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问: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不仅按兵不动,并且雍正一道旨意,他就乖乖地回来了,为什么会如此呢?主要是雍正早就布置好了一切,他老十四就是想动也动不了了。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老十四胤禵,是康熙皇帝的第十四子,史料记载胤禵自幼聪明伶俐,并且长大后更是才能出众,就连他的九哥胤禟,都曾评价他为“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从胤禟对胤禵的高度评价中就能看出,胤禵在才能方面,是不次于他的其他兄弟的。

并且,在康熙晚年,由于西北发生战事,康熙皇帝更是亲自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命其带兵平定准噶尔,随后在西北,胤禵顺利完成驱准保藏的任务,为西部边疆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就是这么一个能文能武之人,却在康熙病逝之后,并且还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对于雍正的继位,不仅按兵不动,最终还被雍正一道旨意召回了京,乖乖的当了一个看坟之人。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局,主要是雍正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导致老十四被死死卡住脖子,因此即使有心反对雍正,但也无能为力。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老十四和雍正皇帝,其实是一母同胞的亲哥俩。

两人的生母,均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也就是德妃,但虽说是亲哥俩,不过两人的关系,打小就十分一般。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两人成长的环境大不一样。

雍正出生时,其生母乌雅氏地位较低,加上清朝当时后宫的制度中,要求生母不能抚养自己的儿子,所以,雍正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之处,由佟佳氏进行抚养。

而等到了胤禵出生时,清廷后宫的制度有所改变,并且乌雅氏已经正式晋封为德妃,所以,胤禵得以从小跟着母亲生活。

而这就造成了,原本是亲哥俩的雍正和胤禵,由于童年时就很少在一起生活,本身就没什么感情,同时长大后更是分开居住,也就更没有了建立感情的机会。

所以,在康熙晚期的“九子夺嫡”期间,二人才会分属不同阵营,各自为战。

而我们都知道,九子夺嫡,是康熙晚期一场时间跨度漫长的嫡位争夺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康熙的几个儿子各显神通,纷纷为争夺嫡位进行明争暗斗。

不过在最开始,雍正并没有直接参与,而是选择了冷眼旁观,因此让当时争得火热的皇子根本没有把目光投在他身上。

那么,原本冷眼旁观的雍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皇位有了想法的呢?

准确地说,应该是在原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除之后。

胤礽二次被废之后,意味着他再无翻身出头之日,而在胤礽失去成为储君的机会后,排在雍正前面的竞争者,仅剩下皇长子胤禔和皇三子胤祉。

紧接着,皇长子胤禔又因为魇咒太子胤礽,意图谋取帝位一事被康熙圈禁,这就意味着,比雍正年长的皇子,只剩下老三胤祉了。

这样一来,雍正争夺嫡位的成功几率无疑就增加不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有了争夺嫡位的心思。

不过,即使是局面到了这种程度,雍正还是十分谨慎,当时他有个心腹叫做戴铎,给还是皇子的雍正写了一封信,信中就陈述当前局势,并极力劝解雍正参与到争夺储君之位的队列之中。

并且,在信中,戴铎给雍正提出了三点建议,分别是培养和壮大自身势力、与朝廷的官员搞好关系,以及让他格外注意在康熙面前树立良好形象。

更重要的是,戴铎还给雍正提出了四字谏言,即孝、诚、和、忍,这意思就是说,在康熙面前要孝顺,并且要诚实,同时在朝堂上谁也不得罪,以和为贵,最后就是忍耐和低调,静等时机成熟。

这几点建议,让当时的雍正深以为然,不过,虽说戴铎的建议已经是面面俱到了,但雍正还是回信称自己毫无夺嫡之心,表示自己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闲散王爷。

但嘴上这么说,身体却很诚实,雍正也明白当前的局势,如果他不争夺嫡位,将来未必会有好的结局,况且当时的局势也确实对他有利。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雍正算是正式参与到了“九子夺嫡”之间。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当然,他对于戴铎提出的建议,还是比较遵从的,尤其是忍耐低调方面,雍正可以说是做得堪称完美。

