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乐亭县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问:乐亭县最大的魅力是什么?

一、源远流长的乡音古韵

  历史上,乐亭有“燕东天府”之美誉,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达兴旺和艺术事业的飞跃发展,闻名于世的乐亭大鼓、乐亭皮影就发祥于这个海隅小县。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于清代中叶诞生在乐亭县,盛行于冀东广大地区,在北京、天津、承德和东北三省亦有相当大的影响,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分 “上”、“凡”两个腔系,庄严里兼有优美,委婉中包含古朴。板式完备,句式简练,调式、调性转换灵活,是鼓曲类中发展的相当成熟的一种说唱音乐,具有浓郁 的地方特色。

  清代中后期乐亭县的社会环境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乐亭大鼓的发展都十分有利,不仅引导了富家大户的超前性要求,同时 也激发了劳动人民超前性的创造精神,这种超前性的需求关系,使业已成熟的乐亭大鼓艺术很快形成了犹如蛟龙入大海,干柴遇烈火的发展势头,众多的艺人虽然声 腔各异,演唱风格独树一帜,但被行内外推崇、肯定的共有九家十八种,因此被时人总结为“九腔十八调”,而九腔十八调只不过是经过艺人与群众在长期的流演过 程中筛选出来的部分唱腔,在以后的演唱实践中,艺人们巧妙地运用板眼、速度等变化技巧,结合移宫犯调,扩板加花等作曲创腔手法而进一步丰富乐亭大鼓的演唱 艺术。

  二、鲜明浓郁的艺术特色

  乐亭大鼓在其发展进程中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两张铁板一面鼓、连珠板、鸳鸯 扣,各种板花娴熟多变,令人眼花缭乱。优美的唱腔配以悦耳的鼓板和悠扬的三弦,真可谓悠哉!妙哉!而精巧炼达的唱词对表达主题,渲染场景、烘托气氛、增添 故事情趣、调动听众情结起着主导的作用。

乐亭大鼓的发声、吐字、行腔、归韵要求字正、腔圆、韵满、味足,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恰当,鼓板合 宜;演唱功夫要达到吞、吐、撒、放、巧、俏、蹦、跳,演唱效果讲究有声似无声,无声胜有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起调毕曲遵循黑、红、撇、碰、抢、闪、 堆、垛等法则,各种板式唱腔有种种鼓头鼓尾,还可口语起调口语毕曲。

  诗、词、赞、赋是乐亭大鼓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性文体,它主要出现于长篇书目之中,起着总结、概括、启示、形容和充实故事梗概的作用,在演唱长篇书时,这类形式的出现往往能使故事情节得到画龙点睛般的升华。由于它们的结构功能不同,用场也不一样。

  乐亭大鼓的表演讲究美、怒、甩、打、诌,说书的一张嘴演绎千古兴衰、悲欢离合、人间百态、万种风情,生、旦、净、末、丑,风雨雷电、虎豹狼虫,装狼像狼、装虎像虎,真可谓:世上生意好做,唯有说书难习,装文扮武我自己,就像一台大戏。

   乐亭大鼓的伴奏乐器——三弦不仅音色音量极具变化,表现性能强,而且伴奏说唱音乐特别贴切和谐,最初以《清平歌》为基本板腔的演唱艺人,首先配用了三 弦,后来人们趋而效仿,乐亭大鼓就是在此基础上完善而成。在马立元的《中国书词概论》中有这样的记载:'清初年,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 时,乡村中也流行着散曲之类的小调。后来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而加以改正,使其韵调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有不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 随着乐亭大鼓唱腔音乐的逐步发展完善,伴奏体系也日臻成熟,在演唱实践中 ,要求伴奏效果托腔保调,其技巧有、弹、挑、分、扫、压、粘、搬、揉、扣、滑。抒情时缠绵细腻,如泣如诉;激越处慷慨激昂,威武雄壮。

  传统的乐亭大鼓伴奏琴师大都为盲人,他们功底深厚,造诣非浅,有的人下手不弹也可出音,甚至有时演员嗓子不太好使,经他们伴奏便顿觉越唱越轻松,伴奏时弦随腔走,音伴话出,有时更能以弦代唱、领音行腔,尤其自弹自唱的绝活足见功底。

  三、痴心追求的大鼓艺人

   演唱、伴奏相得益彰,珠联壁合,使乐亭大鼓更加羽翼艳丽、血肉丰盈。也正是因为当年大鼓艺人温荣发明了铁板,后随皇粮庄头崔佑文进京贡奉,入王室献艺, 深得王爷欢欣,并亲自定名“乐亭大鼓”。温荣又将鼓、板、唱腔、伴奏、道具等做了系统的定型,并将流派繁多、组织紊杂的众多艺人一统门下,立门户为“清 门”,从艺者号称清音子弟,宗谱共分十个辈份,即: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才使乐亭大鼓得以薪火传继,文脉绵延。

