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红楼梦》里滴翠亭带出的两段故事为何被人们喋喋不休?

问:《红楼梦》里滴翠亭带出的两段故事为何被人们喋喋不休?

题目中说,滴翠亭是“两件事”,我觉得这种表述有点问题。有的答主沿着题主的思路给出了解释说:“滴翠亭中的两件事,一是小红与贾芸的事,二是宝钗宝钗听到别人说话的事。”这种表述大约不太对。“滴翠亭事件”是《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杏子阴飞燕泣残红》。

这一回的两个主角,一是薛宝钗,二是林黛玉。这一回的两个事件,是表现宝钗和黛玉性格的经典段落。前者简称“宝钗扑蝶”,后者简称“黛玉葬花”。读过《红楼梦》的没有不知道这两个经典画面的。

这个问题,就是针对宝钗扑蝶问的。“宝钗扑蝶”的故事中,出场的人物三人,分别是宝钗和宝玉房中的丫环坠儿和小红。

前边解释两个事一是小红和贾芸的私情的。大约没有注意到,私情不是在滴翠亭发生的。只是滴翠亭中两个丫环的交谈内容,与小红、贾芸的私情关。所以,这个情节中,实际上只有一件事。就是宝钗扑蝶。这个事又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扑蝶,后半部分是偶听别人的秘事。无论是扑蝶,还是听到秘事的反应,都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性格服务的。

我分析《红楼梦》的问题,喜欢从作品的主题出发。对于众多对于主题的理解中,我还是最相信作者曹雪芹说的,此书“大旨谈情”。《红楼梦》是爱情或是世情小说。它的情感架构是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情感纠葛。小说写到二十几回的时候,前期的背景铺垫已经差不多都交代清楚了,就贾宝玉与林黛玉而言。黛玉刚进荣国府的时候,二人是青梅竹马的幼年玩伴。当薛宝钗进京的时候,主人公陆续进入到了青春少年时期,到了恋爱的季节。

在前期的背景铺垫阶段有关主人公的情节大约与爱情关系不大。但在“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的情节出来之后,二位女主的情感,都与青春联系了起来。都与恋爱有关系了。现在还是把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说出来吧:红学家们之所以对滴翠亭事件喋喋不休,是因为对宝钗的道德评价存在着不同的标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当宝钗无意间听到小红和坠儿谈“私情”的时候,她以呼叫林黛玉名字的方式以求脱身,是“移祸江东”之计,还是“金蝉脱壳”。前者是恶意的,后者是本能,是不得已,虽不能说是善意,但起码不是恶意。

从这个问题引申开去,薛宝钗对林黛玉是充满善意的温情,还是怀着恶意的仇恨?因为个人的理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差异很大。

另一方面,中国人常说:“相由心生。”当自己心中满怀恶意的时候,便会觉得别人也是这样。当自己心怀善意的时候,也会以这样的眼光看别人。这个情况,从苏东坡和佛印斗嘴的故事里,可以看的明白。两位互相观望的时候,苏东坡说,他看到了狗屎,佛印说他看到了佛。之后,二人哈哈大笑,都觉得自己赢了。后来苏小妹对哥哥说:“其实你输了。大师看到了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看到狗屎,说明心里有狗屎。”现在,我们评论滴翠亭事件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要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首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当时的社会道德标准是否是合理的?二,这人的道德水准与社会道德是否相符。举个简单的例子。清末的徐锡麟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而恩铭是对徐锡麟有大恩的。因此,恩铭的卫士在事发之后,把徐锡麟的心肝挖出来吃了。徐锡麟是为了中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民族英雄。而恩铭的卫士是捍卫主人的忠仆。好像二者都是好人。那好人为何吃了好人呢?其根本原因在于道德标准的不同。徐锡麟忠于的是中华民族,恩铭的卫士忠于的是个人。对于恩铭来说,徐锡麟是叛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他是英雄。