比如在当时,雍正常常以“天下第一闲人”自居,对于自己的诸多兄弟,雍正均是保持和气相处,而对于父亲康熙,雍正则是尽其所能的表现出诚孝的品质,这就让康熙对他愈加赞赏和信赖。

除了对内示好,以博得好感之外,雍正在对外方面也没闲着。

他通过康熙的信任,获得了不少外出办差的机会,比如清查京、通两仓,又到地方上办理政务等等,而趁着这种机会,雍正结交了不少身居要职的官员。

像湖广提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商州知州觉廷正等等,均是雍正在办差期间结交的人,而这些人,在日后均成为了雍正的得力助手。

而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隆科多,隆科多和雍正属于是亲戚关系,其姐姐为抚养雍正长大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也正是在这层关系的加持下,雍正才得以在后来顺利的将隆科多从“八爷党”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中。

总之,雍正一方面不显山不露水的低调做人,一方面则是暗中继续自己的力量,到了后期,他文有戴铎,武有年羹尧,更有隆科多助阵,加上他的铁杆兄弟十三阿哥胤祥,在这些人的合力帮助下,最终成功的继承了皇位。

当然,即便是继承了皇位,雍正心里也不踏实,先不说“八爷党”对他统治造成的的威胁,单是他的亲兄弟胤禵,就让他寝食难安。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为什么呢?这还得从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说起。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春,准噶尔的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为平定准噶尔,康熙决定派出一名皇子,担任抚远大将军,带兵出征。

最开始,雍正也争取过这个位置,但最终康熙把大将军的职位交给了皇十四子胤禵。

并且在当时,康熙除了封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外,赋予胤禵的权力相当之大,首先是在出征时,康熙恩准胤禵可以使用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

同时,在出征当日,康熙更是亲自欢送,同时还命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全都参加欢送仪式。

单是这一点,就说明了康熙对胤禵的重视,但这还远远不止,胤禵出征之后,康熙又下诏给青海蒙古王公,诏书中直言不讳地说到,要蒙古王公事无巨细,必须遵从胤禵的指示,同时他在诏书中还特意提到,要蒙古王公视胤禵“与我(指康熙)当面训示无异”。

正是因为康熙对胤禵的高度重视,以至于在当时很多人的眼里,胤禵这次封大将军,就是出来镀金的,康熙希望他能建立战功,然后回去顺理成章的成为储君。

当然,胤禵本身确实具备一定的能力,并且还十分优秀。

在他带军抵达西藏后,虽说面临的局势十分复杂,但胤禵展现出优秀的军事素质,对内安排调度,制定决策,对外笼络藏区喇嘛,没用多长时间,就将局面打理的井井有条。

并且,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平叛的任务,由此可见,胤禵在军事方面绝对是有两把刷子的。

所以,才能优秀干练,同时康熙又十分重视,这就是为何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胤禵必然是未来储君的原因。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但最终我们都知道,是雍正登上了皇位,而在这个消息刚传出来的时候,当时不少人对此极为惊诧。

比如当时在皇宫中担任宫廷画师的西洋人马国贤,就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过关于此事的描述。

康熙皇帝崩逝后数日,当大丧仪注正在进行,新皇帝雍正同时宣布了大行皇帝的遗诏,正式宣布由他继承皇位。这在整个帝国,兴起一阵惊诧。”---马国贤

从马国贤的记载中就能看出,当时对于雍正继位这个事,不止一个人都觉得意外,并且也对康熙皇帝临终前的选择产生了质疑。

当然,质疑归质疑,雍正确实登上了皇位,而雍正本人对于质疑的气氛自然也十分清楚,所以,在他继位的第二天,为了稳定局势,避免意外发生,就迅速命令九门提督隆科多关闭了京城九门。

这样做的用意,是因为隆科多手里掌管着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而雍正在继位之前,本身又是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着皇宫里的侍卫部队。

