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问:《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历史剧《雍正王朝》中的高福(坎儿)之死,堪称最为悲凉、黑暗的一幕。坎儿生性木讷,悟性极低。他虽从小混江湖,但他不知宫廷可比江湖小道的套路多了,这点他至死都想不明白。正如邬思道所说:坎儿你还年幼,涉世未深,难免会经不住诱惑,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邬思道认为坎儿之错不至死,只要他立功赎罪,足以让四爷放他一马。结果,立完功,却被秘密处决,就这样,坎儿悄无声息地逝去。那么问题来了,四爷胤禛为何非要杀坎儿呢?

其实,在权力斗争的暴风眼中,作为过河的卒子,你带有秘密身上,势必都会成为牺牲品!所以高福身上带有什么秘密,必须死呢?事情要从任伯安窝藏的那套《百官行书》说起。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百官行述》掀起一场博弈风波

任伯安的一本《百官行述》和太子往来的一封书信掀起了无数条生命。大家都知道《百官行述》是任伯安利用职权将所有百官的把柄全部记录在这本书上,任伯安的目的就是想利用这些百官的把柄来谋利。谁料,他的弟弟任季安因残害民女抓砍头,内弟刘八女因是任季安的共犯被打入狱。

任伯安就想利用《百官行述》把他赎回来,因为八爷党因“白宰鸭案件”将他所弃,他不再相信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想投靠太子,让太子帮忙。

当太子胤礽复立出来后,他性情大变,心想:就算当个太子随时都有可能被废,什么都不比手里有把柄和有权势好。所以他就开始打歪主意,正好他门下的黄体仁带来任伯安想要攀附在太子的门下的消息,并说手里有一份大礼,这份大礼就是记录朝廷三百多名官员把柄和证据的《百官行述》。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不过,任伯安有两个条件,一是把关在狱中钦犯刘八女放出来;二是让他本人官复原职。

在太子愁眉莫展的时候,他门下猪队友黄体仁开始出主意了,不仅要太子胤礽让掌管刑部的十三阿哥以刑部名义放出钦犯刘八女,还让十三阿哥替太子胤礽除掉郑春华。

黄体仁出的可真是一条毒计,但太子胤礽也是下了狠心,为了拿到《百官行述》,能要挟百官听他的话,不惜将忠于他的胤祥拖下水。

十三阿哥胤祥一向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对太子虽忠心耿耿,但他也不会愚忠,此事关乎重大,于是他找四阿哥胤禛和邬思道商量此事,三人合计,先放了刘八女,再顺藤摸瓜找到《百官行述》,于是胤祥答应太子放了刘八女。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至于郑春华这个可怜女子,胤祥非常同情和怜悯,将计就计以“假死”的方法救下了她。

此后,他们三人又商议派出一个厉害的人,前去江夏镇擒拿刘八女,四爷思虑一会,想到了年羹尧,邬思道也连连点头赞同。

事实证明,年羹尧不光厉害还是个狠人,直接踏平江夏镇。不仅拿到《百官行述》的当票以及太子与任伯安暗通往来的书信,还私吞掉了江夏镇刘八女的“小金库”

如果说,任伯安这本《百官行述》是威胁百官的把柄,那么胤礽写给任伯安的这封书信,将是四阿哥胤禛扳倒胤礽的关键证据。

不过,胤禛又遇到了一个难题:《百官行述》和这封书信却储存八爷党门人开设的当铺里。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这时,四阿哥胤禛和邬思道想到了高福,从表面上看,高福要比李卫稳重和靠谱些,所以胤禛和邬思道商量后,先派了高福去当铺探实情,能不能用当票将这些东西拿出来,但被精明的当铺老板给拒绝了。