我们评价历史也好,评价文学也好,如果不是先确立了评价的标准,各人以各人自己对好人坏来的理解来评价,自然就会各说各话争论不休。

持薛宝钗道德水平有问题的,常常举的例子是,做为一个十五六的大姑娘,有事没事跑到人家贾宝玉的房间里去,这能是守妇道吗?这话当然也是《红楼梦》书里的,是宝玉房里的丫环抱怨时说的。我们不必说今天,就是在明清时期,处在成年和未成年交界处的青年们,不可以到表兄表妹的房间里说说话,吹吹牛吗?况且,贾宝玉的房间里永远是有一堆丫环的。宝钗去了,除了不经意间流露出青春少女的天性以外,难道有什么过分的事吗?显然是没有的。丫环的抱怨,是因为薛宝钗的到来,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如此而已。与宝钗的道德无关。我到是觉得,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有人以此来置疑宝钗的道德。他们的头上可能长的是十七世纪的脑袋。

在宝黛钗的情感故事里,宝钗是恪守道德规范的。她是严格以女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所以,宝钗身上体现着当时社会主流的道德评判和价值观念。

而林黛玉由于幼后丧母,女德的培养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所以,在情感婚姻问题上,她是一块没有被当时主流婚姻道德污染的璞玉。她的身上保持着最真实,最本质的人的情感。

宋明以来“存天理,灭人欲”和“三从四德”的道德要求,是对女人天性的摧残。因为婚姻道德和人的天性产生严重背离,所以,无论是恪守道德的,还是背离道德的,最终都没有好结果。所以,《红楼梦》第五回中才有“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之说。也就是说,所有《红楼梦》中的女性,都是悲剧的结局。这种结局,不是由个人的好恶所决定的。而是由于道德与人性的偏离决定的。所以,在两个并列女主宝钗和黛玉身上。宝钗是遵守妇德的悲剧。黛玉是天然人性的悲剧。因此,黛玉的悲剧绝不是宝钗通过宫斗的方式算计出来的。而宝钗的悲剧也不是因为黛玉死后,宝玉要报复宝钗的结果。如果《红楼梦》只是几个心机婊的互斗,那它不可能成为几百年热度不减的名著。

把大的背景交代完后,我们再把目光放回到滴翠亭。先说“宝钗扑蝶”。

《红楼梦》里滴翠亭带出的两段故事为何被人们喋喋不休?

宝钗是一位封建贵族少女。封建女德对于女性,是有很多要求的。比如说话和气,态度稳重等等,内容很多。但是,捉蝴蝶这事,肯定不符合小姐身份,这是轻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道理很简单,宝钗扑蝶的时候,身边没有任何人,只有她自己。少年爱美贪玩,是人的天性。道德要求,是做给别人看的。当身边没有别人的时候,真我就会显现出来。所以,宝钗扑蝶在本质上,是写在封建道德的约束之下,人的本性自然的流露。正如宝钗到宝玉的房间去,表现出她的潜意识中有喜欢宝玉的成分。这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所有以此否定宝钗道德的,只能是封建卫道士。

下面我们再说宝钗“金蝉脱壳”一事。在我看来,扑蝶的部分用“金蝉脱壳”是比较准确的。下面我们就说说偶听私情和“金蝉脱壳”这事。

“私情”发生在宝玉房间的丫头(这时已经跟了凤姐。)小红和贾芹身上。贾芸是大观园绿化工作的负责人。因工作之便,接触到了宝玉的丫头红玉,也就是小红。两个人产生了感情。于是暗通款曲,开始了淫邀艳约的地下恋情。

这个故事,放在现在,就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恋爱故事。而在那个时代,自由恋爱是大逆不道的事。因为婚姻之事,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所以,小红的恋情,就是个人的重大隐私。知道了别人的隐私,不是好事情,这是谁都知道的。所以,宝钗用了一招“金蝉脱壳”得以脱身。我们先来说说,宝钗的“金蝉脱壳”中,有移祸江东之意吗?

我们知道,如果宝钗真有移祸江东之意,她所设计的事情一定要有实在的后果。如果黛玉真正听到了小红的事,小红和坠儿又能把她怎样呢?所以说,这个事情,现场不尴尬的脱身是最重要的。后续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个结果,宝钗是知道的。因为她自己不是个搬弄是非的人。她也能够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的规矩。

这个事的后果是怎样的呢?从书中的结果来看。宝钗在当时脱身后,大概率是和谁都没说。包括她自己的母亲。以及林黛玉。因为和母亲说了,难免会有丫环听到。有丫环听到了,就不会保证不泄露。事实是,在前八十回中,小红与贾芸的事情,再也没人提及。说明宝钗的嘴是真的很严。这是自觉遵守妇德的结果。