因此,安排隆科多关闭九门,加上雍正可以号令皇宫里的侍卫,这样整个京城就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也就不会出什么乱子。

与此同时,雍正的铁杆兄弟老十三胤祥又接管了驻扎在城外的丰台大营,如此一来,胤祥与雍正遥相呼应,就能确保不管是皇宫还是京师,以及到京畿这三个层面的军队,都在雍正的掌控之下。

而掌控了这些武装力量,雍正自然就不担心有人会作乱了。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当然,这仅仅是雍正稳定京畿的举措,在遥远的西北,还有个手握重兵的胤禵,这才是雍正最担心的,而为了消除胤禵所带来的威胁,雍正可谓是绞尽了脑汁。

首先,在继位之初,雍正对皇八子胤禩进行了加封,不仅命他与胤祥、马齐、隆科多四人共同负责处理朝务,还晋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尽显优宠之意。

不过,雍正对胤禩优宠,可不是真的尽弃前嫌,他这么做是为了迷惑尚在前线的胤禵,只有这样做,才会让老十四胤禵心安,也才能让雍正的下一步计划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雍正又写信给胤禵,以让他回来奔丧的名义,命他尽快回京,而为了让胤禵听从旨意,雍正更是在信中大谈身为人子,如不回来奔丧,那就是不孝云云。

就这样,胤禵便十分听话的启程往京城赶,毕竟雍正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他胤禵身为人子,如果不回来奔丧,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而雍正依旧不放心,他在给胤禵写信的同时,又做了两手其他的安排。

第一是安排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来牵制胤禵,具体的做法是下旨让年羹尧接管西北军政事务,同时密切注意胤禵一路上的动向。

另一方面,雍正又秘密安排辅国公延信代行抚远大将军一职,并命他火速赶到甘肃,接管了胤禵的帅印。

并且,雍正又命令延信,把见到胤禵之后,胤禵的一切反应以及胤禵的行程走向,均要尽数密报,以便雍正随时调整对策。

这样一来,胤禵就算是有心想做点什么,也无能为力,毕竟帅印没了,远处还有年羹尧在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胤禵无论如何也不敢轻举妄动。

更重要的是,之前雍正加封皇八子胤禩,给胤禵造成了一个错觉,那就是他以为雍正没有加害兄弟之心,因此才会听从雍正的旨意,老老实实的返回京城奔丧。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而在胤禵返京的路上,还发生了一件事,史料记载,当时雍正特意安排延信,在和胤禵会面之后,将胤禵携带的所有奏折、朱批谕旨以及家信全数收缴封存,并火速寄给雍正。

雍正此举,后世对此多有猜测,大部分观点都认为,雍正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禵的证据,因此才会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禵所携带的全部文书。

但也正是因为此举,让胤禵对雍正十分不满,他回京之后,见到雍正拒不下拜,一直到皇八子胤禩走出来对他说“汝应下跪”后,他才“寂然无声而跪”。

对于胤禵的反应,雍正自然没有惯着他,先是以为康熙守灵的名义将其圈禁在景陵,之后,在雍正元年四月,也就是康熙的灵柩下葬之后,不准胤禵返回京城,而是将他留在景陵附近的汤泉,继续将其圈禁。

到了雍正三年,随着雍正统治的稳固,他便展开了对当年参与储位争夺的兄弟们的清算行动,除了将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人分别圈禁,并对其党羽一一处分之外,雍正自然也没有忘记处置还在景陵看坟的老十四胤禵。

他先是将胤禵的郡王爵位革去,降为固山贝子,之后又在雍正四年,再次革去了胤禵的贝子爵位,并将其押回京城,关在了景山寿皇殿内,继续圈禁。

在这里,胤禵前后度过了十年左右的岁月,一直到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他才乾隆被放了出来。

这便是老十四胤禵从康熙去世,到雍正继位之后所经历的人生,总结就是除了圈禁还是圈禁,整体状况是要多惨有多惨,那么,如果当初他选择不返回京城,而是直接带着麾下的兵马反抗雍正,会不会成功呢?

