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秦朝大将王翦父子在统一六国后便销声匿迹?
王翦,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由王翦父子灭掉的诸侯国有五个,其中王翦直接指挥灭掉了赵国、燕国和楚国,他的儿子王贲指挥灭掉了魏国和齐国。可以说,秦始皇的天下,是由王翦父子打下来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游东方,在琅琊勒石记功,王翦名列功臣榜第一名。王翦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因此他的家族没有像白起、李斯那样,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公元前278年,王翦出生于秦国频阳县东乡(今陕西富平县美原镇千口村)。王家并非当地的名门望族,也不是士大夫家庭,而是依靠军功起家的地主家庭,比一般的农户富有,但又远远不及秦国的那些老士族。
公元前241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和楚国五国合纵攻打秦国,公推楚国为首领,拜楚国春申君黄歇为上将军,率领五国联军,杀向秦国的函谷关。
秦国派出王翦等五员大将各自领兵五万,分头迎击五国联军。王翦认为应该先灭掉为首的楚军,使得五国联军群龙无首而自行溃散。于是王翦秘密传令,让秦军做好夜战的准备,利用夜间,发动突然袭击。王翦的计划被楚国的奸细获知,并报给了春申君。
春申君闻讯后,大惊失色,顾不上通知其他四国的军队,便连夜率领楚军撤退。其他四国军队听说楚军已逃,也无心作战。此时秦军的五路人马合为一体,冲向联军,四国军队不战自逃。经由此战,王翦开始在秦国崭露头角。
嬴政成为秦王之路,并不那么平坦,幼年时和母亲赵姬在赵国做人质,受尽屈辱;回到秦国之后,因为母亲是歌姬出身,身份卑微,嬴政又受尽了歧视;好不容易登上王位,又因年幼,大权掌握在丞相吕不韦手中。
公元前239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前一年,这位少年秦王跃跃欲试。然而,吕不韦却不想放权,费尽心思阻挠秦王亲政。
长信侯嫪毐依仗着自己和赵太后的关系,四处培植亲信,甚至企图谋害秦王嬴政,以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此时的秦王宫内外,杀机暗伏,嬴政这个王位并不好坐。也是在这一年,嬴政任命自己的弟弟长安君成蟜为主将,发兵攻赵国。
然而成蟜在副将樊於期的唆使下,临阵倒戈,举兵反叛。这种阵前叛变的行为对秦国影响巨大,甚至可能招来灭国的危险。危急之下,嬴政派王翦前去平叛。
关于王翦平叛的过程,有两种说法。一是王翦率领十万人马,但是没有发兵攻打,而是派出说客带着劝降书信前去见成蟜,书信的内容恩威并施,有情有理。最终,成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同意归降。
另一种说法是王翦带兵很快平叛,成蟜逃往赵国,并客居于赵。不管怎样,王翦不负众望,顺利平叛。至此,王翦开始崛起。
公元前238年,长信侯嫪毐发动“蕲年宫之变”,被早有准备的秦王嬴政平定,并清洗了长信侯在咸阳的势力。此时手握兵权的王翦,先是派兵护送嬴政加冠,同时又镇守咸阳防备吕不韦。
“蕲年宫之变”事件牵扯出了吕不韦,秦王嬴政一怒之下免去吕不韦丞相之职。王翦向秦王嬴政建议,杀掉吕不韦以绝后患,不能让其有任何的生机。嬴政在权衡利弊之后,下令将吕不韦赐死。也正是因为这次的舍身劝谏,让秦王嬴政更加信任王翦。
铲除嫪毐和吕不韦之后,秦王嬴政正式亲政,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了。嬴政采纳谋臣尉缭、李斯的建议,用大量的钱财收买东方六国的重臣,破坏六国合纵,在军事上实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方略。
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内史腾攻打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至此,拉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前后持续了15年。在这期间,除了最先灭亡韩国王翦父子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公元前251年,长平之战九年后,燕国眼见赵国的国力久久不能恢复,于是趁机派60万大军大举攻赵。与燕国对阵的赵国名将廉颇,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廉颇率领的13万赵国残兵,不仅阻挡了燕军的侵犯,还在反击的过程中,一度围攻了燕国的国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
此战赵国虽胜,但也耗尽了最后的国力。燕国作为战败国,更是割五城求和。两国虽然取得了暂时的和平,但也因此结下了梁子。
公元前236年,在秦国间谍的挑拨下,燕赵两国再起干戈。秦王嬴政眼见时机到来,便以王翦为主将,以抗赵援燕为借口,正式发动消灭赵国之战。