这次高福虽没有暴露,但他当时没有伪装,他的特征被当铺老板记住了,当然,当铺老板并没有察觉到任伯安存放的这些东西,是八阿哥他们苦苦寻找的《百官行述》。

随后,高福不行,又派出精明的李卫扮做山西纨绔子弟,以急用银子,要马上出手一堆宝贝,结果,李卫演技骗过来了当铺老板,成功将一堆宝贝当了。后来,再由十三阿哥胤祥上场,以四阿哥府邸丢东西为由,带上刑部队伍搜赃借口,搜查当铺,然后,将《百官行述》顺利拿到手。

接下来,四阿哥胤禛又接着表演,把众兄弟和马齐喊来同监督下,一把火焚烧了百官行述,彻底断绝了意图利用《百官行述》控制百官的把柄。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但是,胤礽写给任伯安的书信呢?胤禛并没有公开,也没有将这封信与百官行述一起焚毁。

四阿哥胤禛口头上虽说是为了防止太子反扑,才留下这封信保护胤祥,实则就是想以此作为扳倒胤礽的利器,而且这是唯一能扳倒太子的机会,四阿哥胤禛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了。

具体如何操控,他还在犹豫。防止太子胤礽反扑这种话,也只有憨厚的十三阿哥胤祥能信以为真,而对此,邬思道心知肚明。

而自从年羹尧屠灭江夏镇,并私吞了搜刮来的所有钱财后,邬思道提醒胤禛要“未雨绸缪” 时,一场抓奸“大戏”就上演了。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也正如此,翠儿跟了李卫一起随年羹尧外派,目的是让李卫监视年羹尧的一举一动。坎儿闷闷不乐,因为他也喜欢翠儿,结果被李卫这小子捷足先登,于是跑外面买醉。

结果,喝得醉醺醺的高福被八阿哥门下的管家认了出来,也就是说,坎儿(高福)那次去当铺的时候,相貌特征早就被当铺老板汇报报八爷了,八阿哥才知道百官行述是在他的眼皮底下被四阿哥设计拿到的。

随后,八阿哥胤禩想放长线钓大鱼,安排管家用房、女人诱骗坎儿(高福),以获得更多证据。高福就此被八爷一伙拉下水。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坎儿背叛四爷,邬思道出计救坎儿

高福和八阿哥胤禩门人的频繁走动,很快让十三阿哥察觉,在聊天中给胤禛提了个醒。胤禛听后,不可思议,这暴脾气一下就上来,当场放话要除掉这个背叛他的人。

邬思道看在眼里,知道背叛四爷的这人是坎儿(高福),出于同情心,不忍心高福步入歧途,想拯救高福,于是擅自做主让高福把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书信交给八阿哥。

邬思道这样安排有两个目的:一是替四爷胤禛借八阿哥之手扳倒太子;二是想拯救高福,让高福将功补过,此事就算翻篇了。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而邬思道自作主张让坎儿送信,并叮嘱他不要告诉四爷,因为邬思道认为自己为四爷出谋划策多年,已经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这点事无需请示四爷。加上邬思道反复分析,认为只要是经过八阿哥之手把这封信呈送给康熙,他绝不会主动交代信的由来,暴露自己用心不纯以及意图扳倒太子的野心,因此,八阿哥只能自圆其说是在任伯安那里搜到的。

这样一来,四爷胤禛私藏太子写给任伯的书信也就不会被揭发。而且还能借八阿哥他们把信件捅上去,也算是借八阿哥扳倒太子之计。如此,四阿哥胤禛则不露声色坐收渔利,何不乐乎呢?

