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文旅产业为何将迎来下一个“红利期”?

问:文旅产业为何将迎来下一个“红利期”?

1、制度建设奠定生态发展基础

近年来,贵州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市级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八个方面45项具体改革举措,搭好了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四梁八柱;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等;编制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绿色发展等八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试验;并把每年6月18日定为“贵州生态日”,这些制度创新成果,为贵州市探索绿色经济之路、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天时地利人和造就大数据沃土

“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贵州绿色发展的主要路径。发展大数据,就是这一发展路径的最好注解。2014年6月底,总投资2.2亿元的富士康绿色隧道数据中心完工,数据中心全年采用自然冷却,每年可节约900万度电,被人们称之为“绿色生态”数据中心。“富士康选择贵州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评价说。

无与伦比的生态气候优势和后发优势,使贵州成为大数据企业青睐的沃土。随着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落户贵安新区,贵州已经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全球靠前的数据集聚地。业内人士评价说,要保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贵州需要大数据;特殊的资源优势与政策红利齐聚,使得大数据选择了贵州。

占天时得地利还要有人和,贵州还出台《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等扶持政策,在顶层设计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为创新转化成为实践提供了保障。

3、打响山地牌点亮多彩贵州

去年12月,外交部贵州全球推介活动在北京举行,“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已经成为贵州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贵州素有“公园省”之美誉,而山地是多彩贵州城乡最亮的风景,也是贵州人民心中最美的乡愁,贵州之贵在山地,贵州之美在山地,贵州之特在山地。正是借助山地的特色优势,贵州大力培育“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通过搭建平台,连续11年召开全省旅发大会,实现了举办一届旅发大会、提升一座旅游城市、推出一批旅游景区的目标;通过加快推进100个旅游景区、70个旅游小镇和1000个特色村寨建设发展,建立了一套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项目化抓旅游的良好氛围;通过建立“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推动旅游与新型工业化、山地特色城镇化、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紧密结合,积极推动农文旅一体化。

据了解,近5年贵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近25%,去年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2016年全省旅游总人数5.3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1.2%;实现旅游总收入5028亿元,增长43.1%。

4、发出生态文明中国声音

每年的盛夏,贵阳都会上演一场绿色的思想盛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一盛事,已经成为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张名片。

2009年,贵州发起“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邀请政要、企业、专家学者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索和经验交流重要平台,成为跨领域、跨国界合作的重要桥梁以及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2013年1月,原“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定名“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5年来,论坛主题不断深入,议题日益宽泛,形式越显丰富,合作更加广泛,成为反响强烈的非官方、非营利、专业性、战略性国际平台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一直秉承务实的作风,产生了诸多成果。每年论坛均形成《贵阳共识》,凝聚各方关于生态文明的最新见解和思想精华,达成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国际性共识,富有很强的启迪作用。论坛组委会负责人表示,多年来,论坛发出了首倡生态文明的“中国声音”,发出了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声音”,发出了务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优秀作者:前瞻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