王翦出奇兵一举拿下阏与(今山西和顺县)、橑阳(今山西左权县)、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和安阳等9个城邑。至此,赵国都城邯郸直接暴露在秦军兵锋之下。
但是秦军的进展并不顺利,秦、赵之间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与秦军对阵的是赵国威震匈奴的名将李牧,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数败秦军,杀秦将桓齮。随后,两国在对峙中罢兵。
公元前229年,秦国加大兵力,再次攻打赵国。王翦率领秦军从上党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西北),杨端和率领秦军从河内进围邯郸,羌瘣领兵助战。秦军合计达数十万人。赵国派出李牧、司马尚迎战秦军。
王翦对李牧的威名早有所闻,知道强攻行不通,只能智取。于是王翦花重金买通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其在赵王面前离间说李牧和司马尚想联合秦军反赵,以便取得秦国更多的封赏。
赵王因此对李牧和司马尚产生了怀疑,于是重新以赵葱、颜聚为将,取代了李牧和司马尚。李牧因不接受赵王的安排,遂被杀,司马尚也被废黜。
李牧死后,王翦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随后,王翦又打败赵将颜聚,攻克赵都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王的哥哥公子嘉率数百人逃奔到了代郡,自立为代王,依附于燕国,并与燕军联合,屯兵于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县)。
王翦则兵临易水,驻军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形成攻燕之势。燕国招降赵国余孽,成了秦国灭燕的借口之一。
公元前227年,追击代王嘉的秦军逼近燕国边境,引发了燕国太子丹的担心。为了阻止秦军攻打燕国,燕太子丹派壮士荆轲以献图为名前往咸阳行刺秦王。最终行刺失败,荆轲被杀。此事惹怒秦王,成为了秦国灭燕的又一个借口。
秦王嬴政派王翦、辛胜发动灭燕之战,易水一战,秦军剿灭燕代联军。次年,王翦乘胜进击,大败燕太子军,攻克燕都蓟城,迫使燕王杀太子丹献于秦。
随后,燕王退守辽东以自保。与此同时,王翦之子王贲在南部攻打楚国也是捷报频传,接连攻下楚国十余城。
公元前225年,秦国同时开辟了两个战场。在东部战场,嬴政以王贲为主将,率军北上,攻打魏国。王贲率秦军围困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挖大沟引黄河之水灌大梁城,此战历时三个月,大梁城被水泡塌,城尽毁。最终,魏王假献城投降,魏国灭亡。
对于秦国来说,南征伐楚之战是主战场,楚国不同于燕、赵等中原国家,楚国南方领地广阔,人口众多,兵源充足。因此,秦王嬴政在选择主将方面特别慎重。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在嬴政的心中,已经有了两个主将人选,一个是青年将领李信,一个是老将王翦。
嬴政先是问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回答不超过20万人就可以拿下楚国;嬴政又问王翦同样的问题,王翦回答非60万人不可。
当时,嬴政准备的兵力尚不足60万,便感叹“王将军老矣”,于是选择李信为主将,领兵20万灭楚。王翦因嬴政不采纳其主张,便称病回了频阳老家。
李信率领20万秦军一开始还算顺利,但是随着战线的扩大,兵力不足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再加上与之对阵的楚国名将项燕指挥得当,奇袭秦军,连斩七员秦国大将,大败李信。
嬴政闻讯大怒,深感自己用人不当,便立即前往频阳,礼贤下士,当面向王翦致歉,并请他出山。王翦一开始坚辞不就。但是在嬴政的一再坚持下,王翦提出非60万兵力不可的条件,嬴政满口答应。
随后,嬴政尽征国内士兵60万,并亲自在灞上为王翦的出征大军送行。60万军队几乎是秦国的倾国之兵,将如此大军交给王翦来统领,整个秦国已经空虚,嬴政自然会不放心。
嬴政对王翦有所担心,王翦也担心嬴政的猜忌。为了消除嬴政的猜忌之心,王翦选择了自污其名。
王翦是一个既聪明,又看透人性的人。是人都会有欲望,有的人贪钱财,有的人贪权,贪图钱财的人,往往不会再去贪图权力。
出征前,王翦多次请求嬴政赐给自己许多良田和宅院。他的部将认为他向秦王要的东西太多,王翦告诉部将,如今秦国几乎所有的军队都掌控在自己手中,而秦王粗暴且喜怒无常,他肯定不会放心。自己之所以一再向秦王请赐田宅池苑,也是让秦王知道自己只尽考虑这些小事,别无他图。如此一来,秦王便不会怀疑自己会背叛。
对于钱财,嬴政并不计较,他计较的是权力,只要王翦表明了不贪恋权力的意图,嬴政的猜忌之心应该会消除,同时王翦也达到了自已的目的,所以王翦能够善终。
王翦汲取了李信失败的教训,采取坚壁疲敌的战术,在淮阳至平舆一线就地为营,筑起军垒,坚壁而守。
楚国主将项燕原本想以逸待劳,伺机而动。但是楚王并不懂军事兵法,多次派人逼迫项燕主动出战。无奈之下,项燕只好率领楚军行进至秦军阵前。
两军对峙,楚军多次挑战,但秦军整天窝在防御工事里,饱食善养,对楚军的叫阵毫不理睬。时间一长,楚军粮草不济,加上军心疲惫松懈,项燕便拔营向东撤退。就在楚军拔营之际,王翦抓住战机,趁势穷追猛打。慌乱中,楚军兵败如山倒,主力被全歼。
