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祖发了善心,主动找到朱元璋,送给了朱元璋一小块自家的荒地,下场如何?
刘继祖送出一块土地,却为自家儿孙后代换来了整个明王朝时期的辉煌和荣耀,其投资回报率之高,堪比秦之吕不韦。虽然刘继祖当时已经早亡,但朱元璋念及当年恩情,将其追封为“义惠侯”,配祀在皇祖陵中享受皇家祭祀,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朱元璋对其的感恩是真切的。
一块墓地的恩情
“穷”这个词在任何人类存在的时期都不是什么好事,它不仅可以剥夺人的尊严、力量和权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一个人的生命终止,实质上而言朱元璋的父母就是穷死的。
元至正四年,凤阳地区先是经历了数月不雨的大旱,转眼之间又有一场浩大的蝗灾迎面而来,将百姓们赖以生存的田地落得毫无收成。好不容易吃土、吃树皮、吃一切能吃的东西,将蝗灾挨了过去,就在人们身体最为虚弱之时,要命的瘟疫又悄然而至,上吐下泻高烧不止的人们抗不过三五天就死去,凤阳地区能逃的人纷纷外逃求活,但朱五四却是再也逃不动了。
他今天已经六十四岁了,逃荒逃了一辈子,这临了还患上了疫病,一个多月没吃过一顿正常的饭,他想逃也逃不动了。四月初六,朱五四终于结束了一生的苦难,撒手西去。
而就在他死之前的前三天,他的儿子朱重四也因为伺候他感染了疫病,于四月九日不治而亡;接下来,朱元璋大哥的长子也病亡;而到了二十二日,朱元璋母亲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从旱灾以来,朱元璋的二嫂、三嫂以及二哥的儿子已经先于他们死去,转眼间人丁兴旺的老朱家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朱重六,以及大嫂王氏和她的一双儿女。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至亲死在眼前更令人悲伤的呢?但是更悲伤的还在后面,朱五四一家被土地榨干了一切,但是他伺候了一辈子的土地却没有给他准备任何葬身之处。
在中国,“入土为安”是一个人死后的最后一个要求,朱五四虽然穷了一辈子,但仍然有这样的“刚需”。朱元璋和他二哥商量了一下,就算明天饿死,今天也要想办法把父亲的尸身安葬妥当,但是尴尬的是,他们和父亲一样,伺候了土地一辈子,但却没有一分土地是他们的,尤其在这大灾之年,想要找一块坟地更是困难。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二人去找了地主刘德,本以为朱家给刘德做佃户多年,刘德怎么也不会忍心让一个老佃户曝尸荒野吧?他们想错了,在这种困难时期,地主越发将土地看得比生命都珍贵,所以这刘德不仅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呼叱昂昂”将兄弟二人骂了一顿赶了出来。
朱元璋在后来回忆刘德说道:“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好在中国人的人性从古至今都不缺纯朴和仁厚,刘德的另一个亲戚刘继祖就是这样一个仁厚的长者,朱五四一家的惨状被他看在眼里,也是同情万分,于是派儿子刘大将朱元璋兄弟二人叫到家中,给他们吃了一顿饱饭后又送给兄弟二人半分地作其父亲葬身之地。
兄弟二人听罢,感动得热泪盈眶,跪下给刘继祖磕头谢恩,刘继祖赶忙将他们扶了起来,让他们速速回去准备安葬其父。其实哪里需要准备,家中只有父亲穿了大半辈子的破烂不堪的衣服做了寿衣,更无余钱购买棺木,用家中那张破芦席卷了父亲尸首下了葬。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家人纷纷离世,这对朱元璋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但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活下来,二哥决定要去逃荒,朱元璋自己则被汪大娘送进了皇觉寺当了沙弥,虽说还是一如既往的吃不饱饭,但总不至于饿死。之后,皇觉寺也支撑不下去了,朱元璋分到了一袭僧袍、一只瓦钵以及一个木鱼便被打发出去美其名曰“化缘”,其实就是要饭而已。
朱元璋在流浪的三年中,看到了基层百姓的惨状,更是对时局有了大概了解,终于在至正十二年三月初一走到了濠州城,他的大业从这里而起。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已经成为“红巾军”镇抚大将,忽闻侍卫来报有故人来访,朱元璋出去一看,竟然是刘继祖的儿子刘大和汪大娘的儿子曹秀前来投奔。朱元璋闻听刘继祖亡故,“惨怛动容”,遂留下他们二人作了自己的贴身护卫。二人屡屡提出要上前线建功立业,但朱元璋一来知道他们才能平庸,二来不想让他们冒险,便将他们二人一直带在身边。
回乡省墓
至正二十六年三月,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听到一个好消息——家乡濠州被收复。他回想过去,从至正十三年从凤阳招兵之后,此后再没有踏足家乡,虽然那里埋葬着朱元璋那可怜的爹娘,但由于十多年戎马倥偬,无暇顾及家乡,此时听到这个消息,如何能不让他激动呢?
