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问: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我用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为例,来说明一下锦州作为军事上的必经之地,为什么不能绕过,为什么必须要打下来的原因。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但在举锦州的例子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一个问题,“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和必经之路有什么重要特征,导致了军事作战必须占领,而不是绕过去?

1、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的特征

放眼中国军事历史,有很多军事上的必经之地或者说叫必经之路,比如扼守关中平原的四关:西边的大散关,南边的武关,东边的函谷关(东汉后为潼关),北边的萧关。

这四大关是重要关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连通着中原,关中,西域这三大区域。如果能同时占领,则可以将中原、关中平原、西域三点连成一线;如果被敌方占领,那这三个区域就被分割成三块。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以突破函谷关(潼关)为例,则可以向东到达中原大地;以突破大散关为例,则可以向西挺进西域;同时守住这四大关口则可以守住关中平原的千里沃野。

这些关口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皆处在群山之间的峡谷中,背靠是大山,关前常有河流。正是这种特有的地形构造,守方可以以逸待劳地阻挡途经此地的敌方军队,成为严防死守的重要军事战略要塞。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而这四关的形成过程,当然是必须追溯到抵制构造形成时期,但最重要的还是历史进程中,各朝代对于这些关隘的修缮、维护,以及围绕此关隘所建立的物资、交通、制造、仓储、供应保障等系统。

比如一个军事必经之地的形成,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会以该地为中心,修建途经此地的公路运输系统,会在此地建设供应驻扎军队吃喝拉撒的供应链系统,会在此地建设储备粮草的仓储系统,会在此地建设兵器的制造系统等等。

这几大系统,才是此关隘被看中最重要的原因。

2、为什么不能绕过这些军事必经之地/必经之路?

这是一个很想当然的问题,完全是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去看古代的军事战争问题。那么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没法绕过这些军事必经之地。

古代攻城拔地的军事行动,往往会经过少则2-3月,多则6个月以上的战略战术谋划工作,这其中包含了战略目标、总出征人数、各兵种人数及战术配合、行军路线、粮草辎重、后勤保障等等。这些工作都会在部队开拔之前写进军事部署中,到每个阶段按部就班的执行。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单就行军路线来看,攻击一方一定是选择了最优的进军路线,这其中就包括行军途中某些必须要攻克的军事必经之地。

一旦攻克这些军事必经之地,不仅可以在战略上占得先机,为下一个阶段进军计划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利用围绕该地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成熟的系统,加快行军计划和进程。

与此同时,古代的军事行动,往往并不是单线出击,而是几路兵马同时进军,总战略部会约定一个共同的期限,命令几路兵马限期在某地会合,进而形成合力继续下一个阶段的军事行动。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所以,一支部队的行军路线中,即使会有军事战略上的必经之地,也会厉兵秣马地攻克下来,以便能够按照既定战略部署到达指定会合地点,同时确保自己这一路的后勤补给不会受到干扰。

那么反过来,一旦选择绕过这些军事必经之地,势必会带来如下的后果

第一,绕道必然影响行军时间,最终影响到达集合点时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如果绕道可能是半个月,甚至个把月以上的行军延迟时间;第二,绕道必然增加粮草等物资的支出,同时延长粮草供应的周期,让整支部队面临物资供应短缺的危险,进而影响军心;第三,绕道一定会影响其他几支部队的战略协同性,影响下一个阶段的战略推进计划,进而整个战局的走向。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这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军事战略推进过程中遇到必经之地时,即便是地形地势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冲,也会留下充足的时间,尽力攻克下来,而不是绕更远的地方去。

3、举例说明:为什么解放战争中必须攻下锦州,而不是绕过锦州?

在辽沈战役发动之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被东北解放军分割包围,仅仅占据着沈阳、长春、锦州、四平等几个重要的城市,做困兽状。东北的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已经率先解放。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而蒋介石也有意组织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展开决战,那么决战的关口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到底是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地方同时展开,还是重点围攻“围点打援”?中央和东野主帅在“攻锦”还是“攻长”的战略上产生了分歧。

这里就需要好好地说一说“锦州”这个东北的门户了。

锦州的西南面是进入华北地区的山脉,锦州的东北方向是开阔的东北平原,所以锦州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枢纽。国民党军占着,东北就可以和华北连通;解放军占着,就可以切断东北和华北的联系,锦州可谓是谁占谁得利,其军事战略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所以,打锦州就会加速东北战局的变化。

因为打锦州之前,东北战场几乎是僵局,国民党军守着重点城市不出来,东北解放军打不进去。以长春的国民党守军为例,郑洞国命令部队,无论解放军再怎么攻城,就是不出来正面对抗。

林帅也没办法了,不打锦州,东北问题解决能拖到1949年去。打锦州是上去就掐脖子的打架方法,国民党军被掐脖子,解放军也是破釜沉舟,对国共双方都是这样。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西柏坡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帅则认为,部队南下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着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

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所以,解放军从这个角度来看,锦州是必须打的,也是必须打下来的,根本不存在绕过去的可能性。因为一旦绕过去,就可能使我东北解放军成为孤军,国民党军队可以畅通无阻源源不断的,从华北平原把军队抽调入关,使我东北解放军陷入被动,东北战局出现变数。

而一旦锦州被解放军攻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海上孤立无门,被我东北解放军围困在东北的各大城市中,分而歼灭,这会大大加速东北全境解放的进程。

东野严格执行了西柏坡“攻锦”的计划后,果不其然只用了不到2个月,就结束了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我想,通过“攻打锦州”这样一个军事必经之地,而不是绕过去,就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优秀作者:文西叨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