秦军一路追击楚军残部,在蕲(今安徽宿县东南蕲县集)大败楚军,项燕自杀,楚军溃不成军。王翦率领秦军一鼓作气横扫楚国许多城邑。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下楚国的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再次南下,渡过长江,征服百越,楚国彻底灭亡。就在王翦灭楚的同时,他的儿子王贲指挥的北方战场也是战果辉煌。
王贲在灭魏之后,于公元前222年率军远征辽东,彻底消灭了燕国的残余势力,俘虏了燕王喜,燕国从此走进历史。
在回师的途中,王贲又顺势攻灭了赵国仅存的代郡,俘虏了自称代王的赵公子嘉,赵国彻底不复存在。
王翦灭楚之后,急流勇退,彻底告老还乡,剩下的齐国和一些小国,交给他的儿子王贲去攻打。
公元前221年,王贲受命攻打六国中仅存的齐国。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之后,王贲率领秦军从燕国南部攻入齐国境内,齐军很快就土崩瓦解。
不久之后,秦军攻占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齐王建率众守卫王宫,王贲以给齐王建500里封地为条件,诱使其率众投降,齐国灭亡。
王翦父子助嬴政平定天下,统一六国,功高盖世。嬴政称帝后,并没有忘记王翦父子的功绩,破例封王翦为武城侯,封王贲为通武侯。王贲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秦始皇东巡时,之后毫无踪迹。
王贲应该是回到了家乡频阳,和父亲王翦一样过起了隐居生活。同时把公职交给了儿子王离,让其和蒙恬一起去筑长城打匈奴。
秦末天下大乱,在巨鹿之战中,王离带着边关的秦军回撤,败给了项羽。王离最终的结局,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有观点认为项羽坑杀20万秦降卒时,一并将王离坑杀了。我更愿意相信,王离和他的父亲、祖父一样,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
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时,鉴于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郡望风俗,将当时叱咤风云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之先祖追认为王翦,并且将王翦的先祖追认为东周周灵王的儿子太子晋。如此一来,王翦就有了高贵的血统,从而论证南北朝王氏自古以来就是血统高贵。
然而,没有任何史籍记载能证明王翦和周灵王的太子晋以及后来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的关系,欧阳修的观点有点牵强附会。
欧阳修所处的北宋距战国时代跨度已经千余年,欧阳修可能是出于找名人作为祖先的传统习惯,找了一个历史上较早的王姓名人王翦充当王氏的先祖。但是王翦的来历又不明,于是又给王翦再找一个名人依附一下,最后选择了东周王室的太子晋。
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功成名就之后,赐死文种,逼走范蠡。从此,中国历史上就有了评价君主过河拆桥的千古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历史上一些善于权术的君王,在政权稳定之后,便大开杀戒,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共患难的臣属杀的杀,贬的贬,流放的流放,以确保政权的顺利传承。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权臣纂位的案例,比如三家分晋,田齐代替姜齐,王莽篡汉,曹丕篡汉等等。自从有了国家,权力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君王为了防止权臣纂位,往往会对权力过大的权臣采取一些政治手段进行打击。
君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历来就很复杂。功高震主,一旦处理不当,便会招来杀身之祸。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法家治国,轻易不会乱杀功臣。
秦昭襄王逼死白起,是因为白起心思过于单纯,不但功高震主,还使得秦国相邦范睢嫉妒,结果被诬陷致死。
王翦时期秦国的相邦是李斯,其心胸相对于范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王翦家族最终得以善终,就是因为王翦对政治较为敏感,也较为关心,他深刻地明白自己的功劳和秦王政刚愎自用的心思。
李斯弄死了韩非,但是并没有对王翦下手。因为王翦平时表现出一副只在乎利益的态度,在李斯看来,这样的王翦在政治上掀不起风浪,嬴政也觉得王翦不是一个贪恋权力的人。所以,到了秦二世时代,王翦的后人仍是国之栋梁,而李斯却成了第一个祭旗的人。
优秀作者:关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