朱元璋对着身边人感慨道:“濠,吾家也。既如此,我有国无家可乎?”而攻下濠州这一天,恰好是朱元璋大哥的忌日,十三天后将是母亲的忌日,他决定趁此机会,回乡省墓。
朱元璋此次回乡不仅带着刘大和曹秀两人,同时还带了一名博士官和起居注官,以记录他这次必将载入史册的回乡省墓。据史书记载,朱元璋返乡心切,仅仅用了三天就走了平时五天的路程,可见其心如归鸟。
村还是那个村,但经过多年的灾荒战乱已经残破不堪,原本一百多户人家的村子现在只余下了二十户人家,朱元璋自己家的老院子也坍塌成了一堆瓦砾。
他本来有着些许衣锦还乡的自得,但面对此状也是再也高兴不起来,他没有想到战争竟然让自己的家乡破坏得如此彻底。
朱元璋凭着记忆找到了父母的坟头,但坟头经过多年的雨打风吹早已荒草连天,几与地平。他想着自己如今的富贵,再想想父母当年的可怜,不仅跪在坟头前泪如雨下。
本来朱元璋还打算将父母骸骨起出来,另选风水宝地将其安葬,但被手下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朱元璋能有今日,足以证明其父母坟地的风水是极好的,要是“起坟改葬,恐泄山川灵气”,朱元璋听罢觉得有理,于是下令“增土以倍其封”。
与此同时,朱元璋任命刘大和曹秀为守陵官,同时宣布赐给村里剩余的二十户乡亲每户二三十顷地免十年钱粮赋税。朱元璋对他们说:“以后你们就不要种地了,地租给别人种,我立你们为陵户,你们和你们的子孙后代专门帮我看守祖坟,帮我照料祭奠之事,快快活活度日吧!”
众人感激涕零急忙谢恩,朱元璋看了也甚是欣慰,但他总觉得现场缺了什么人,放眼望去,原来曾经带给他无限屈辱的地主刘德竟然没来现场。原来刘德听说朱元璋现在是吴王,心里忐忑不已,不敢出门。朱元璋随即让人将他叫来。
刘德来了之后急忙磕头谢罪,朱元璋看到当年意气风发的地主也已垂垂老矣,感慨了半天亲自将他扶起道:“此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言下之意,嫌贫爱富是人之常情,我如今身份高贵,懒得和你计较。同时还宣布,赐给刘德三十顷田。
在场之人无不被朱元璋之豁达所感动。其实朱元璋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当时天下三分朱元璋已据其二,不出意料的话这天下之主肯定是他的,因此他对自己的举手投足都很重视,他不想因这桩小事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之所以要带着史官和起居注官回乡,就是想让后世皆知其宽容大度之意。
之后,嘱托了乡亲们一番便告辞而去,刘继祖不会想到,当初半分墓地会给凤阳带来怎样天翻地覆的变化。
营建中都,回馈家乡
洪武元年,大明开国定都应天。其实关于都城的选择,当初是有着巨大争议的,大臣们提出了长安、洛阳、开封和北平,唯独没有提到应天,因为应天所处位置偏于东南,无法较好的控制北方。
但朱元璋却存着另一种想法,他认为定都应天也可,另外在凤阳营建中都便可达到“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的效果,也补足了应天在地利上的不足。
此提议让一众大臣们面面相觑,惊讶不已,虽然都知道皇帝出身凤阳,但此地毕竟名不见经传再加上凤阳历来穷困不堪,又“平旷无险可守”,从哪个角度来看,都不是中都最佳选择,就连刘伯温都直接反对道:“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
