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问: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清军入关取得天下是历史必然。

没有吴三桂开关清军就进不来长城之内,这是很多人因为历史知识浅薄的想当然而已。

清军1644年进关实际上是第六次进关,之前就已经五次入过关,狠狠打击教训了明朝。

1629年,皇太极第一次率领后金军绕过宁锦防线,取道内蒙古,从长城龙井关、大安口和洪山口三处入关,拉开了后金跨过长城进关的帷幕。

对明朝来说,重兵都布置在山海关和宁锦防线而对皇太极这样的军事行动缺乏预料,毫无防备,自然无法迅速做出反应。虽立即调兵勤王,但也无法在野战中将后金军击溃。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这次远征在明朝腹地持续了两个多月,明将赵率教、满桂阵亡,袁崇焕被下狱,后金斩获颇丰,满载而归。

此后,皇太极在1634年(天聪8年,崇祯7年)1636年(崇德元年,崇祯9年)、1638年(崇德3年、崇祯11年)、1642年(崇德7年、崇祯15年) ,又亲自率军或派兵四次从长城入关,基本上就是两三年就得来一趟,每次都满载而归。

后金多次入关征伐明朝的行动,皇太极给出的解释是伐大树行为。

大臣们曾经建议皇太极要一次性一鼓作气的打击灭亡明朝,定鼎北京:惟当因天时,顺人事,大兵前行,炮火继后,直抵燕京而攻破之,是皇上万世鸿基,自此而定。

皇太极有雄据天下,统一中原之心,但皇太极有自己的考虑,毕竟明朝对于后金来说还是庞然大物,一口气还吃不下,得慢慢消磨。

他认为“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他把取北京形象地比做“伐大树”,必须从两旁一斧一斧地砍削,最后不砍自倒。所以,他主张必得“彼(明)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

皇太极的预言,在他去世后不久得到了应验。第六次时是多尔衮率大军入关,就很顺利地得到了北京,完全实现了皇太极的夙愿。他继承了皇太极的遗愿,入北京的第二天,就说:“本朝定鼎北京。”这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

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很多人还认为清军入关纯偶然的,那更大错特错。

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必然性在历史发展中起着绝对支配的作用,只看偶然性而否认必然性,就是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的发展就变得无序而杂乱无章,势必导致神秘主义。从历史事实出发,只要认真考察清(后金)建国至入关前28年所走过的道路,就不难得出其入关是必然性而不是偶然的结论了。

清(后金)初战得抚顺、清河,再战得辽东,继而西进得辽西大部,北进黑龙江,尽归清朝版图;抚绥蒙古,先降服漠南蒙古,次招漠北,影响极远,西藏班禅遣使沈阳叩问清朝门庭。其势已与明朝鼎足。而清(后金)之都城,由赫图阿拉而萨尔浒,而辽阳,而沈阳,形成直逼北京之势。进关已是皇太极的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仅是时间与时机成熟与否的问题,就是说,以时机和实力而论,清军已具备进关的一切条件,其进关是必然的。及至进关之时,恰好李自成已推翻明朝,更有意料不到的吴三桂请兵,引导清军直驱山海关,得吴军之助,一举击败李自成,为加快进取北京扫除了障碍。这些偶然性的因素,正是必然性的体现。即使没有吴三桂的开关引导,清军照样可以进关,只不过是迟速或快慢之别。

优秀作者:万顺永昌