只能说,很难,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首先,就算老十四铁了心想反,但他麾下的将士却不会跟着他一块反。

老十四确实在当时担任大将军王不假,麾下兵马也有数十万,但问题是,这些将士,不是他老十四一个人的,而是大清朝的。

要知道,康熙皇帝在位几十年,经历了平三藩、收台湾以及亲征噶尔丹等多场战役,深知兵权的重要性,终其一生,都在想办法将军权归拢于皇权之下,而不是任由军权被某个人掌控。

在这种情况下,老十四即便是要造反,那也是以卵击石。

因为他手下的将士,拿的是朝廷的俸禄,领的是朝廷的工资,凭什么就听老十四一句话,就不管不顾地跟着他去造反呢?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所以,别看老十四坐拥几十万兵马,但这些人中大部分,都不会听他的,真要是老十四造反的话,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没等雍正动手,这些将士就把老十四绑了送到京城请功。

这也是为何老十四会乖乖听话返京的原因之一,他自己也知道,他在军中的号召力,达不到让麾下的将士们跟着他造反的程度。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原因,若真是老十四要和雍正玩命儿,就算不成功也会给雍正带来不少麻烦,但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一个关键点就在年羹尧身上。

史料记载,当时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同时也负责着供应老十四大军的粮草,也就是说,老十四的大军的吃喝问题,是年羹尧负责解决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雍正从根源上就能卡死老十四。

你想造反,可以,马上命令年羹尧停止供应粮草,到那个时候,数十万大军没吃没喝饿上几天,同时又地处西北,别说造反,内部都很很有可能哗变。

假如,老十四当时带着大军,所在的地方不是西北,而是江南或者蜀地等地区,那么也许他还有一丝丝成功的可能性。

毕竟老十四这个人带兵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身处江南等地,由他带领着几万个忠心的部下,靠着抢掠,还是能和雍正对抗一段时间的。

但可惜,他身处西北,粮草供应又是年羹尧负责,在这种情况下造反,如果不解决粮草问题,那么还没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正是因为老十四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抱着幻想返回京城。

最后,就是老十四用什么理由起兵。

古语有云,叫做师出有名,意思就是打仗得有个为什么要打的理由,比如明朝的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

但老十四如果起兵,又该用什么理由呢?

也用“清君侧”?肯定不行,“清君侧”的前提,是“朝中有佞臣”,当初朱棣就是把朱允炆身边的谋臣齐泰、黄子澄定性成了佞臣,这才打出了“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

而如今的大清朝,有佞臣吗?至少表面上看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他老十四也不敢随随便便的把“佞臣”这个名号安在某个大臣身上。

毕竟清朝当时朝堂上的局势与朱棣靖难时大不一样,况且当时的重臣都是满人,要是老十四敢把谁定性为“佞臣”,没等到他起兵,他就会被口水淹死。

最重要的是,雍正继位,是奉了康熙皇帝的遗诏,不管这个遗诏是不是真的存在问题,但遗诏上写的明明白白,是让雍正继位,而不是让老十四胤禵继位。

人家雍正都是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了,并且已经登上了皇位宝座,俗话说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你老十四现在还反个什么劲?

既无起兵的名义,又被雍正掐住了粮草供应,同时在军中的号召力也做不到让所有人跟着他卖命,在这种情况下,老十四除了乖乖回京,还真没有其他办法。

雍正继位的时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为何按兵不动?

况且,前文也提到,雍正继位之初,对老八胤禩的优宠和晋封,也成功的迷惑了老十四,让他误以为雍正是个手段温和之人,自己即便是回去也不会怎么样,说不定还有翻盘的机会,所以,他才会这么听话,在雍正下达将其召回京城的旨意后,很快返回了京城。

只不过,让老十四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四哥雍正所表现出来的温和友爱,都是演给他看的,而他一旦回到京城,事情的走向就完全由不得他了,因此,他只能是任由雍正将其圈禁,在极度郁闷中度过了十几年的岁月。

优秀作者:逻辑中的历史与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