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

问: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可以说现在无法考证出人类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学会了酿酒,甚至可能与生俱来。

我们普遍认为从黄帝开始我们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酿酒的老祖宗叫杜康。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但实际上可能还更早,因为考古学家已经在“龙山文化”遗址找到了大量的酿酒证据,只是用的酿酒原料不同而已。可见新石器晚期,人类真正还处于“茹毛饮血”的阶段,就已经“酒不离餐”了。

那会人还没有有计划地种地,还没有掌握农耕技术,就已经开始学会酿酒了。所以酿酒这事本身和农作物产量存在什么必然关系吗?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在南北朝时期,我们如今的酿酒的基础技术,就已经形成文字和制作标准了,并且沿用了一千多年。

但是和你认为的一样,古代大部分时间里,大部分酒实际上只是“饮料”,酒精度数很低。这主要是因为酿造技术导致的。

因为在宋元之前,人们喝的都是低于十七八度的酿造酒。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米酒、醪糟、黄酒这一类产品。

但是如果你认为现在流行的高度“蒸馏酒”就蒙古人带中原的专利,那就不错特错了。蒸馏技术中原本身就有,蒸馏酒不流行,最主要原因可能跟粮食产量不高有关。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

考古发现,汉朝就已经出现了蒸馏器,虽然没有直接证据汉朝就开始蒸馏高浓度的白酒;

但是在李白的《客中行》里提到“玉碗盛来琥珀光”;《国史》里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大概率就是蒸馏酒。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因为在中国古代,酿造酒无法分离酿酒原料的残渣,所以都要筛来喝,都是浑酒(清酒技术是日本人发明的,当时还没有)。而此刻“烧酒”也被记载进了史料,而“琥珀光”也就是指的酒色清亮。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不过证明不了也没关系,到了宋朝宋慈的《洗冤录》,已经教人用酒给人洗伤口了。我们知道医用酒精的浓度是有要求的,否则容易感染。

但是有一点,蒸馏酒对粮食原材料的要求更高,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不是主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到了宋元以后,粮食产量稳定了,而且品种更加丰富了。所以高度的蒸馏酒就大规模流行开了。

所以对于古人来说,酒是一定要喝的,这和粮食产量无关;但是能不能喝好酒,喝高烈度的白酒,这是粮食产量息息相关。

当蒸馏酒流行后,实际上社会上总体粮食产量已经稳定了。

所以在蒸馏酒流行以前,我们经常可以查到各种官方禁止民间酿酒的史料,而蒸馏酒流行以后呢?代之以对民间酿酒征税即可。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古时候农作物产量低,吃都不够,也没有工业酒精,为何还会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

优秀作者:唯物理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