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大家怎么养生?

问:大家怎么养生?

怎样养生?

养生之要重在知、懂、体、合。

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呢?

一、知 知道养生有益于健康,相信养身,这是使养生达到效果的前提,因为只有知道并相信养生,才能去理解怎样养生,养生的理念重要,內涵丰富。

二、懂 就是要学习养生知识,学习理解养生的方法,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有的人说,不养生一样健康长寿,养生的人并没有长寿。这是因为养生的方法不对,差之分厘谬之千里。

比如,有些练太极拳、跳街舞的人,不仅没有练好身体,反而得膝盖疼的问题;有的人在锻炼中不明白哪些基本的方法、要求,盲修瞎练;老师说,室外练功要注意避风避寒,要做好功前准备,练功前要先把功法、功理、注意事项参悟明白。可有些人急切近利,心浮气燥等等,这样养生肯定是不会见效的。

养生,必须要先学会方法,在会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实练体悟,才能达到效果。比如,练太极拳,可以先学套路,也可以只学几个动作,但不管套路、动作要按基本要求做;学会了动作、套路,下一步就是要学会形体的摧僵,不使拙力;在这些熟练以后,就要注意心、神的放松。这样,坚持不懈的锻炼,才能有益身体健康,三天打鱼、二天晒网是不行的。

如果要静功修练,最好要有实修经验的老师指导,先明理,在上手,因为静功修练的要求更高。我以前有些同修,他们开始练了半年,出现明显的效果,有的胃肠功能好了,有的睡眠改善了。这时,有的人因为原来身体病多根深,追求心强了,意重了,这于静功修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原理是相悖的,造成壮火伤阴。

除了这些锻炼中的事项,养生还得注意有个好的生活方式,注意情志调节,防外邪。《黄帝内经》揭示人体得病成因,概括为三点:情志+饮食劳损+外邪。要养生,就要在这几方面能做好增益减损。

另外,身体如果有重病或病根深的疾病,应当借助一些医药的方法。我国先修前辈中有许多以道入医的高修,如张仲景、葛洪、陶隐居、周潜川、张至顺等,他们都是道、医双修,主张有病先得驱病。病除人才能真入静,静才是真气增长的机制。

三、体 体就是实修和体悟。人人都知道梨子好吃,但梨子的味道是真正尝过以后才知道的。养生也是样,重在实修。“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知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寸”。不实修感悟是不会有效果的,并且只修不悟也不够。

有一段时间,网爆养生专家梅墨生寿至56岁。一时间许多人对养生都持否定态度。

据我所知梅墨生他只有养生专家的名头,他实际是个书画家,他可能只是喜欢养生。因为真正养生的人,是应当注意养生的基本原则的,但他实际上花费的精力都用在社会交往、功名方面,试想那么多名头每天应付的事务有多少,他能去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么?

养生离不开修练二字,就是既要修,还要练。这实际就是道家所说的要做“性命双修”功夫。真做到这么去养生,就能体悟到,修和练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事的二面,相辅为成的。

比如,修练的人忌酒,因为酒发散真气;不去医院、墓地、阴井等阴浊多的地方;情志要平淡,不宜大悲大怒等。这些对身体的影响,实修者都是体会很深的。我以前个性比较急,修练后我一次一次地从教训中学会不敢发脾气。

四、合 就是我们知道了、懂了,就必须身体力行去做到,也即知行合一。

我发的图片,是我以前手抄的《黄帝内经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 文中的一部分。我从这里得到生命健康很大的启迪,觉得字字如珠玉,所以抄写下来贴在墙上,时时感悟。

我对“怎么养生”的回答,是我多年实修的感悟。真诚地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题主、条友以参考,也恳望得到大家的交流、点评。大家怎么养生?

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能养生?

优秀作者:i视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