在邬思道看来,这事办成了,也算是坎儿(高福)将功补过,足以让四爷放他一马。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再来看八阿哥收到书信后,志得意满,但又怕康熙追问书信由来,不想承担扳倒太子的责任。于是,他通过十四阿哥胤禵之手将书信交给康熙,康熙接到书信,不由感叹了一句:看来胤禵也学会用心了。

然而正是这封信,导致了胤礽再次被废。康熙把书信又送回太子,太子接到书信后,在猪队友的怂恿下,决定与康熙来个鱼死网破,但被康熙三下两下拿下了。胤礽再次被废,彻底与皇位无缘。

可是,高福在完成任务后,却被高毋庸用毒酒秘密毒死了,而下命令的,必定是胤禛。

当夜,邬思道被噩梦惊醒,感觉不妙,赶忙走去高福住宿,岂料高福已经一命呜呼,邬思道没想到自己因自作主张,害死了坎儿,声泪俱下,低呼:杀高福者,邬思道也!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胤禛隔岸观火,待目的达到,除掉坎儿以绝后患

其实,在十三阿哥胤祥提醒四阿哥胤禛,他的府邸有人跟八阿哥的人走得很近时,以胤禛的明察秋毫,已经知道谁在背叛他了,这时他已经起杀心。只是邬思道自作主张替他走了下一步棋,他虽佯装不知,但在隔岸观火,待目的达到,再除掉坎儿。

在坎儿还没送信之前,有一桥段是雍正找潜邸的大和尚诉说自己的无穷烦恼时,说一段话,大概意思是:“近几日,只要一闭上眼睛,脑海总是出现万座大山、千条大河,你说这山和河到底是假的还是真的?”

这里,雍正脑海万座大山、千条大河,简缩为山河,译为江山的意思,这样看来,胤禛也早就有争储的念头了,扳倒太子的想法早已然起,而他居然能隐藏得如此之深。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然而,坎儿(高福)也却犯了四爷胤禛的大忌:第一,坎儿与八阿哥往来,在四爷胤禛眼里,就是有易主之心。后来年羹尧也是犯这样的大忌,从四川提前回京城,屁颠屁颠跑去见十四阿哥和八阿哥,要不是年羹尧有一身本事,恐怕早跟高福同样下场了。

第二,高福虽没有对四爷造成实际性损失,但太子罪证是他亲手交给八阿哥的,这就等于掌握四爷的最核心机密,这次他将功补过,没有泄露出去,保不齐以后啊。

即便高福能做到与八阿哥的人断绝来往,那也无形之中给八阿哥胤禩掌握四阿哥胤禛把柄的一张牌,更是成为胤禛的眼中钉。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高福虽说没有实际性阻碍胤禛争储,但太子已经铁定要被彻底废黜了,高福留着没什么价值了,但如果留着高福,一旦八阿哥回过味来,把书信由来抖出来,自己不仅无望争储,而且性命都难保。对于眼里揉不进沙、有仇必报的胤禛,高福,最终成为了胤禛和八阿哥胤禩权力角逐的牺牲品。

雍正杀坎儿,无非就是坎儿没有可利用价值了,邬思道千算万算,始终算错了四爷胤禛也是个狠人,就算是自己一手带大调教的奴才,也是除之而后快。从这之后,邬思道也看透了雍正,绝对是一个心机藏很深的人,高福是四爷权力角逐的棋子,自己何尝不是呢?

此后,邬思道虽继续给四爷胤禛出谋划策,但他也从而做好了退隐之心。协助雍正成功后,他马上提出了半隐,明哲保身。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写到最后

高福和李卫一起进入胤禛府邸,成为了跑腿小弟,但最后俩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李卫随着雍正的继位,成为了封疆大吏;而高福却早早地丧命。其实,李卫是幸运的,在四阿哥胤禛开始有夺嫡野心的时候,就被派到外省了,京城的一些秘密任务他都没有参与过,等他被召回来时大局已定,他的发迹也就此开始。而高福留在京城,即使不背叛,最后能混成李卫这样的几乎不可能,因为他留在京城难免参与其中。

其实,雍正除掉坎儿(高福),无非就是高福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而这件事,雍正似乎只是在事情结束的时候安排高毋庸毒死了高福以“清理门户”,可事情的真相却是雍正不仅参与了整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并且佯装不知,隔岸观火,待目的达到,成功的将自己抽身其外,而且没有受到丝毫的牵连,可谓是做到了“天衣无缝”。


优秀作者:闻学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