可朱元璋此提议却得到了淮西功臣们的支持,谁不想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好些?于是双方就此事争论了许久,最终有人以“圣心思念帝乡,欲久居凤阳”的理由才平息了这次争端,一致同意了朱元璋的建议。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迫不及待地下诏在凤阳营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虽然朱元璋历来节省,但在营建家乡一事上却是要倾全国之力,高标准、严要求、不惜成本要将中都打造成金汤之地。
经过百万民工六年不休的工作,凤阳这座小城成为明帝国最大的城市之一,这座巨城有三道城垣,“宫城周六里,高三丈九尺五寸…皇城十有四里,高二丈…中都城垣周五十里零四百四十三步,丈高三。”
中都建造完毕后,朱元璋正式将刘大更名为刘英,封其为从仕郎、皇陵祠祀署署丞,世袭罔替,专门守护皇陵,同时又将刘英的儿子刘鉴召至国子监读书,“日给糈脯,冬夏给衣布等物”,照顾十分周到。
洪武十一年五月,朱元璋再次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仁祖英陵改皇陵,在中都翊圣山,奉祀二人:刘氏、汪氏”,并将对他有恩的刘继祖夫妇和汪大娘一并配祀在皇陵内,享受皇家的祭拜,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白身配祀人物。而刘英的官职继续高升,虽未有实权,但也得了太常寺卿的虚职,更为关键的是,此虚职也被其后代刘鉴所继承,可见是世袭的。
朱元璋对刘家的感激是刻在骨子里的,这从他对刘英的态度就能看出来。刘英自知大限将至,遂跑到应天去看朱元璋,但当时朱元璋因事在身,两三天后才召见他,可刘英等得不耐烦,已经骂骂咧咧回家了。朱元璋得知消息后派出使者去请刘英再次进京,可刘英觉得朱元璋当了皇帝架子大,所以迟迟不动身。
这种态度冒犯朱元璋的人,除了刘英以外,其他人坟头草早就三丈高了,可在刘英面前,朱元璋却觉得真是自己失礼,所以又派出更高规格的使者再次请刘英进京,可这次等来的消息是刘英病故,朱元璋为之悲痛落泪,特写下《祭署令刘英》一文以示哀悼:
昔者朕寓居是方,存亡者感英父子之恩,至今犹存情怀,未尝有所忘也!前者英赴京来,三日复觉,朕为机务浩繁,兼寿有年,失顾问于英…呜呼!感恩之道常怀,感恩之礼未终,特以牲醴之奠基之,英其不昧,飨之!
朱元璋传世文章本不多,但事关刘家的圣旨就多达五篇,且皆是褒奖之举,在洪武一朝,可谓是绝无仅有。
洪武一朝,朱元璋多次发起屠杀,功臣们更是被其屠戮殆尽,可凤阳的刘家却稳如泰山,从未受到波及,并且有这样一个特殊身份存在,其后代不仅在洪武一朝享尽荣华,终明一世刘家都世袭为官,可见朱元璋对刘家的报答,足够情深义重了!
不仅是刘家,就连村子里那二十户陵户,朱元璋也赐了其特权,建房可用朱红色。
而整个凤阳,也因刘继祖送给朱元璋的一块墓地,政治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不仅成为一个地跨淮河两岸的巨大行政区,更是多次移民使得该地区拥有了四十八万八千人的巨大城市。这样一个特殊而非常重要的城市,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格局甚至一直延续到清朝。
结语
刘继祖一块坟地,换来的是子孙后代二百余年的荣华富贵,更是为凤阳一地换来了几百年的繁荣,回报不可谓不丰富。作为帝王的朱元璋,在大肆屠戮功臣的情况下却对这个“一地之恩”的刘家别样相看,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可见朱元璋并非无情寡义之人,在其位谋其事,不过是帝王心术罢了。
优秀作者:小岛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