假如宝钗的本意是“移祸江东”。那么,在安全脱身之后该怎么办呢?毫无疑问,一定要把这秘密传播出去。这样,小红和贾芹就会把泄密的责任怪到黛玉的身上。现实是,密秘没有泄露。事实证明,“移祸江东”之计,是心里阴暗的人的臆想。根本不符合宝钗的性格。

另外,在滴翠亭事件中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还从没有人提起过。既:小红和坠儿是信任宝钗,而担心黛玉的。但是,宝钗对小红和坠儿是内心鄙视的。宝钗对两个丫环内心鄙视和外表尊重之间的矛盾不是个人品质问题,而是封建道德内在的矛盾所决定的。

宝钗听到丫环的谈话,立既骗她们说是在追黛玉,实际上是对丫环人格的尊重。是不想得罪他们。但是,在宝钗的心里是这样想的。“历来的偷奸狗盗之徒,都是有些聪明的。”而且,她对小红的印象是张狂和不守本分。这与我们的今天评价标准是很不同的。小红是个聪明且有能力的丫头,在宝玉的房里,有四个大丫环压着,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借机会,投靠了凤姐。这在今天,是妥妥的职场精英。但在当时,就是不守本分,轻浮张狂。至于和贾芸的私情。实际上小红是主动的一方。是她有意把手帕丢给贾芸的。这种主动追求爱情的精神,在今天看来,是很美好的。在当时的道德标准看来就是很丑陋的。所以,在宝钗的眼中,他们就“奸淫狗盗”之徒。“奸淫狗盗”四字的意思是,不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己找对象,和畜牲和狗有什么不同。

宝钗说:“颦儿,我看你往那儿躲?”之后,小红和坠儿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他们认为。如果是宝姑娘知道了,倒没什么。可是林姑娘说话尖刻,又喜欢刻薄人,让她知道了。就有点危险了。

两个丫环对宝钗判断是对的。宝钗确实没有泄露她们的密秘。是值得信任的。但宝钗内心对她们的鄙视,她们就不知道了。总之,宝钗的一切反映,都是与道德相关。

如果说两个丫环对宝钗的理解只对了一半,这是格局和境界决定的。那么,他们对林黛玉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他们认为林姑娘说话尖刻,爱刻薄人,就可能泄露她们的密秘。其实是对林黛玉完全不了解。她们是宝玉的丫环。可能听到了黛玉称袭人为“嫂子”。这让年轻的丫环们肯定很尴尬。但是,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林黛玉的刻薄只局限在和贾宝玉有关的事情上。如果事不关贾宝玉。那么,林黛玉根本不感兴趣。你是恋爱也好,偷奸也罢。关我什么事?这是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不同。薛宝钗会刻意的讨好每个人,谁都不得罪。林黛玉不会刻意讨好任何人。但她也不会无缘无故的与人为恶。所以,薛宝钗是丫环们可以理解的。林黛玉是他们理解不了的。林黛玉对她们的漠视也是对封建礼教的漠视。

《红楼梦》里滴翠亭带出的两段故事为何被人们喋喋不休?

正是因为林黛玉的这种思想状态。所以,在荣国府和大观园里,她唯一的知已就是贾宝玉。虽然她后来与薛宝钗的关系也很好。但薛宝钗对谁都好。也正因此,林黛玉在贾府是孤独的。

宝钗扑蝶之后,接下来就是黛玉葬花。黛玉葬花中表达的情感,大家读一读《葬花词》都能感觉到。那里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

大观园在一般人的眼中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但在林黛玉的眼中是什么样子?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明媚鲜艳能几时,一着飘泊难寻觅”。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样的追问,正是她身无所依,魂无所依的心理写照。

总之,滴翠亭宝钗扑蝶事件。只是写了一个青春少女在道德氛围和自然条件之下的一次生命状态的鲜活展示。这样,不同的读者立足自己的人生体验和道德标准。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其实,就是在宝钗身上映照出自己的影子。于是,性情者,看到了少女本真的显露。卫道者,看到了道德的价值,心机者看到了心机的妙用。能在同一个情节中,看到不同的东西。正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伟大之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情节来源于现实。

优秀作者:七月流火1404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