。还好,总算找到了要去的地方,下来排队上车就是个大问题,当时也排队,车到了以后立马就乱了,人们争先恐后的挤上车,就是排队到了我我也上不去,主要是行李太大,没有办法,就一辆辆的等,早上10到的上海,大概是等到中午吃饭时节人不是很多的时候终于挤上车,那也是汗水连连。在1996年的北方,好像从来没有挤公交的情况。上车以后,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但车上还是非常的拥挤,那个年代的人都经历过的。自觉的将行李放在公交车驾驶员右侧中间发动机的位置,以便不影响其他人上下车,第一次到上海尽量的礼貌,周全。皮箱就靠在一个座位的旁边,那也是我能找到的最合适位置了。
坐在皮箱旁边位置的看起来是一位中年上海女人,直到现在我依然依稀记得,烫的很蓬松的金黄的卷发,身上穿的看起来像睡衣一样的一套衣服。一边用脚将我的皮箱往边上踢,一边嘴里说着什么,从她鄙视的眼神来看,估计是乡下人,巴子之类的话吧,这也难怪,那个年代的我们,到上海的气候,比现在的农民工穿着还要差一些。当时上海人都讲上海话,我自然是听不懂,只能一只手抓紧扶手,一只手扶着箱子,一句一句说着对不起对不起。那个时候上海人排外也很正常,因为外来人很少。上了车没有轻松几分钟,一个新的问题来了,到哪儿下个啊?虽然知道是那一站,可当时公交车报站名都是上海话同样是一头雾水,听不懂。当时就有点着急,小心谨慎的问身边的一位老人,广中路哪儿下车,还是大爷大爷的叫着,同样的,我的询问没有任何回音。现在想想那时倒是很有意思。到了广中路站,那位老年人还是用手推了推我,做了一个示意下个的动作,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下了车,也不知道还有多远,就一直顺着广中路走到单位。单位倒也是不很远。半个小时走到了。到门卫登记,门卫听说是单位分配的大学生,非常热情,周到,顿时心里温暖了很多,像是到家一样的感觉。
后来一直在上海生活,再后来公派去了日本,再后来自己创业,有了自己的公司,工厂。1999年找了一个上海老婆。也算是小有成就。
在上海生活了20几年,当自己也已上海人自居的时候,才多少懂得了上海人和上海这座城市。
上海人不爱打扰别人,也不喜欢别人打扰。不像其他地方的人见面熟。初次见面都比较谨慎。所以看起来不够热情。上海人在经济上算的比较清楚,有时看起来比较抠,实际上是会过日子。上海人交友比较谨慎,只和谈得来的,自己喜欢的人交朋友。上海人比较看中自己的权益,做事,投资等以前要讲清楚,不会说做就做,出了问题再说,上海人不会这样做事,所以有些人说上海人小气,格局不够大。上海男人做做家务很正常,没有大男子主义,家里比较民主。上海女人实际大多比较顾家,相对独立,她可以指责自己的男人,其他人了不要跟着指责,小心你成了指责的对象。上海人比较讲究情调,有小资的情怀,不论经济状况,生活相对比较讲究一些。上海人不论男女,对自己的年龄比较介意,叫年轻了很开心,叫老了就有点麻烦。中年男人称呼阿哥,老年男人称呼,丫叔都不会错。中年女人叫大姐不会错,老年女人称呼阿姨没错!
你是什么时候去上海的?
优秀作者:无名顺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