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甲午中日战争中,身经百战的清军遇到没打过仗的日本新军结果还是一溃千里,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误解,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军队谈不上“没打过仗”,日本明治维新以来,陆军也经历过多次国内战争,也可算得上是“身经百战”,而且日本明治时代的几次国内战争近代化程度大大超过清王朝国内发生的太平天国、捻军、金丹教等战争。甲午时代日本陆军的将领更是富有战场经验,诸如日本陆军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就曾亲历过普法战争。
1886年醇亲王大阅海防期间,北洋海防的陆军将领合影,其中的很多人后来都在甲午战争中担任指挥官。前排左起第三为马玉昆,第五左宝贵,第六叶志超。
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陆军打不过日本陆军,原因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近代化的后勤保障体系,武器装备过于杂乱。
甲午战争时代的清政府陆军,没有统一的后勤保障系统,战场上的各支军队都是各办后勤。例如平壤保卫战中的四支军团,盛军的后勤要从天津运往平壤,毅军的后勤从旅顺运输,奉军的后勤从奉天运输等等,效率极为低下。与之相比,日本从战争一开始就着手在朝鲜建立近代化的兵站体系和野战通信体系。
另外清王朝陆军的武器装备型号过于杂乱,也给后勤保障带来极大的困难,造成战斗时前线弹药有效供应匮乏的窘迫局面。看似运到前线的弹药数量不少,但是可能并不一定适合当地军队所需。
北洋淮军装备的53毫米口径克虏伯装甲战车。
甲午战争时代充当主力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地方财政供养、没有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军队,这些军队的装备建设也由各地方各自为政,因而武器装备的来路非常复杂,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就算是在淮军内部,武器型号杂乱的情况也非常严重,以步枪为例,即存在有毛瑟、雷鸣顿、哈乞开司、黎意、曼利夏等多种型号,口径也是五花八门。以野战火炮为例,存在有53毫米山炮、60毫米山炮、70毫米野炮、75毫米野炮、80毫米野炮、90毫米野炮、150毫米攻城炮等让人眼花缭乱的型号。相比之下,日本陆军的装备型号统一,简单有效,步枪均为日本自制的村田式, 野战火炮则无论是山炮、野炮,口径统一为75毫米。
二、近代军队兵力过少
甲午战争时,中国经过一定的近代化军事训练,武器装备主要装备近代化枪炮的军队,实际总数非常有限,主要就是李鸿章统辖下的北洋淮军和北洋海防陆军,其中最精锐的是直隶提督叶志超统帅、驻扎在正定、古北口等地的直隶练军,兵力规模最大的是卫汝贵统辖、驻扎于天津小站的盛军。然而按其总数来算,总兵力不过5万人左右。由于其中很大一部分军队还承担着守卫炮台的任务,实际上能抽出来的野战军兵力只有2万人左右,同一时间,日本陆军已经实现彻底的近代化,野战军总兵力超过12万人,投入朝鲜和中国战场的总数在6万人以上,也由此甲午战争中经常出现一个让人无语的局面,在战役中日军不仅是战斗力强,而且兵力还多于清军。
三、指挥、战术水平低下
甲午战争前,以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北洋淮军为例,虽然武器装备上已经和西方接近,甚至一些枪械的先进程度超过日本,但是军队的统帅大多是淮军的老将。其战争经验仅限于中国以往的国内战争,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战役指挥等专门知识训练,也没有专门的参谋部系统。由此在战争中可以看到清军的指挥体系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不适应的状况,指挥调度不灵,而且战役规划能力非常差。相比之下,日本陆军在甲午战争中只反复采用一个战术,即包抄合围战术,就屡试不爽,从朝鲜到辽东再到山东,一直用这个战术打得清军土崩瓦解。
淮军中最具素养的是几处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但是人数少,在军队中的官阶低下,并没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图为直隶提督叶志超与部下官佐合影,其周围身着军服的军官多为武备学堂学生。
除了战役层面的指挥外,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清军士兵的单兵战术素养。甲午战争时,日本陆军的一线步兵战术已经是机动灵活的散兵战术,而清军还停留适应前膛枪作战的战列线战术,即步兵射击时排列成密集的战列线,以求获得较大的火力密度。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这种战术完全过时,面对日方的散兵战术,非但起不到有效打击对方的效果,反而因为战列过于密集,招来严重的杀伤损失。
和步兵的情况相似,清军的野战炮兵也存在战术呆板的问题。清军一线军官由于缺乏近代军事经验,对野战炮兵的运用多采取分散布置的模式,即将炮队的火炮拆散布置到多个要点上使用。而日军野战炮兵则采取集中布置火炮阵地,集中火力打击一点的战术。同时日军的野战炮兵因为训练有素,还能非常熟练地转移阵地,不断伴随陆军前推,有效支援步兵作战。
四、军队体制落后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军队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体制落后。在编制方面,清军沿用的是历史能追溯到明代戚家军的营制,陆军最大的编制单位仅仅是营,其中步兵一营兵力仅有500人左右,炮队、马队营仅有200余人规模。在营之上,则再没有更大的编制。由此在作战时,清军一旦集合起兵力较多的大兵团,往往都是由几十个营组成,指挥官需要同时考虑调度、命令几十支部队,就会出现兵团内部指挥调度的困难。由于内部的部队构成过于分散,也经常出现各个营之间的配合问题。而日军最大的编制单位则是兵力超过1万人的师团规模,无论是管理还是指挥运用,效率都大大超过清军。
此外,清军采取的是募兵制,日本陆军则采取的是志愿兵和义务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清军的战时兵员补充十分困难,多采取以金钱吸引或者强征,新募兵的素养差、士气低落,往往在战场上一触即溃。
当时清军的装备也不比日军差很多。
优秀作者:钱多多读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