  乐亭大鼓 作为一种具有几百年文化积淀的民间文艺形式,传承至今,靠的是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发展完善,像最初定型乐亭大鼓这种艺术形式的温荣,后继的陈活埋、齐祯, 还有近代的韩香圃、靳文然等人,这些前辈艺人将乐亭大鼓艺术当作一生的追求,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而当年韩香圃放着掌柜的不当却千方百计的从艺说书,那段颇 具传奇色彩的经历,没想到几十年后却一下子影响了两个人——那就是他的儿子韩志学和儿媳王立岩。

  韩志学、王立岩夫妻俩是东路大鼓的嫡传弟子,已近古稀之年还把从亲朋好友中拼凑来的16万元钱,投进了乐亭大鼓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出版了一套河北乐亭民间艺术精粹“乐亭大鼓VCD光盘”。

   王立岩为乐亭大鼓的发展倾尽了全力,早在1984年她就患了乳腺癌,并且已经扩散转移,经过痛苦的放化疗,她硬是凭着乐观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的劲头与病 魔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这时候,大鼓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正是因为有了大鼓的支撑才使她沿着自己心爱的艺术之路坚强的活下来。2000年她又一次因心脏病 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可是为了弘扬乐亭大鼓,病愈不久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中。

  几十年的从艺道路,使这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伴随着乐亭大鼓走过了许多坎坎坷坷、风风雨雨。他们为了弘扬乐亭大鼓艺术而矢志不移的精神,更是深深感染着每一个知道他们和熟悉乐亭大鼓的人们。

  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乐亭大鼓事业,乐亭大鼓艺术通过他们的才华播洒到了千家万户,他们热爱乐亭大鼓,更热爱家乡乐亭,西路乐亭大鼓代表人物靳文然的主要传人肖云霞就曾多次放弃进省城工作的机会而留在家乡,留在乐亭,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乐亭大鼓事业的真谛。

   马头营镇马头营村,住着一位92岁高龄的老艺人肖春林,年轻时曾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艺界奇才,唱腔威武、气质豪迈,素有活“张飞”之称,但是艺术的精湛并 没有换来生活的安逸,解放前,动荡的社会使肖春林辛苦辗转、苦不堪言,直到1947年,家乡分了“青苗”,肖春林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土地,心潮澎湃的肖 春林真切地感受到,只有用大鼓演唱才能表达出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于是,他的鼓板更多的为革命和建设而击响。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和大鼓艺人,通过深刻的继承和科学的扬弃,使乐亭大鼓得以全面的继承和发展,在内容、题材、演出形式、伴奏形式等几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之路。并在各级各类演出中获得殊荣,乐亭大鼓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着乐亭文化的潮流。由于乐亭大鼓音乐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50年著名艺人郑 运来应沈阳音乐专科学校之邀,专事教授乐亭大鼓,为我国高等音乐学院的民间音乐教研工作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王树彬历经30年编纂的35万字的乐亭大鼓资料 等待出版。乐亭大鼓条目还被录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曲艺志》。

  土生土长的乐亭大鼓往往被人们认为土的掉渣,难登大雅之堂。在王立岩的 带领下,它不仅走出了乡野,而且还被外国人所热衷。2002年,王立岩带着乐亭大鼓艺术走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来自欧洲冰岛的外国友人进行了艺术交流。 在北京和平宾馆,日本友人听了她的演唱之后更是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四、亟待抢救的民族瑰宝

  乐亭大鼓的繁荣和发展同浓厚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人们钟情和热爱发祥于自己这片沃土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一鼓二板三根弦,一弹一唱,田间地头,劳作之余,满是泥土的双手拔弄着三弦便开始说古论今,就连炕头上哄着小孩的大嫂也会地道的哼上两口儿。

   乐亭大鼓深深扎根于民间并且日臻完美,形成了广袤的流行地带,成为中国有名的曲种之一。然而,当今社会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文 化形态异彩纷呈,那种遥远的在慢节奏中寻求品味儿的感觉已经减弱,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存价值的新定位,勿庸讳言,乐亭大鼓这一传统艺术 形式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据统计,目前共有乐亭大鼓艺术人200余名,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也都在40岁以上,而且随着演出市场的低迷而日 渐减少,目前尚在苦苦支撑乐亭大鼓演出局面的艺人寥寥无几,因为微薄的演出收入已满足不了他们各自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大部分老艺人只能靠子女的赡养费维 持生活,乐亭大鼓如此困难的生存环境,使许多有志于乐亭大鼓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乐亭大鼓的传承已现危机。

  抢救大鼓,让它焕发青春!这是老艺术 家们衷心的期盼,也是乐亭大鼓发祥地50万人民的心声。乐亭大鼓是乐亭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给咱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绝不能让它毁在现代人的手中。 乐亭大鼓举步维艰的状况,老艺术家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等待是没有出路的,就

优秀作者:yyanxux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